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性画派的培育
2024-08-17熊乐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盛行的“画派热”潮流之下,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画派,如今回望,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培育地域性画派仍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文章探讨地域性画派培育的必要性,并以山东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域性艺术发展的优势,并从多要素对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方向进行思考。
关键词:地域性画派;培育;文化资源
画派,即绘画流派的简称,是指由思想观念、艺术趣味、审美理念、创作风格相近的艺术家群体组成的艺术派别。在清末以来出现“画派热”的历史潮流之下,涌现了一大批地域性画派。如今回首,对地域性画派的打造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一、培育地域性画派的必要性
在中西方艺术史上都曾出现过众多的艺术流派,无论是中国清代影响较大的金陵画派、扬州画派、海派等,还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罗马画派,都是特定时期和地域艺术家群体艺术观念意象化的显现。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个地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因此,挖掘与发展不同的地域性文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地域性画派是必要的。
中国自古就呈现出丰富的地域性文化艺术魅力,如宋代郭若虚提出“黄筌富贵,徐熙野逸”,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清代更是画派频出。由此可见,多样化风格更能展现艺术的巨大魅力。
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地域性画派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群体,以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更是该地域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者与推动者。地域性画派的培育,不仅可以集中区域文化合力发展,更能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促进当地的艺术展览、艺术品拍卖、研讨会、学术讲座等的创新发展。此外,地域性画派的打造也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在政府部门、艺术机构、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合力之下,地域性画派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艺术创作,发挥文化传播与输出的作用,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地域性画派的凝聚力。
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推动艺术创新。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有助于艺术创作者开展区域性的文化内涵挖掘,以及创作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此外,也能推动区域性艺术展览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地域性画派是十分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艺术的蓬勃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现实需要。而在地域辽阔的中国,以区域划分进行画派的培育,不仅能够让人们切身体验到文化软实力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而且也能让该区域的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性挖掘,进而推动区域性文化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培育山东地域性画派的优势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文化遗产丰富,受齐鲁文脉滋养,诞生了众多的艺术名家。在当下,充分发挥山东地域性画派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
齐鲁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促进地域性画派的形成。山东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成为山东美术作品审美表达的视觉化呈现。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更是影响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原则,他们在艺术创作上追求传统的艺术品格。其次,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山东人多谦和、朴实、内敛,使得大多数山东画家“尚古”,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多重视艺术修养、人文素养与内在品格。此外,山东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无论是潍坊杨家埠年画、高密扑灰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平度年画,还是胶东剪纸、滨州剪纸、茌平剪纸等都是山东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呈现出了鲜明的文化底色与审美趣味,也是齐鲁画派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养料。
山东地处南北艺术交汇之地,使得各个地域的美术创作得到融合与拓展。山东作为京津地区与苏沪杭地区的艺术交汇之地,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走廊”现象,促进了南北方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诸如画家李苦禅等山东艺术名家,其画风的形成便是受到京派等的深刻影响。此外,山东艺术家也受到了国外艺术思想的深刻影响,获得了不同的创作观念和艺术理念,从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而无论是作为南北艺术交流的“文化走廊”,还是艺术家对外学习交流的重要区域,山东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的自然条件优势,成为山东地域性画派艺术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能够推动当地艺术家汲取新思想、探索新形式。
山东地域性画派的培育能够展现山东的地域性文化习俗,进而提高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使艺术创作更加贴近生活、表现时代精神、诠释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山东的美术工作者应当深入基层,从齐鲁文化中汲取养料,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形象,展现山东美术创作的博大雄浑、正大气象,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山东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更能让艺术家集中创作动因于山东地域的人文风情、艺术符号,让世界认识到别具一格的山东文化。
综上所述,山东地域性画派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积淀、自然社会环境、社会发展三大因素的综合影响:儒家思想、齐鲁文化是山东美术史的文脉根基,而作为南北艺术的“文化走廊”、对外学习交流的重要区域,也为地域性画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山东地域性画派在今后的发展中更需要立足于齐鲁文化,不断丰富与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自觉、自省、自知、自信,彰显山东气派,展现文化活力。
三、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方向
画派的产生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也是艺术繁荣发展、活泼多样的标志。各个地域深入发掘当地的人文资源来发展地域性画派,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发展态度,但也不能忽视地域性画派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的收益,故此,对待地域性画派的态度应该是培育,即因地制宜地进行扶持,并以此为导向,再以学术研究为指导,充分发掘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当然,无论成功与否,地域性画派的培育对于当下区域性文化建设发展的作用都是实实在在的。那么,地域性画派该如何培育?笔者以为,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对艺术创作者而言,要借古开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和而不同”正是一个画派生命力的昭示。一方面,继承与创新一直是艺术史上永恒的话题,艺术创作者们不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成果,从而更好地求新求变,开创中国画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因素作为内部因素,是艺术家的自身条件,千人千面各不相同,是艺术家风格独特性的主要来源;客观因素作为外部因素,则是客观现实的存在。故此,地域性画派的培育不仅要从区域优势上来发掘,也应该要面向个体艺术工作者,培育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继承与创新,并激发他们艺术个性的形成与完善。
针对艺术家创作群体而言,艺术表现风格相似且艺术观念、创作宗旨鲜明是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群体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艺术风格不是艺术家主观随意性的表现,而是艺术家主观特性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相互交织呈现出来的。对于同一地域艺术家群体的艺术风格,倘若主观因素会让其趋于“异”,那么客观因素则会使其趋于“同”。而作为客观因素的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等,正是促进一个地域艺术家群体风格相近的路径所在。艺术创作者只有更多地融入地域文化、贴近人民生活进行取材与创作,才能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才能更好地与其他艺术家进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除了艺术实践层面上艺术风格的相近外,在理论研究中,画家群体具有鲜明的艺术观念、创作宗旨也是培育地域性画派的重要组成。实际上,艺术观念、创作宗旨的引导与确立,不仅需要同一地域的艺术家群体在雅集等场合进行思考与讨论,也需要政府引导学术研究者结合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及时代精神进行研究。一方面,学术研究者要努力挖掘地域性旧的“人文符号”,并研究新的“人文符号”。具体而言,学术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地域发展史,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与环境优势,引导艺术家群体艺术观念、创作宗旨的形成,通过举办艺术讲座、发表研究文章等,将成果回馈给社会。地域性画派的培育不能单单依靠实践,理论研究也应齐头并进,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能更好地进行引导与培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地域性画派多加扶植,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此外,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高等院校等单位和机构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地域性画派提供展示的场所,从而搭建起与人民群众直接交流的桥梁。
综上所述,地域性画派的培养是多方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艺术创作者只有继承传统才能进行创新,形成自身风格;其次,同一地域的艺术家群体只有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地域性画派的培育离不开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文博艺术机构的共同扶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清末以来盛行的“画派热”,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与社会现象的呈现,也是各个地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表现。画派是一种基于自然形成的历史总结,具有时代特色,其所展现的是以画家及其艺术成就为主体的绘画发展脉络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让人们看到了区域性画家群体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地域性画派的培育要严格遵循艺术发展规律。首先需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其特色与优势不仅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母题,而且可以促进地域文化走出当地,甚至走向更远;其次,地域性画派的培育是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地域性画派的培育不是一个立马见真章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扎根群众,潜心钻研与创作,扎扎实实地投入艺术实践,才能产生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才有形成地域性画派的可能。
总而言之,如何更好地提振地域性文化发展的信心,特别是让更多人才在其中发挥影响,创作出更多自然人文的新的美术作品,是维护地域性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A]//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马鸿增.古今画派研究的学术思考[J].美术,2013(04):96-98.
[3]毛茂林.地域文化与地域性画派[J].艺术探索,2011,25(06):130-133.
[4]郎绍君,陈醉,陈绶祥,等.画派是可以打造的吗?[J].美术观察,2003(08):44-50.
[5]马鸿增.20世纪中国地方画派综论[J].美术及设计版,2003(02):8-12.
作者简介:
熊乐(2000—),女,汉族,湖北荆门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