APP下载

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优化研究

2024-08-19姜世幸李友权梁万华

食品界 2024年8期

本研究旨在优化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通过对剁椒、小米辣的用量和鱼头的腌制时间进行多次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菜品的色泽、嫩度、口感和风味进行感官评价,确定其最佳配方。实验结果表明鱼头1000g、剁椒110g、小米辣80g、葱花25g、甜椒90g和辣椒水150g时感官评价结果最佳。优化后的剁椒鱼头口感更加鲜美,鱼肉更加嫩滑,剁椒更加香辣。本研究为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特色美食产业的发展。

1.绪论

1.1 背景介绍

剁椒鱼头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地方特色菜,其色泽红亮、味浓、肉质细嫩,口感软糯,肥而不腻,鲜辣适口。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学者黄宗宪,已有300多年历史。现今市场上有许多剁椒鱼头销售,其口碑和销量俱佳。

西昌邛海作为四川境内最大的湖泊之一,作为重点经济发展区,每年有大量鲢鱼产出。剁椒鱼头在西昌市场也有销售,其口碑和销量比较好。因此,本研究选用西昌邛海花鲢鱼头制作剁椒鱼头。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口味和需求变的多样化,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对菜品进行优化以满足更多人的口感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指在对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探究在保持菜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如何提高鱼头的鲜嫩度、剁椒的香气与味道等。因此,本研究指在通过对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探索其制作工艺对鱼头的品质和口感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提高地方菜品的口碑,进一步推广西昌邛海剁椒鱼头,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制作工艺对鱼头品质和口感的影响。

第二,提升菜品口感和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

第三,推动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发展和推广,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研究对于提升菜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2.实验材料、工艺流程与方法

2.1 实验原始配方

剁椒鱼头基础配方如表1所示。

2.2 实验材料

新鲜鱼头、剁椒、大豆油、盐、味精、水、小米辣、姜、大葱、甜椒、小葱。

所有材料均可在西昌地区市场采购,以保证食材的新鲜程度和地域特色。实验中对这些食材的处理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共同决定了最终菜品的色、香、味等各方面的表现。对剁椒、小米辣等食材的用量进行调整,找到最佳的配比,实现最佳的口感和风味。同时,对姜、大葱等食材的处理和使用也需注意技巧,充分发挥其在烹饪过程中的作用。

2.3 主要设备和制作工艺流程

2.3.1 主要设备

炉灶、炒锅、炒勺、盘子、菜刀、菜墩(均为实验器材),蒸箱。

2.3.2 制作工艺流程

原料洗涤→原料刀工处理→调制辣椒水→腌制鱼头→鱼头加料装盘→放入蒸箱(12分钟)→撒葱花(淋180℃油)→成菜。

2.4 实验方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法对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并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设定相应的正交实验水平。

2.4.1 感官评价法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法,邀请有烹饪经验与鉴别能力的评委对实验菜品打分。评分标准包括菜品状态、色泽、口感和风味,每项25分,总分100分。最后汇总所有评委评分,计算各实验组平均分作为优化结果依据,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实验

3.1.1剁椒的用量实验

在剁椒用量实验中,设置不同的剁椒用量水平,分别为80g、90g、100g、110g和120g,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剁椒用量对菜品辣度、风味和口感有重要影响。低用量时,菜品辣度不足,风味不浓。随用量增加,辣度和风味增强。但当剁椒用量超过120g时,辣度过高,影响口感。综合分析,最佳剁椒用量为110g。

3.1.2小米辣用量实验

在小米辣用量实验中,设置不同的小米辣用量水平,分别为60g、70g、80g、90g和100g,如图2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小米辣用量对菜品辣度、香气和口感有显著影响。低用量时,菜品辣度弱,香气不足。辣度和香气随小米辣的用量增加而提升。超过90g时,辣味过重,会掩盖菜肴风味。综合分析,最佳小米辣用量为80g。

3.1.3鱼头腌制时间实验

在鱼头腌制时间实验中,设置了不同腌制时间水平,分别为10min、15min、20min、25min和30min,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腌制时间对菜品嫩度、口感和风味有重要影响。腌制时间短,鱼头嫩度低,口感差;腌制时间延长,嫩度提高,口感和风味改善。但腌制时间超过25min后,改善幅度减小,腌制时长达到30min时菜品可能过于软烂,因此最佳腌制时间为20min。剁椒、小米辣用量和腌制时间对菜品感官品质有显著影响。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各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为后续正交实验提供依据,并揭示了影响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制作工艺。

3.2 正交试验结果

3.2.1 正交实验设计

根据单因素实验的最佳范围,试验为每个因素设定了三个水平,如表3所示。

3.2.2 正交实验结果

本次试验选取L9(3^3)正交表,并设计了9组实验方案。通过正交实验,收集了各组实验方案的感官评价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极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具体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剁椒用量对菜品的辣度和风味影响最显著,小米辣用量对菜品的香气和口感影响较大,而鱼头腌制时间对菜品的嫩度和风味影响也较明显。此外,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但整体影响较小。

3.2.3 最佳配方组合

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最佳配方:剁椒110g,小米辣80g,鱼头腌制20min。此配方下,邛海剁椒鱼头品质最佳。实验结果验证了单因素实验中各因素对菜品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实验还揭示了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深入了解制作工艺提供了数据参考。

3.3 最佳配方与制作工艺

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得到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最佳配方组合,如表5所示。

鱼头1000g,剁椒110g,小米辣切小短节80g,葱花25g,甜椒90g,姜葱水(姜40g,葱60g,盐30g,水1000g),辣椒水150g。根据最佳配方,制定出以下制作工艺:

(1)鱼头放入调好的姜葱水中腌制20min后捞出。

(2)将20g切好的小米辣放入盘中,上面放鱼头,其余的60g小米辣加入剁椒、调好的辣椒水,表面放切成菱形块的甜椒。

(3)上气蒸12min。

(4)撒上葱花,淋上180℃热油即可。

3.4 讨论

实验发现,剁椒、小米辣用量和鱼头腌制时间对邛海剁椒鱼头的辣度、风味、香气、嫩度和口感有显著影响。最佳配方明显提升了菜品品质,色泽更鲜艳,嫩度和口感更佳,风味更浓郁。这一研究对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为餐饮业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烹饪方法,提高了菜品品质和口碑。优化后的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该方法和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其他菜品制作工艺优化,为餐饮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研究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法,优化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通过探讨剁椒、小米辣用量及鱼头腌制时间等关键因素,得出最佳配方为剁椒110g,小米辣80g,腌制20min。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配方显著提升了剁椒鱼头的感官品质,包括色泽、嫩度、口感和风味。

4.2 展望

研究优化了西昌邛海剁椒鱼头的制作工艺,但仍需探讨其他因素如辅助原料、烹饪温度和时间等。未来研究可考虑使用仪器分析方法提高评价准确性。本文的方法和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其他菜品制作工艺优化,为餐饮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持。总之,研究为邛海剁椒鱼头制作工艺优化提供了途径,将继续探讨更多因素和技术,推动餐饮业发展。

作者简介

姜世幸(1998-),男,汉族,四川宁南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烹饪与营养教育。

李友权(1999-),男,彝族,四川德昌人,本科,高级中式烹调师;研究方向:烹饪与营养教育。

梁万华(2000-),男,汉族,四川宁南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烹饪与营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