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技术在文物考古工作中的应用
2024-08-17杜娟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在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传统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直接接触文物可能导致二次损伤、观察角度受限等。而三维重建技术通过非接触式的数字化手段,能够实现对文物的精确重建和数字化保存,避免了直接接触对文物的损伤,为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旨在探讨并总结三维重建技术在文物考古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与实施步骤,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三维重建;文物考古;点云;数据
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文物考古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文物进行多角度、多尺度的数字化记录和重建,为文物的研究、展示和传播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展示方式。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永久保存和传承,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便利条件。此外,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得益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一、三维重建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一)原理
三维重建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物体或场景进行三维建模和重建,其基本思路是通过采集物体或场景的多个视角的图像或数据,并利用计算机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从而生成物体或场景的三维模型。为了获得物体或场景的完整信息,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进行观测或采集数据,以获取物体或场景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重建其三维模型(图1)。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后,需要对齐和匹配,以确保不同视角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对应到同一坐标系下,通常涉及图像配准、特征匹配等技术,确保不同数据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三维重建过程中,除了获取物体或场景的几何结构外,还需要融合其表面的纹理信息,使得重建的模型更加真实和逼真,这就涉及对几何信息和纹理信息的有效融合和处理。与此同时,通过采集的数据和对应的视角信息,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三维重建,常用的算法包括基于视差的立体视觉算法、基于点云的重建算法、基于图像处理的重建算法等。在重建后,还需要对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去除多余的细节、修复缺陷等,以提高模型的质量和真实感。
(二)方法
1.影像测量法
影像测量法是一种常见的三维重建方法,它利用相机或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目标物体或场景的图像,并通过这些图像的特征信息来推导出物体的三维结构。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角度拍摄目标物体或场景的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是单张图像,也可以是连续拍摄的图像序列。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视角的选择和覆盖度,以确保能够获取目标物体或场景的全貌和细节信息。接着,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图像中的噪声、调整图像的色彩和对比度等,这些预处理操作有助于提高后续的图像特征提取和匹配的准确性。然后,利用图像特征提取和匹配的技术,从拍摄到的图像中提取出物体或场景的特征点、边缘线等信息。这些特征点可以是关键点、角点或纹理点,它们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后续的三维重建过程。
2.激光扫描法
激光扫描法是一种基于激光束测量原理的三维重建方法,它通过激光束对物体或场景进行扫描,从而获取物体表面的点云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图2)。
首先,使用激光扫描仪对目标物体或场景进行扫描。激光扫描仪会发射激光束,并记录激光束与物体表面的反射或散射信息,从而获取物体表面的点云数据。这些点云数据包含物体表面的几何信息,可用于后续的三维重建。接着,对采集到的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滤波,去除噪声点、离群点等不必要的数据,保留物体表面的有效信息,这些预处理操作有助于提高后续重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点云的表面重建算法,如基于光滑曲面拟合、基于多边形网格生成等。这些算法可将点云数据转换为物体或场景的三维表面模型,完成对物体或场景的几何重建。最后,对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优化和后处理,包括去除多余的细节、填补模型的空洞、修复模型的缺陷等。
3.结构光法
结构光法是一种利用投射结构化光模式(如条纹、格网等)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它通过投射结构化光到物体表面,再捕获物体表面反射或散射的结构化光图案,从而获取物体表面的形状信息,并完成三维重建(图3)。
具体到实施过程中,使用结构光投射器将结构化光模式(通常为条纹或格网)投射到目标物体或场景上,对应的结构化光模式在物体表面产生一定的形变,根据形变的规律可以推导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形状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相机或传感器捕获物体表面反射或散射的结构化光图案。这些图案包含物体表面的形变信息,可以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来提取物体的三维坐标数据。
二、文物考古工作中应用三维重建技术的必要性
在文物考古工作中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具有必要性,该技术可以为文物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完整性和保护是文物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往往需要直接接触文物,容易造成二次损伤或磨损,而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通过非接触性的方式获取文物的三维模型,从而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和保护。这种方法避免了对实物的直接触碰,有效地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
一方面,在文物考古工作中,研究文物的结构、特征和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实现对文物的远程研究和观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在不接触实物的情况下进行多角度、多尺度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文物的内部结构和细节特征。同时,这种数字化模型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使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文物的研究工作中,促进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另一方面,许多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保存和传承对于理解和弘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文物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将文物的历史信息永久地固定下来。即使文物本体发生损坏或丢失,仍可以依靠数字化的三维模型进行文物的再现和重建,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延续其文化价值。在数字化时代下,文物的展示形式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经过三维重建技术获取的资源与数据,在后续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向公众展示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实现对文物的虚拟展示和漫游,使观众在不接触实物的情况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体验。这种虚拟展示方式,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可以保护文物不受损坏,提升文物展示效果。
三、文物考古工作中应用三维重建技术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重建方法
在文物考古工作中应用三维重建技术,选择合适的重建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策略。不同的文物特征和需求需要不同的重建方法,因此需要在项目初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影像测量法适用于平面或近似平面的文物,通过拍摄多个视角的图像进行重建;激光扫描法适用于复杂立体的文物,通过激光扫描获取高密度的点云数据进行重建;结构光法则适用于对细小结构或需要快速重建的文物。选择合适的重建方法可以提高重建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最终的三维模型符合实际需求和预期效果。
(二)采集高质量的数据
在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时,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数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合适的采集设备和工具,如高分辨率的相机、精密的激光扫描仪等;其次是确定良好的采集环境和条件,如光线、背景等因素对数据质量有重要影响;再次是采集时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漏采或重复采集导致的数据不准确性;最后是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校正,如去除噪声、对齐配准等操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通过采集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保证后续的三维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并得到准确可靠的重建结果。
(三)点云数据的融合与二次处理
在完成点云数据的采集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融合与二次处理,以生成最终的三维模型。点云数据的融合可以通过配准和拼接等技术实现,将不同视角或不同数据源的点云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物体表面数据;二次处理则包括点云数据的滤波、重建和优化等操作,如去除噪声点、填补数据空洞、平滑曲面等。这些步骤有助于提高重建模型的精度和真实性,使其更符合实际文物的特征和形态。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模型进行修复、细化或增加纹理信息等,以达到更好的展示和研究效果。点云数据的融合与二次处理是三维重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操作,以确保最终生成的三维模型质量优良且符合实际需求。
(四)重建算法的构建与优化
在文物考古工作中,重建算法的修正可以提高重建的准确性、速度和稳定性,进而实现对文物的精确重建和数字化保存。
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物特征和重建需求,设计或选择合适的重建算法。不同的文物需要不同的算法来处理,如基于视差的立体视觉算法、基于点云的表面重建算法、基于图像处理的重建算法等。算法设计应考虑到文物的几何复杂性、表面纹理、数据量等因素,以实现对文物的精确建模和重建。其次,重建算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地从数据中提取出文物的三维结构信息。在模型建立阶段,需要考虑到模型的拓扑结构、曲面拟合、特征点提取等问题,以保证模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对算法中的参数进行调优和优化,以适应不同文物的特性和重建要求,提高重建的效率和准确度。最后,在重建过程中需要实时监控重建结果并进行反馈与调整,这包括对重建模型进行实时显示和评估,发现问题和缺陷时应及时调整算法或参数,进行迭代优化。通过不断反馈和优化,可以逐步提升重建效果,确保最终得到满足要求的三维重建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物考古工作中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工作。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够保护文物完整性,实现文物远程研究与共享,而且可以保留文物历史信息,提升文物展示效果。为了有效应用三维重建技术,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策略:首先,选择合适的重建方法,根据文物特点和需求灵活应用影像测量法、激光扫描法或结构光法;其次,确保采集高质量的数据,注意采集设备、环境和数据处理的细节;最后,重点优化重建算法,包括设计合适的算法、预处理数据、调优参数等,以提高重建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实现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推动文物考古工作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人类历史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琳,杨小刚,卢艳平等.CT技术在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中的应用[C]//贵州省机械工程学会;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广西机械工程学会,2015.
[2]刘钰.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建模及虚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
[3]杜侃.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首都博物馆丛刊,2010(00):413-417.
[4]罗华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遗址与馆藏文物建模中的应用[J].测绘技术装备,2023,25(04):81-84.
[5]贾树.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当代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及挑战[J].文物修复研究,2018(00):739-743.
作者简介:
杜娟(198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