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光与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
2024-08-17朱志云
摘要: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二楼“南海群英”展厅的“历代政治家”陈列栏,有馆藏四册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该套书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由当时的南海县政治家吴荣光修成。文章主要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该套古籍进行考证,望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吴荣光;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乡域志
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坐落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山南门入口处东侧,在该馆二楼“南海群英”展厅的“历代政治家”陈列栏中,有当地名人吴荣光的简介(图1)。在该人物图像下的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收藏的四册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图2)。该书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由吴荣光修成。
根据笔者的考证,现存的《佛山忠义乡志》共有四部(表1):1.康熙丙午李《志》,成书于清康熙五年(1666),由李侍问总纂,为残志,现仅存《序》《小引》;2.乾隆壬申陈《志》,成书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由陈炎宗总纂;3.道光庚寅吴《志》,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由吴荣光总纂;4.民国癸亥冼《志》,成书于1923年,由冼宝幹总纂。
一、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概况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自序》,又名《重修佛山忠义乡志叙》,书中载:“且前志迄今已七十余年,属余续辑……则乡不可以不志,《志》不可以不续。”这篇自序由吴荣光在清道光十年(1830)十月撰写,此时距乾隆壬申陈《志》修成已有70多年。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原有十卷,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目录添改为十四卷,分别为《乡域志》、《祀典志》、《官署志》、《乡学志》、《乡俗志》、《乡事志》、《乡防志》、《名宦志》、《人物志》、《选举志》(上、下)、《艺文志》(上、下)、《乡禁志》、《金石志》(上、下)、《杂录志》,并在每一卷的卷首附有相关简介。
该书凡例由冼沂编写,共十四条,介绍各卷门类与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的区别及修改的意义。例如:南海县邑志、地域分界与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一样,无需赘述;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的水道支派、山脉远近情况,由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编纂人员亲历修正。《艺文》《人物》两卷后列明续写、增补情况,或有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遗漏之前年代的内容,但仍然列入该书。
由于康熙版《佛山忠义乡志》为残志,故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的编纂多参照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在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中,全部依照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内容的部分,注明“陈志”;有章节增写的部分,注明“节增”;访问各书资料及访问人,皆一一注明;续增搜罗的史料留取,全由冼沂编辑。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人物志三·儒林》提及冼沂:“道光戊子,吴荷屋中丞修《佛山志》,推为总纂,义例皆其手定。”吴荣光主要负责对该书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商定体例、附陈管见等工作,冼沂则认真对比前人史学成果,还在该书中标明增减去留及采访等其他内容。对于前两套(康熙、乾隆时期)的《佛山忠义乡志》中有关佛山乡的事迹,不妄删亦不妄改,以留后人采择。如专门设立《佛山忠义乡志·乡禁》一卷,当地告示碑刻中利弊“碍难删汰”的内容,全部依原有版本载入该书,尽可能地保留当年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碑刻实物内容。吴荣光编修该史志,分旧书《官典志》为《祀典志》《官署志》两类,增《乡禁志》,对所有告示、碑刻的转载,不再放在《艺文志》,而是增加了《金石志》《杂录志》两卷。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目录》的每一卷开头都有相关论述和小标题,分别介绍乡域、祀典、官署、乡学、乡俗、乡事、乡防、名宦、人物、选举、艺文、乡禁、金石、杂录等内容(表2)。
1.乡域边界
现以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乡域志》为例,简要介绍当时的形势、地脉、山川、田亩、铺社、道路、里巷、墟市、桥梁、津渡、水利、潮汐、内涌界至附等情况。明正统十四年(1449),佛山梁广等乡绅组织地方武装“忠义营”参与镇压黄萧养农民起义,后朝廷封梁广等人为“忠义官”,封佛山为“忠义乡”。其陆地界限从张槎之低路夹山,至弼塘之圣堂乡高秧地;水路界限则上而沙口,下而五斗口汛。清道光四年(1824),“……刘亚添、张有等聚众至千余人,勒账不遂,拆毁有司官署及抢劫居民房室……其时文武带兵缓至一日,则佛山为墟矣”。后来官府分析南海、番禺、顺德等分界之地,改分驻同知官员为直隶厅,建城池、备仓库、添兵卫、立学校、设监狱,经常有防护守卫,此外还有军储应急。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乡域志·形势》有对于佛山堡区域边界的描述:“佛山堡属五斗口司西淋都季华乡。其地袤十里,广七里。东抵 冈堡,西抵张槎堡,南抵魁冈堡,北抵叠滘堡。至省五十里……”佛山堡属于五斗口司十堡之一,而道光年间的五斗口司巡检位于平洲堡,管辖西淋都,距南海县官衙二十里,见有“东至番禺交塘司界一十五里,西至江浦司界四十里,南至顺德都宁司界二十里,北至神安司界十里”的相关记载。
2.佛山的命名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乡域志·形势》讲述佛山之来历:“佛山向名季华乡,不知始自何时。至唐贞观二年,居人见塔坡冈夜辄有光,因掘地得铜像佛三,奉于经堂,即塔坡寺,遂以佛山为乡。”此段节选自《塔坡寺》,相传唐贞观二年(628),季华乡民众在如今的禅城区塔坡社区发现三尊铜佛像,遂改地名为佛山。
3.忠义乡的来历
据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卷一·乡域志·形势》载:“佛山自前明乡人梁广等捍海贼黄萧养之乱,名忠义乡。”民国时期《佛山忠义乡志卷一·舆地志·沿革》曰:“明正统己巳(1449),因本乡梁广等义士捍海贼黄萧养有功,景泰初敕赐佛山为忠义乡,而名益著。”
此外,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三·乡禁志·拨铺给流芳祠祀典碑示》还记载:“查得正统年间逆贼黄萧养围掠佛山,伊祖连同二十二人捐粮防守籍。神现身退贼,致蒙敕赐灵应祠春秋谕祭伊,旌奖忠义建祠庙右。”
4.佛山全域的图纸
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目录·图》收录了黄文佐绘摹的《忠义乡域图》《五斗口司属全图》《佛山形势龙脉图》和《灵应祠图》(即佛山八景之庆真楼观),以及陈琛绘制的《佛山八景全图》。
黄文佐绘《忠义乡域图》,将佛山市禅城区古代地名以铺名的形式绘制,包括山紫铺、汾水铺、桥亭铺、祖庙铺等,计有二十余个,还绘出往省城河道、广州粤海关、西北两江水道、往顺德水道等水界,更有南海县西隆堡、叠滘堡、石湾乡以及禅城区的张槎乡等位置,标识当地的军事炮台、官衙、寺庙、桥梁、名景奇观、书院等古建筑。
黄文佐的《五斗口司属全图》将如今佛山市禅城区三街一镇的古地名均摹绘入图,如祖庙街道的佛山堡、佛山分府署,石湾镇街道的澜石村、深村堡、五斗巡司署,张槎街道的王借岗山,南庄镇的溶洲堡,还有番禺界、顺德界和南海界。比如石湾村分上下两村,上村属南海,下村属顺德。其中,南海界有神安司界(大沥镇盐步堡一带)、黄鼎司(狮山镇罗村一带)、冈堡、夏滘堡、平洲堡、叠滘堡、林岳堡等。
二、 吴荣光的学术影响
根据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卷十四·人物志一·名臣》记载,吴荣光,字伯荣,号荷屋,清嘉庆戊午(1798)举人,己未(1799)联捷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在翰林院、武英殿协修、纂修等,修史写诏书。以奉嘉庆皇帝命写柏梁体赋诗,蒙恩赏,以翰林院文学侍从官保送御史。在福建购遗书、修省志,后编《七闽经义》;在湖南开设湘水校经堂,研习汉学;在广西桂林治足疾,将生平所著编成书,惜书未完成而卒,终年71岁。
吴荣光文章学术有家世渊源,早年在翰林院时,与当时官宦评议,在骈俪词章、训诂声音、金石考证、真草行隶等方面颇有成就。对法书名画、吉金乐石、家书壁简视同性命,其晚年筑“赐书楼”储古籍,以训家族子孙。吴荣光的子孙科举甲第联翩不断,从父兄弟每人都有文学成就,不愧为簪缨之族、诗礼之家。
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卷十四·人物志一·名臣》说吴荣光经任陕西、浙江、湖北按察使,贵州、福建、湖南布政使,护理贵州巡抚,擢湖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从在翰林院见嘉庆帝赋诗蒙恩赏,到礼部祠曹保送御史言官,尤其在湖南设湘水校经堂,研习汉学,可见吴荣光当年在湖广地区学术成就之大、影响之深。
三、总结
本文以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为例,探讨吴荣光与佛山学者所整理的诸多史料和碑刻物证。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在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置志》《赋税志》《教育志》《慈善志》《氏族志》《风土志》等内容,后在2017年由岳麓出版社发行出版。这两套书目前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都有收藏。
参考文献:
[1][清]吴荣光.佛山忠义乡志[M].清道光庚寅本.
[2]冼宝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7.
作者简介:
朱志云(1984—),女,汉族,黑龙江克山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历史、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