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2024-08-19高红霞
1.引言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是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营养科学知识,介绍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本文介绍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并对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科学探索,提出针对性、精准性的对策建议。
2.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缺乏主动性
在学校开展共生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常常受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完善程度的影响,常常回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法进行授课,依然选择传统模式,未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缺乏科学引导,使学生在共生健康教育指导过程,出现不肯动脑、不肯动手,甚至不肯参与的普遍现象,导致学生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在“共生健康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共生健康教育比较缺乏,常常受到学校资源的局限,使共生健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效率不高。不像其他示范性学校有专门的共生健康教育,使共生健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忽视,使学生的内驱力未能得到激发,导致共生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比较含糊。
2.2 学生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缺乏全面性
当前,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源渠道不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学习兴趣爱好不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在讲台上发言时,容易出现紧张心理,语音语调把控不准,影响到宣讲效果。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统一要求、统一部署,使学生的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学科核心素养观念认知出现偏差,使之影响“共生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当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认知出现偏差时,缺乏父母的教导,学校的引导,使学生的践行力、凝聚力、战斗力缺乏科学合理,让学生在共生健康教育过程,出现偏差认知心理,发现自己对共生健康教育时,出现堕落、埋怨的扭曲心理,难于把自己鼓励起来,出现“共生健康”无效论,唯我独尊的思想。
2.3 共生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缺乏规范性
由于共生健康教育内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在基础营养部分,涉及的理论部分比较详细,学生容易受到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不爱学习等因素,导致自己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对共生健康教育营养研究渗透性不强,导致开展营养指导缺乏细致规范,使学生掌握营养与健康知识程度偏低,影响到共生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使共生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率不高。学生对营养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应用不到位,积极主动性不强,导致营养学基础底蕴参差不齐,从而出现大部分学生参与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锻炼缺位。学生在进行共生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时,表现被动,影响到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使健康指导和营养指导出现偏差。
2.4 学生参与共生健康教育缺乏责任感
由于技工院校生源渠道主要乡镇(街道)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校习惯于根据大纲完成教学目标即可,导致学生懒惰心理缺乏科学引导,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出现抗拒心理,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不强,经常有凑合、图省事、嫌麻烦、得过且过的懒惰心理现象出现。缺乏正确面对共生健康教育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导致线上共生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不精准的问题出现,加大了共生健康教育理念持久难度,使学生做好健康教育活动的责任感削弱。造成共生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实施、效果出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共生健康教育书籍,削弱了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力。
2.5 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自主探索能力低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都融入校园教学范畴,形成共生健康教育教学,但由于师资队伍专业知识的片面性,导致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及时性、全面性,大多数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敷衍式开展较多,缺乏科学合理、规范标准的规律,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在学校的专业课程,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整体需求。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缺乏规律,造成一些学生比较沉迷于电视动漫、手机游戏等娱乐,对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根本没有兴趣,对学校学的共生健康教育也不能背诵出来,导致学生惰性心理强。学生在完成健康宣传尤其是线上健康宣传工作时,缺乏担当意识,缺乏创新力和思考力,缺乏科学引导,使之难以克服惰性心理,无法全身心投入具体工作,启动其思考力和创新力,使其乐在其中。
3.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
3.1 创新和优化共生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是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将健康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学校有意识地维护健康,工作中更能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共生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对技工院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食品营养健康融合为一体,形成共生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和谐共生。在共生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教育阅读渗透力,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散发性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共生健康教育知识的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
3.2 健全和完善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基于健康宣传和指导任务的完成过程,基于“教”与“学”的行为轨迹,厘定“四维”健康元素增量,实现过程性、增值性和图谱可视化评价,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健康教育评价与现行技工院校教学评价思路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为其他技工院校提供借鉴。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支持,加强学校对健全和完善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引导,建立健全共生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责任制建设,努力提高“共生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共生健康教育”知识传播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努力提高学生共生健康素养,努力提高学生健康行为自我服务、家庭成员的服务、社会化服务等水平,科学评价学生健康教育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物质需求和完善的生活服务。
3.3 培养和增强学生健康思想意识
学校依托食品营养与健康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依托营养工作室和社区等实践平台,将学生从“健康信息的接受者”变为“健康信息的传播者”,科学引导教师在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学科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健康知识,构建专业学习体系与健康教育体系共生机制,推进“共生健康教育”教学融入化、融合化、融慧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升“共生健康教育”思想,增强健康意识。
3.4 促进健康与教育体系协同发展
学校应该树立共生健康与教育体系协同发展的意识,互相协作完成“共生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让学生在共生健康教育领域,掌握共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共生健康技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应该顺势而为,将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行为模式的培养融于现行教育内容、互促共生,方能水到渠成,促进健康体系与教育体系协同发展。教师应该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推进共生健康与教育体系协同发展,在课堂开始时就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如教师在讲到《食物的营养价值》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食物的营养基础,其他同学跟着积极思考,踊跃参加、积极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发现列举错误时,及时纠正。学生表达结束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入共生健康教育知识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等健康知识,边读边思考、边读边领悟、边写边理解。最后,在小组讨论时,延伸到其他健康知识,让学生之间互相示范、探讨,教师逐一检查,查看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主人。
3.5 搭建学生健康教育共生环境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群体应该形成联合、联检、联创的“共生健康教育”群体,教师在“共生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食品健康学习引导,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读、精读、速读,在学科教师指导下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学习方法,使之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悟,从而提升健康知识学习效率。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教师做好家庭健康教育,为孩子学好共生健康教育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结语
全文通过分析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教学策略改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借鉴,助推共生健康教育教学科学发展,提升学生食品营养与健康素养。从资源整合、素养形成、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提供平台,通过知识宣传、共生环境营造、协同发展创造、思想意识增强、评价体系建设,全面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规范便准的健康行为,消除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共生健康教育”观念,养成共生健康的良好习惯。
基金项目
2023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融入 ·融合 ·融慧 —— 基于<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的“共生健康教育”创新实践》,项目编号:RSJY2023-Y206。
作者简介
高红霞(1982.04-),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食品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