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室内屏风装饰画的艺术审美价值
2024-08-17迟龙霞
摘要:文章从屏风与三维空间的联系出发,即从屏风家具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古代屏风画的艺术性、装饰性及隐喻性,区分古代建筑空间与现代建筑空间的不同,并将屏风画拓展到现代建筑空间中。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思想以及装饰画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流行,采用大漆材料,创新现代室内大漆屏风装饰画,使屏风兼具划分建筑空间以及增强室内设计和空间氛围感两种功能,从而提升现代室内大漆屏风装饰画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屏风画;漆画;空间氛围;室内设计;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与家具——家具设计思路的演绎》一书提出:“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是提升家具产品价值最为关键的因素。”而构成现代屏风艺术审美价值的三大主要因素,可归为形、色、质三个方面。
形可分为屏风所在的空间形式美和屏风形制美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色指屏风画的色彩,在空间中将屏风画的色彩与光源相结合,能够营造室内的氛围感与光线的朦胧感。
质指屏风画的质感与材料,现代装饰画已不拘泥于平面化的设计,不同的材料会带来不同的质感与体验,因此也成为体现屏风画艺术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屏风的空间形式美
1.屏风空间形式美的概念阐述
空间形式美主要指整体空间氛围的形象创造,屏风之于空间美的形象创造,主要是通过对屏风形制所构造或围合的空间虚体进行美的创造。这个概念以及带来的灵感拓展源于《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中所提到的室内设计的空间形式美的概念:“室内设计的空间形式美,主要体现于建筑界面实体与围合虚空所呈现的空间氛围。”由此联想到屏风作为建筑的衍生物,不仅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而且其界面实体由于形制设计的不同,所对应形成的空间虚体也有所不同,可以辅助塑造不同的空间氛围。而屏风的装饰设计主要分为三点,包括屏风画的构图设计mexE5yn9ThFao7rZWksQhvfdO/9a8Li2KCY2hM9FDyU=、屏风在空间中的装饰陈设以及屏风的形制设计。
2.屏风画的历史发展及其构图设计
屏风画这一概念颇具历史性,它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绘画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礼制的一种象征。屏风这种隔而不断的家具及其含蓄内敛的绘画表现方式,在古代不仅用于居室、庭院及室内聚会场所等,也多用于墓葬陈设。屏风最早在西周作为兼具等级象征的礼器,装饰较为单一;秦汉时期,漆艺的出现对屏风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漆绘、银箔、戗金等手法广泛应用于屏风绘画之中,装饰图案主要为兽纹;汉唐时期进一步流传与发展,屏风画的题材内容逐渐丰富,多以图式隐喻表现。画面内容从反映达官贵人的娱乐生活,到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屏风的绘画图式与内容在民间进一步流传,不仅增加了祈福纳祥、修身养性等寓意,装饰居室的目的也愈加强烈。唐代屏风绘画写实风格盛行,屏风画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宋代的屏风简练质朴,受士大夫文化影响,以及同时代建筑与家具装饰内容与手法的通用,多以简洁的山水、花鸟、书法等题材为主,屏风画崇尚自然简朴;到明清时期,屏风画的发展随着装饰手法的精进而愈加繁琐华贵,出现了螺钿、百宝嵌等漆艺屏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屏风的装饰手法和内容已无法满足多数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室内氛围的营造,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而日益提升的艺术审美需求也为现代屏风装饰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构图是决定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的构图也是一件屏风画装饰设计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而在画面中适当留白是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参考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构图特征,留白在画面中颇具代表性。马远、夏圭通过“一角”“半边”式构图,使得画面虚实对比强烈,大片的留白为画面增添氛围感,传达出无限悠远的空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力,比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1)。
由此,在画面中对留白的充分运用,扩大了画面中的无限空间与表现力。将其运用于现代屏风画的装饰设计中,不仅可以为画面中的空间增添意境美,同时也为画面外的空间增添氛围感,能够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3.屏风在空间中的装饰陈设
屏风在空间中的摆放,不仅具有划分建筑空间、遮挡视线等功能,其本身也是一件装饰性陈设。在现代家居中,沙发、灯具、桌具、屏风等各类现代家具共同营造了空间的现代美感。通过有目的性的陈设组合,可以使屏风在空间中的摆放,与其他家具在不同视角形成不同的纵深层次感,从而影响空间环境的气氛。由此,屏风的使用不单单能够使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是室内陈设中既有功能性又有装饰性的实用器具。
在《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一书中,提到了“场的效应”与“动态虚形”两个概念:“当建筑以独立的实物形态矗立于环境之中,它同样会产生场的效应,从而在它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一个虚拟的外部空间。”虽然不是建筑,但类似的作用于屏风而言,似乎从古时起便有相同之处。《礼记》记载:“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此时屏风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政治性象征,将天子的权威展示给臣民,也是形成一种显示权力的场的效应。而在仇英的《竹院品古图》中,屏风作为会客场所的中心,使画面中的主人和客人的位置清晰可见,此时屏风所在的位置便是画面焦点所在。整幅画面主次分明,屏风所在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形成场的效应,无形之中界定了画面中场所的虚形空间。
同时,不同的屏风形制会带来不同效果的空间虚形,由此引出屏风“动态虚形”的概念。如宋代刘松年《罗汉图》的围屏(图2),由于屏风形制不同,所形成的空间虚形不同,因此在视觉上便不同于宋代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图3)中屏风开放式的虚形空间,两种虚形空间的大小一目了然,能够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4.屏风的形制设计
不同的屏风形制也会带来不同的形式美感,《家具与陈设设计》中提到了家具的形式之美的概念:“家具的形式之美是指家具的外在形态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人的感官产生的影响。”屏风的形制设计要想与现代的空间氛围相符合,就要改变传统屏风的形态、比例、色彩,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形制指屏风的外在形态,不同的屏风形制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气氛,组成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例如:围屏围出私人空间,能给人以安全隐秘的维护感;“山”字式座屏厚重庞大的形制传达出威严的庄重感。不同的屏风形制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传递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空间形象的艺术氛围需要一定的物化实体辅助营造,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装饰风格。
二、屏风的光与色
除了屏风形制对于空间的影响,其色彩对整体空间的塑造也非常重要,屏风的色彩对空间内的光源氛围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日本的屏风多以金色为背景,其原因是用金色可以更好地反射室内射入的光源,使整个房间更加亮堂。同理,在现代屏风的应用中,如果室内色调整体偏暗,可以采用淡色为整个空间增添亮度。除此之外,屏风的色彩也不宜与室内装饰陈设的颜色过于跳脱。总的来说,通过屏风光与色的虚拟表象,使整个空间氛围与建筑实现融合。
现代屏风的设计要与室内设计相结合,随着现代室内设计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屏风的设计也要随之改变,屏风与采光的空间氛围营造是一个出发点。屏风不仅可以挡光,还可以隔而不断,对室内光的设计可以塑造纵深层次感强烈的空间。通过室内光的来源方向、光的强弱,根据需要使用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屏风画来设计分割整个空间布局。
例如:在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内可以使用遮挡度较高(高大且少镂空或无镂空形制)的屏风来遮挡光源;若不需要完全遮挡光源,追求影影绰绰的朦胧感,则可以使用带有镂空雕刻的屏风。另外,随着人们对空间需求的增加,可旋转的屏风形制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光射入的强弱。
光的运用不能仅仅只利用光源,还要与室内装饰和陈设配合使用。室内使用屏风装饰,通过控制光源的强弱与颜色、波长,以及合适的屏风形制与绘画,构成空间丰富的视觉感受。从艺术角度来看,屏风的色彩与光源的合理运用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深度,为空间氛围的营造以及虚拟空间的设计增加朦胧感和空间感。
三、屏风的质感与材料
在现代空间中,由于人们在观赏与使用屏风时,不可避免地会去触碰与感受屏风画,因而画面质感的塑造能够传达出屏风的精神功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同时,大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材料,它们的独特性能以及多种多样的工艺技法,为画面赋予了多种质感与形式的表现。使用大漆,结合麻布、螺钿、瓦灰等不同材料来体现不同质感的屏风,继而可以体现不同的空间形象,或高雅脱俗、或古典质朴,从而为空间氛围的营造增添不同的感觉,反映了空间主人的审美情趣。
同时,不同的材料特性也能带给创作者多重的创作灵感。正如《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中所说:“在室内设计中,所谓的高档材料并不一定能够营造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有以空间总体概念出发的设计理念指导,和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设计构图技巧,方能创造理想的虚空意境。”屏风画的创作也要从空间总体概念出发,运用相应的空间设计技巧和空间格局的划分特点,才能营造出理想的意境。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于对简约和意境的要求,需要注重屏风整体与空间的契合,才能与空间内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精神相契合,达到屏风艺术价值的最大体现。
传统建筑结构空旷而大,现代建筑空间与往日早已不同,屏风遮蔽挡风的作用早已被装饰性所取代,因而在现代空间中,屏风装饰画的设计要注重结合现代空间形式美。正如《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所说的“作为四维空间设计的室内,美的形象创造又体现于空间的整体氛围”,屏风画的形象创造成为现代屏风装饰的艺术审美价值体现所在,也是现代屏风产品价值需要提升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邵晓峰.中国宋代家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邢雅琦.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中的“留白”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2.
[4]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袁进东,夏岚.建筑空间与家具:家具设计思路的演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迟龙霞(2000—),女,汉族,山东夏津人。天津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漆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