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器造型在龙泉青瓷中的应用

2024-08-17李震

东方收藏 2024年6期

宋人有好古之风,在他们眼中,商周时期是礼制昌明、群贤毕至之期,加上宋代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当时的艺术氛围十分浓厚,除了大家十分熟悉的与唐诗齐名的宋词外,宋代在书法、绘画、陶瓷、茶艺、建筑等领域均达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在这种大背景下,宋代的统治者和文人阶层均希望重塑礼制、弘扬古意,建立良好的礼法秩序,因此掀起了一股复古尊古的时尚潮流。以瓷器烧制为例,各大窑口产品中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日渐增多,正是当时社会崇古复古之风的直接反映。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仿商周青铜器造型陶瓷作品的出现和流行。

龙泉窑作为宋代重要的青瓷生产窑口,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大量烧造仿古器皿,其主要以古代礼器中的玉器和青铜器作为蓝本,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该窑口生产的主要造型种类之一,时至今日仍被奉为圭臬。

笔者在此结合个人多年的研究心得和仿古创作经验,对青铜器造型在龙泉青瓷中的应用进行粗浅的解读,希望能够为当代龙泉青瓷的造型设计提供些许参考。

一、青铜器造型在龙泉青瓷中的应用及其艺术特征

(一)龙泉青瓷仿青铜器作品的主要器型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精美绝伦、光辉灿烂的艺术珍品,是华夏先祖创造的宝贵财富,其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商周青铜器更以其雄浑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宋代龙泉窑仿商周青铜器的主要器型包括鼎、觚、尊、爵、鬲、簋、盘、匜、贯耳瓶等。

(二)龙泉青瓷仿青铜器作品的艺术特征

1. 汲取青铜器古朴典雅的意蕴

青铜器作为人类社会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先民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华夏文明的初始进程血脉相连、同频共振,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整体气势上威严庄重,且纹饰饱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龙泉青瓷在造型上深刻汲取了商周青铜器古朴典雅的意蕴。

2. 保留青瓷简洁柔美的风格

由于出现的时间不同,以及各自所蕴含的审美观念也不完全接近,尽管宋代龙泉青瓷学习借鉴了商周青铜器的基本形制,但也并非一味照搬,而是在造型、装饰、规格等方面根据自身的特有属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和演变,比如纹饰删繁就简、器型更加精巧,充分体现了宋代社会所崇尚的“极简之风”。

二、当代龙泉青瓷对古代仿青铜器造型作品的继承和创新

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的指示后,浙江省政府组织科研、生产、艺术、文物考古等部门,与龙泉当地的制瓷老艺人一起,对龙泉青瓷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恢复工作,龙泉青瓷得以重新大放异彩。其中,历史上的仿青铜器造型设计,也在当代龙泉青瓷生产中重新得到应用。

笔者的家族自清末开始便世代以青瓷为生,祖辈于清光绪年间创立“李生和”字号,传至笔者已是第五代了。笔者从业一开始就是做仿古器物,这是对家族精神财富的继承,也是对中国传统青瓷技艺的传承。多年来笔者以宋代美学为至高审美标准,手摹心追,努力攀登宋文化高峰。这期间,也创作出了部分仿商周青铜器的青瓷作品,皆采用铁胎烧制,追求薄胎厚釉的质感,以示对前人的敬意。

1.出戟尊

此类器物在宋代官窑、龙泉窑中皆有烧造,其出戟部位一般分布于颈、腹、足部三段。笔者烧制的龙泉青瓷出戟尊(图1),喇叭口,扁圆腹,高足胫外撇至足缘,圈足。器外壁贴附四条直行的泥线,自口部经腹部至足部,分三段凸起器面,有如出戟铜尊的棱脊。全器釉层厚而匀,有不规则的大开片。足缘无釉,呈暗褐色。全器造型规整,泥线因罩厚釉而线条柔和,出脊棱缘处显黑胎色。

2.贯耳瓶

宋代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贯耳瓶,清代景德镇窑亦有仿制。笔者烧制的龙泉青瓷贯耳瓶(图2),侈口,短颈,硕圆腹,两侧对贴竖圆管形双耳,底接高圈足,整体造型较为硕大。

3.花觚

花觚最早见于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时期流行,西周后逐渐消失。从考古发掘中发现,觚经常与爵一起出土。宋代各大窑口均见有仿花觚造型的瓷器作品出现。笔者烧制的龙泉青瓷花觚(图3),侈口外撇状似喇叭,细颈,长胫外撇,平底,圈足。

三、结语

在笔者看来,只有充分理解古人所触达的哲学境界和审美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技艺和文化的传承。而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纹样等元素,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如何将商周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理念运用于当代龙泉青瓷创作中,并使二者充分融合,无疑是一门新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