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的食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
2024-08-19祝超智程李琳余秋颖范会平詹丽娟赵改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国际化视野与合作创新能力是一流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已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专业的语言是技术沟通的桥梁,也是食品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关键一项,这也奠定了食品专业英语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地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科研与从业人员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及职业探讨的场合越来越多,如越来越多的进出口贸易中涉及的谈判、文件准备、备案,食品工艺、配料、设备的使用等,都离不开具备食品专业素养与流畅英语交流能力的从业人员。可见食品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个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对外业务交流和产品研发的实用性。该课程是是培养学生拥有国际化视野与全球眼光的重要课程。将先进技术“引进来”,将优秀文化“推出去”,树立全局观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训练课程,更是以点打援、将知识向实践、向全球延伸的桥梁。
深入开展食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条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涉外能力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提供参考。这对于达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构建适宜国情和社会现状的教育体系,进而保障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发展和人民食品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
1.1 国家政策层面:对具备国际视野和涉外能力人才的急切需求
2022年12月底,习近平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这给农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农业院校不仅要加强涉农学科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担负起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将我国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将我国先进技术展示出来,从而增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食品专业英语的培养在关注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需要对国际和国内食品现状、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及营养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食品方面有全球化的眼光和视野,能够在国际贸易及涉外事务中,站在全局角度,宏观把握国家政策,微观体现互利共赢,不仅提高学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且真正能在涉外事务中从专业的角度为国家利益服务。
1.2 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单一 知识传授与技术更新存在滞后现象
专业英语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宽,在基础理论上又是多学科的综合,如涉及到食品营养成分、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安全问题等,几乎涵盖了食品的方方面面,还包括科技论文的撰写、考研面试技巧等实践内容的传授。传统课堂授课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堂更多关注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忽略学生的参与度,忽略学生的兴趣、过程及接受程度;虽然能够结合重点进行适度举例,完成教学大纲,但仍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联想式的知识传授,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远远不够,很难满足工程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考核多注重知识及理解层面,即期末试卷考试结果,而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食品加工技术飞速发展,课本内容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何能够跟踪食品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反馈给他们,也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难以满足个体化需求
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对未来的目标和定位也有差异,考研的学生、工作的学生、出国的学生,不同的人对专业英语的需求各有不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定,很难与广大同学的需求相匹配。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有新的教学手段与之匹配,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消化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到具体食品领域中,如果能因材施教,根据各自擅长的方面强化培养方向,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自主学习,满足个体差异对课程学习内容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2.课程教学改革
在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到导向的背景下,希望对此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食以安为先,安以诚为根”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为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科学探索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涉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结合学校实际,可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实和丰富。
2.1 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和手段 拓宽多维教学内容
在常规教学内容外,借助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学习通等平台,以及食品英文专著、论文、新闻等,使学生广泛涉猎,扎实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并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如借助爱课程、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学习通等平台,学生可先广泛听取名师们的教学内容,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挖掘,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精度,扎实专业素养,养成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国外企业的现代化食品生产线等,在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有目的思考,看完之后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让各小组通过多媒体,以双语(英语和汉语)形式自己总结观看心得及新的想法,并讲解疑难知识点。对于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大家阅读国内外最新出台的食品法律法规。
2.2 基于“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并不能全程保持专注力,授课效果较差,且学生只是被动学习,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也不能从自己的理解去全面掌握。按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分为前半课堂、后半课堂。根据课程需要可设置为前半课堂学生分享内容,后半课堂教师带领大家在此基础上去强化知识点;或是前半课堂由教师讲授,后半课堂是“翻转课堂”,让学生再针对今日所学分享感受。如以教材内容食品营养专题为例介绍具体开展情况,前半课堂主要由教师讲授食品安全专业词汇的命名原则及代表性的语法写作规则。课间播放英文版食品安全方面国外知名大学慕课及国际重大的食品安全话题,寓教于乐。后半课堂在前边的基础上鼓励大家根据这些内容,提出某种话题,小组可以自主选题,针对某一个方面,自由讨论,并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英文展示。
2.3 开展项目式互动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项目为载体,如案例分析和学术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分组分工集中某一个项目进行完整的设计和展示,不仅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学习,而且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互动交流,让课堂内外有机衔接,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能力。采用项目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也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研究生学习或工作阶段,能很快适应项目的实施进度。如本期我们要完成一个项目“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of meat, meat products and seafood”。针对超高压技术在肉制品及海产品的应用方面,学生需要各学习平台对论文进行提前预习,并且查询超高压技术应用的国内外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阅读、归纳与总结。在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对所做项目进行分享。分享时需要注意:本技术的意义、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本技术的适用场景及范围、本技术存在的问题、日后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的感受等等。报告人分享结束后,其他同学可根据报告内容进行自由提问和讨论,全程采用英文。通过前期自己查找资料、汇总观点、学术分享,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超高压的工作机制及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并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最后,老师对论文的背景意义、创新方法和结果讨论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并对从中提炼出关键词汇、关键句型和表达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
2.4 引入课堂思政 增强文化自信
“食品专业英语”作为世界交流沟通的工具,其承载的食品领域的先进技术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政治建设及国际地位有着同样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政元素贯穿始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如可通过介绍目前国际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讲述食品加工技术在社会经济、人民生命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树立技术必须服务于我国国家经济的观念。
综上所述,食品专业英语是食品专业学生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的少数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新工科理念、工程认证体系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效地、深入地融合,通过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突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支撑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简介
祝超智(1985-),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