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机制及其评价与治疗研究进展
2024-08-18李宇涵刘廷竹王娟薛斯亮
[摘要]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理状态,在世界各国发生率均很高。敏感性头皮(Sensitive scalp,SP)同样广泛影响人类头皮健康。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敏感性头皮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发现未来从分子机制等方面针对敏感性头皮的治疗与护理也将成为重要方向。
[关键词]敏感性头皮;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评价方法;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4)08-0178-05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ensitive Scalp
LI Yuhan1, LIU Tingzhu1, WANG Juan1, XUE Siliang2
[1.Memoo,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80, China; 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Abstract: Sensitive skin is a common pathological state of skin with a high incidence in all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ensitive scalps also affect the health of human scalp widely.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ccurrence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ensitive scalp. In the future,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sensitive scalp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 will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Key words: sensitive scalp; sensitive skin; occurrence mechanism; evaluation methodology; treatment and nursing
敏感性皮肤(SS)指的是皮肤的一种生理或病理性高反应状态,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诱发因素可能为物理、化学、情绪等因素,临床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伴或不伴红斑、鳞屑等客观体征[1]。虽然敏感性皮肤的症状多为一过性,且可无客观体征,但如果反复出现不适症状通常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敏感性皮肤在世界各国的发生率普遍较高,且女性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敏感性皮肤在各地区的发生率有所不同,美国为38%(95%CI 25~51),南美为35%(95%CI 32~37),欧洲为44%(95%CI 39~50),亚洲为31%(95%CI 16~45)[3],在中国的一项调查中,40.8%的人存在皮肤敏感的情况[4]。敏感性皮肤不仅发生于面部皮肤,也发生在头皮、手部、颈部、躯干及背部等身体部位[5],Misery L等[6]的研究最早证实了敏感性头皮(SP)的存在,受试的1 011名法国人群中有44.2%自我感知有敏感性头皮;在中国,孙丽囡[7]的调查中,337名上海女性头皮敏感的比例略高于皮肤敏感;Li M[8]的调查中,369名受试者中有132名(35.77%)自称头皮敏感。
敏感性头皮因其广泛的诱发因素、主观的皮肤感受、复杂的生理机制及个体差异等影响,增加了评价及治疗难度;加之其独特的生理位在诱因、表现、机制、评价和治疗中与面部皮肤有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敏感性头皮的最新研究进展。
1 敏感性头皮诱发因素及临床表现
敏感性头皮的诱发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因素(环境、化学物质、生活方式)和内源性因素(内分泌、基因遗传、疾病以及生理周期)。对于敏感性头皮,最常见的外源性因素为环境干燥(60.50%),其次为高温(58.82%)、日光(52.10%)及潮湿(39.50%)[5]。使用含有刺激成分的化妆品、过度或不恰当的皮肤护理、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的压力等同样是诱发敏感的常见因素。对于内源性因素,不同性别、不同皮肤类型、不同个体会呈现皮肤敏感度的差异:女性发生率普遍比男性高;油性、干性皮肤发生率比中性皮肤高;月经周期及更年期女性皮肤会更加敏感;特应性皮炎(AD)、痤疮和牛皮癣等皮肤病患者敏感性皮肤发生率要高出2~4倍[2]。根据Li M[8]的调查,敏感性头皮最常见症状为瘙痒(79.83%),其次为紧绷、刺痛、灼烧,疼痛发生率较小;干燥、运动、潮湿和热可能是引起瘙痒感的显著危险因素。
2 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机制
头皮结构共分为三层,由外至内分别为表皮层、真皮层及皮下组织。除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机制外,头皮由于其独特的生态位,密集的毛发覆盖、丰富的汗腺及皮脂腺,导致皮脂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更加显著[9]。加之头皮角质层相比于其他部位皮肤更薄,所以头皮屏障功能更加容易受到损伤。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机制为累及皮肤屏障-微生物群-神经血管-免疫炎症的复杂过程,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起感觉神经传入信号增加,导致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引发皮肤免疫炎症反应[10]。
2.1 头皮屏障功能损伤:头皮表皮层由外至内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以及基底层,通常所说的头皮屏障主要是指角质层的角质形成细胞、细胞间脂质以及其他结构连接而成的“砖墙结构”,是抵御环境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减少水分从皮肤中被动扩散、阻止有害分子进入皮肤[11]。研究表明,敏感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屏障功能受损[12]。角质层细胞神经酰胺数量显著减少、神经鞘脂增多,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增加,屏障功能稳定性下降;同时,受损屏障会增强刺激物的渗透作用,神经末梢无法被充分保护,引发皮肤局部炎症状态,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状[2,13]。除此之外,使用清洁力过强的洗发产品或频繁洗头会因过度TEWL导致头皮屏障功能紊乱,进而增加接触刺激物的机会,加重屏障受损[6]。心理焦虑水平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进而加剧敏感症状[14]。长期焦虑情绪会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通路激活,应激激素分泌,角质层水合作用减少,水分散失加快;表皮脂质和结构蛋白产生变化,引发头皮屏障及功能障碍[15]。
2.2 头皮微生物群失衡: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也被称为皮肤的第一道屏障,当微生物群稳定性被破坏,皮肤相关基因表达、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都将改变,从而引发各类问题[16-18]。在一项对中国女性面部皮肤菌群分布与皮肤屏障的相关性研究中,34名受试者皮肤表面微生物16s-rRNA测序结果表明,非敏感性皮肤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敏感性皮肤组[19]。Zheng Y[20]的研究发现,敏感性皮肤常驻菌群多样性降低,其中表皮葡萄球菌的丰度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丰度增加;表皮葡萄球菌比例与皮肤水分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与皮肤发红现象呈一定的负相关,提示敏感性皮肤失水增加及皮肤泛红与有益菌群减少相关。头皮因其生理结构,马拉色菌属为头皮微生物群中最丰富的真核生物成员。马拉色菌会分泌脂肪酸酶和磷脂酶,分解头皮表面脂质产生不饱和游离脂肪酸;当头皮微生物群失衡,马拉色菌增多时,游离脂肪酸增多会引发炎症,进而产生头皮瘙痒等症状[9]。
2.3 头皮感觉神经功能异常: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感觉神经功能异常是敏感性头皮发病机制之一[2,21]。Misery L等[22]提出,表皮内神经纤维(主要是肽能c-纤维)密度的降低,可能引起剩余神经末梢高反应性,这也是部分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完整却表现为敏感的主要原因[23]。头皮毛囊及其周围区域有四种神经纤维支配,包括作为痛觉感受器的自由神经末梢、作为加速度检测器的披针形神经末梢、作为压力检测器的Merkel神经末梢和作为张力检测器的鲁菲尼小体,相关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头皮感觉障碍。
已经发现的参与敏感症状的潜在受体包括内皮素受体A(ETA)和B(ETB)、热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V1-4),冷受体等。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家族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其中的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在敏感发生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TRPV1被辣椒素、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激活后,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流入细胞,神经纤维去极化释放神经肽,激活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和靠近感觉神经末梢的T细胞等,诱导局限性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同时引发细胞凋亡,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延缓皮肤修复。研究表明,TRPV1大量存在于毛囊的外根鞘中,目前对于TRPV通道在头皮感觉障碍中的具体作用还在进一步研究中[21]。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皮肤上的蠕形螨会分泌蛋白酶消化上皮细胞,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刺激Toll样受体(TLRs),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同时通过局部皮肤刺激激活TRP通道,引发敏感症状[24]。其他感觉受体和TRP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在ET-1诱导的热痛觉过敏期间,ETA蛋白激酶C途径被激活,TRPV1的敏感度提高;ET-1也会降低TRPV1激活的温度阈值,致使皮肤的敏感性进一步加强[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皮肤表现之一为头皮疼痛,患者描述为轻触或梳发时头皮疼痛、瘙痒、灼热和/或感觉异常。Starace M等[26]的一项调查显示,58.4%的感染者因出现休止期脱发或头皮问题前往毛发诊所,37.6%的感染者出现瘙痒。感染者普遍存在嗅觉障碍和嗅觉缺失,因此这种毛发痛很可能是神经源性的。另一方面,研究猜测毛发痛可能与神经肽P物质(SP)表达有关,SP在压力升高和睡眠减少期间都会升高,因此感染者可能在高压力、焦虑、睡眠减少情况下,SP表达增加,进而导致毛发痛[21]。目前,SP被认为在斑秃及脱发性毛囊炎中头皮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未来可以探索SP与敏感性头皮疼痛发病机制间存在的关联。
2.4 血管反应性增高及免疫和炎症反应:TRPV1在多种条件下被激活后可进一步促进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分泌内皮素(ET),ET-1可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分泌,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使血管反应性增高,血管扩张。受损的皮肤屏障增加了外源性刺激物的渗透,导致过敏性反应[27]。TRPV1的活化不仅可以促进局部皮肤SP、血管活性肠肽等的释放,还可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随后释放组胺,引起皮肤红斑、水肿等反应[23]。头皮屏障受损、微生物群失衡、感觉神经高反应性致使表皮感受性细胞易受到刺激,释放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释放的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屏障受损,形成上述4个基本机制相互循环促进,导致敏感性头皮迁延不愈。
3 敏感性头皮的评价
敏感性皮肤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①主观评价,即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受到诱发因素刺激时是否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感受进行自我评估,最终得出是否为敏感性皮肤。敏感性皮肤的主观评估量表主要由Misery L[28]提出,栾梅等[29]依据国人皮肤特点编制。②半主观评价,如:乳酸刺痛实验(屏障损伤型)、辣椒素测试(神经高反应型)及DMSO(血管反应性)。③客观评价,主要应用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可较好反映敏感性皮肤的严重程度或治疗效果。常用定量指标如TEWL、角质层含水量、pH值以及毛发镜等。与皮肤相比,头部皮肤由于有毛发覆盖,以辣椒素或者乳酸进行局部刺激很难实现,所以目前主要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对其敏感性及严重性进行评估,客观评价可作为辅助方法。
3.1 主观评价
3.1.1 3S问卷评分法:3S指的是轻微敏感、敏感以及非常敏感三种不同程度的敏感。本评价方法由Misery L等[30]提出,主要考虑了不同症状对调查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分值进行分级。本方法需要被调查者对表1五种症状(头皮瘙痒、刺痛、紧绷、疼痛或灼热)分别评分,分数大于等于1分即被认为是敏感性头皮:1分为轻度敏感,2~3分为敏感,大于3分为非常敏感。
3.1.2 10Q评价法:10Q评价法由马黎等[8]提出,问卷中列出了10道问题,请被调查者针对10种诱发因素,包括阳光、热、干燥、风、湿度、运动、应激、酒精、热饮和辛辣食物,评价其头皮是否会出现瘙痒、刺痛、紧绷、疼痛和灼烧等症状。每道问题中出现一种症状即为1分,总分最高为50分。本方法不仅可以为敏感程度分级,还可以统计敏感与不同症状间的关系。
3.1.3 四级自我评估法:在给被调查者讲解敏感性头皮的定义后,从头皮瘙痒、刺痛、紧绷、疼痛和灼热等方面,使用四级自我评估法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头皮不敏感、轻度敏感、敏感或非常敏感的结果。
3.1.4 通用化标尺法:使用通用化标尺,0是无症状,10是可以想象到的最严重情况,然后对于目前头皮的敏感程度进行打分。0:完全没感觉;0.5:极其微弱,基本注意不到;1:很微弱;2:轻微;3:中度;4:稍微有点强;5:强烈;6:介于强烈与很强烈之间;7:很强烈;8、9:介于很强烈和极其强烈之间;10:极其强烈[31]。四级自我评估法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评价敏感性皮肤的方法。3S和10Q问卷由于其包括不同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应的症状评价,因此在评价敏感性头皮的真实情况中更优。通用化标尺法临床应用较少。
3.2 客观评价:由于敏感性头皮屏障受损,目前可以通过生理指标、微生物和脂质成分评价头皮敏感程度,所以头皮pH、TEWL、水含量可以作为辅助评价的指标。Li M等[32]的实验表明,敏感性头皮顶部pH、TEWL明显高于非敏感性头皮。除了作为辅助方法,客观评价的指标还可以作为不同类型敏感性头皮治疗方法的/he2hbmFoMJpr1iWRdrjEg==参考依据。孙素姣等[33]测量了四组不同敏感性皮肤的皮脂含量及TEWL。结果表明,与单纯敏感性皮肤组相比,痤疮组皮脂含量较高,激素依赖性皮炎组TEWL值较高,特应性皮炎和干燥性湿疹组皮脂含量及角质层含水量均较低,TEWL值较高。因此,不同原因导致的敏感性皮肤其屏障功能生理指标数据不完全一致,在治疗护理方法的选择上也会有所区分。
皮肤镜是近年来常用于毛发及头皮疾病诊断的一种非创伤性工具,在毛发疾病中常用于头皮毛囊单位在皮面开口处结构信息的观察及毛干和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形态的观察[34]。在敏感头皮的评价中使用该仪器,一方面能够辅助确认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是否是由于皮损或其他疾病性损伤造成;另一方面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表皮、血管等形态,便于后续的护理或治疗。
4 敏感性头皮的治疗
因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及免疫炎症反应,加之评价以主观评价为主、客观评价为辅,因此,敏感性头皮的治疗应从不同个体的症状及生理指标入手,全面考虑个体情况。
4.1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生理指标,适当使用护理产品以重建皮肤屏障。临床应用长双歧杆菌提取物(10%)每天2次,共2个月,皮肤敏感性明显下降[35]。Nodake Y等[36]将培养后的表皮葡萄球菌添加到基础配方中让受试者连续使用1个月,受试者的皮肤保湿性显著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由此可知微生物群平衡对于治疗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性。此外,一些含有透明质酸、泛醇、甘草提取物、温泉水的医用化妆品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敏感症状的治疗中,未来在敏感性头皮的治疗中也可以研发此类头皮护理产品,恢复健康头皮的生理指标。
根据不同不适症状,可使用含甘油、泛醇等乳液缓解头皮干燥、紧绷感。对于瘙痒感,可使用含有薄荷醇的洗发水来缓解;对于类固醇反应性的头皮瘙痒也可以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类固醇会导致皮肤萎缩[37]。
4.2 系统治疗:目前,针对头皮瘙痒很少会涉及系统治疗,然而根据头皮瘙痒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整体状态,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系统治疗[37]。中度瘙痒可能需要口服治疗以获得更充分的缓解,例如高剂量的抗惊厥药物,如加巴喷丁、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等。严重瘙痒的患者可能需要注射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剂、静脉注射氯胺酮和苯妥英钠等来进行治疗[21]。研究发现,口服补充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可降低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的敏感性,并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35],同样可能用于治疗敏感性头皮。
4.3 光电治疗:近年来,光电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中。光电治疗主要分为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低能量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light therapy,LLLT)、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光电协同技术(Electro-optical synergy,ELOS)、光动力(Photo dynamic treatment,PDT)等,光电治疗不仅能减轻红斑及炎症,还可以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但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应在充分抗炎和修复后进行低能量IPL、LED或ELOS等治疗,待皮肤恢复稳态后,结合PDL、PDT以封闭血管、增厚皮肤[38]。目前光电治疗应用于敏感性皮肤的场景较多,未来可以逐渐应用于敏感性头皮的治疗中。
4.4 其他:在敏感性头皮中,洗发水是49%的触发因素[6],因此应减少外源性刺激,停止使用刺激性的洗护发产品,并避免其他易诱发敏感的高危环境因素,如干燥、高温、潮湿等。另外,在敏感性皮肤患者的治疗中,心理焦虑水平是必须重视的因素[14]。一项对35例敏感皮肤患者和40例非敏感皮肤患者为期3个月以上的研究表明,皮肤敏感患者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明显高于非皮肤敏感患者。因此对于患有心因性头皮感觉障碍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21]。
5 小结
敏感性头皮在中国的发生率约为35.77%,最常见的诱因为干燥环境;其次为高温、日光及潮湿。敏感性头皮最常见的不适感为瘙痒,其次为紧绷、烧灼及刺痛。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过程,神经的高反应性在敏感性头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其中TRPV1被多次提及,提示该离子通道在发生机制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敏感性头皮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评价、半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三种,目前主要采用主观评价方法对敏感性及严重性进行评估。敏感性头皮的治疗目前更加关注患者的症状及生理指标,治疗思路为缓解瘙痒等不适症状及恢复受损皮肤各项生理指标。主要采用局部用药,较少采用系统治疗;光电技术近年来应用于面部皮肤,未来也可以应用于敏感性头皮的治疗中。
治疗敏感性头皮可以围绕修护表皮结构及功能、维持微生物群平衡、缓解不适症状等方向进行。未来可以针对TRPV1及其相关神经、血管及免疫反应的各个靶点上深入研究,例如抑制TRPV1离子通道的异常及过度激活、抑制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免疫因子的过度分泌、消除或抑制通路中异常分泌的免疫因子如INF-α、IL-6、P物质等。此外,防晒及保湿也是敏感性头皮日常护理的重要环节,应树立预防和长期护理的意识。
敏感性头皮的问题往往会被忽视,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头皮敏感与任何特定头皮疾病之间可以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头皮敏感的人更容易患脱发等头皮疾病;头皮油腻或干燥、脱发的患者也更频繁和强烈地感受到头皮敏感症状。敏感性头皮经常和头皮接触性皮炎相混淆,对于敏感性头皮,在头皮上涂抹任何东西之前即普遍存在过敏史,也存在对大量无关产品的不耐受;而接触性皮炎经常仅仅是在使用某些头皮产品后开始出现敏感性,因此,良好的病史记录对于敏感头皮的初步诊断非常重要[14]。
6 结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头皮敏感问题。敏感症状发生在头皮时,由于有毛发覆盖,所以更加容易被忽略。虽然敏感性头皮的表现形式多为主观不适感,通常没有可见的皮肤病变,但是诱发因素广泛、迁延不愈的特性对生活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了国内外敏感性头皮与皮肤的最新研究,总结出敏感性头皮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评价方法及治疗方向。未来,针对敏感性头皮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评价方法将更进一步完善,待发生机制及评价方法完善后,敏感性头皮的针对性治疗与护理也将成为医学及化妆品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黎,刘玮.美容皮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123.
[2]Le H, Azizi N, Maibach H I. Sensitive skin syndrome: An update[J].
Am J Clin Dermatol, 2019,21(1):401-409.
[3]Chen W, Dai R, Li L. The prevalence of self-declared sensitive sk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0,34(8):1779-1788.
[4]Chan M, Sayag M, Chavagnac M, et al. Sensitive skin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burden[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35(7):e436-e439.
[5]钱添,郝飞.敏感性皮肤的流行病学[J].皮肤科学通报, 2020,37(6):559-564.
[6]Misery L, Sibaud V, Ambronati M, et al. Sensitive scalp: does this condition exist?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Contact Dermatitis, 2008,58(4):234-238.
[7]孙丽囡,王学民,李秀玲,等.上海地区女性自我感知性头皮与面部皮肤敏感的差异性调查[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3):157-160.
[8]Li M, Guichard A, Humbert P,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severity and triggering factors of sensitive scalp in Chinese females[J]. J Cosmet Dermatol, 2016,15(3):219-225.
[9]任慧,汤小芹,陈明华.敏感性头皮与微生态屏障[J].日用化学工业,2020,50(9):638-642.
[10]何黎,郑捷,马慧群,等.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1-4.
[11]董银卯,孟宏,马来记,等.皮肤表观生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12.
[12]喻明英,许显,任璐,等.敏感肌形成机制及抗敏感成分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2021,44(6):32-37,52.
[13]刘媛,解宇环,何丹,等.神经酰胺代谢途径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33(10):619-623.
[14]Godse K, Zawar V. Sensitive scalp[J]. Int J Trichology, 2012,4(2):102.
[15]Manav V, Karaali M G, Erdem 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i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sensitive skin[J]. Skin Res Technol, 2022,28(4):556-563.
[16]Chen P, He G, Qian J, et al. Potential role of the skin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s[J]. J Cosmet Dermatol, 2021,20(2):400-409.
[17]Lolou V, Panayiotidis M I. Functional role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on skin health and disease[J]. Fermentation, 2019,5(2):41.
[18]Dybboe R, Bandier J, Skov L, et al. The role of the skin microbiome in atopic dermat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 Br J Dermatol, 2017,177(5):1272-1278.
[19]Bai Y, Wang Y, Zheng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facial skin microbiota and skin barriers in a chinese female population with sensitive skin[J]. Infect Drug Resist, 2021,14:219-226.
[20]Zheng Y, Liang H, Li Z, et al. Skin microbiome in sensitive skin: The decrease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eems to be related to female lactic acid sting test sensitive skin[J]. J Dermatol Sci, 2020,97(3):225-228.
[21]Ju T, Vander Does A, Yosipovitch G. Scalp dysesthesia: a neuropathic phenomenon[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2,36(6):790-796.
[22]Misery L. Neuropsychiatric factors in sensitive skin[J]. Clin Dermatol, 2017,35(3):281-284.
[23]Huet F, Misery L. Sensitive skin is a neuropathic disorder[J]. Exp Dermatol, 2019,28(12):1470-1473.
[24]Yasak Guner R, Tosun M, et al. Demodex infestation as a cause of sensitive skin in a dermatology outpatient clinic[J]. J Cosmet Dermatol, 2022,21(4):1610-1615.
[25]Ständer S, Schneider S W, Weishaupt C, et al. Putative neuronal mechanisms of sensitive skin[J]. Exp Dermatol, 2009,18(5):417-423.
[26]Starace M, Iorizzo M, Sechi A, et al. Trichodynia and telogen effluvium in COVID-19 patients: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opinion survey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JAAD Int, 2021,5:11-18.
[27]廖勇,敖俊红,杨蓉娅.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4):227-230.
[28]Misery L, Jean-Decoster C, Mery S, et al. A new ten-item questionnaire for assessing sensitive skin: the sensitive scale-10[J]. Acta Derm Venereologica, 2014,94(6):635-639.
[29]栾梅,戴茹,范林明,等.敏感性皮肤问卷的编制及其与鲍曼敏感性皮肤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比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32(1):80-83.
[30]Misery L, Rahhali N, Ambonati M, et al. Evaluation of sensitive scalp severity and symptomatology by using a new scor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1,25(11):1295-1298.
[31]孙丽囡.敏感性皮肤的评估及TRPV1的基因多态性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6.
[32]Li M, Alexandre G, Ying C, et al. Sensitive scalp i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sebum and perturbed microbiome[J]. J Cosmet Dermatol, 2019,18(3):922-928.
[33]孙素姣,涂颖,陈绍华,等.不同原因导致敏感性皮肤的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及临床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11):695-697.
[34]叶艳婷,章星琪.皮肤镜在毛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6,33(4):432-437.
[35]丛林,廖勇,杨蓉娅.敏感性皮肤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1):140-144.
[36]Nodake Y, Matsumoto S, Miura R, et al. Pilot study on novel skin care method by augmentation wit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 autologous skin microbe-A 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 Dermatol Sci, 2020,97(3):225-228.
[37]Rattanakaemakorn P, Suchonwanit P. Scalp pruritus: review of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Biomed Res Int, 2019,2019:1268430.
[38]戴杏,梁虹.光电治疗在敏感性皮肤中的应用[J].皮肤科学通报,2020,37(6):597-600.
[收稿日期]2022-12-12
本文引用格式:李宇涵,刘廷竹,王娟,等.敏感性头皮的发生机制及其评价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24,33(8):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