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东阳对孔庙孔府建筑布局的影响
2024-08-17王福华王会曹胜磊
摘要:李东阳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风景园林造诣水平颇高,是明弘治年间的朝廷重臣,并与第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结为亲家。他受朝廷委托设计并建造了不少孔府、孔庙建筑,并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匾额、诗赋等文化遗产,对“曲阜三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东阳;孔庙;孔府;建制
李东阳生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六月初九,字宾之,号西涯,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且风景园林造诣水平颇高[1]。明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孔庙的修治工作,并把修治孔庙作为尊孔崇儒的重要表现,期间修治孔庙多达 21次。最大的一次修建开工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起因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十六日夜间孔庙遭雷击起火,斋厅、东庑、寝殿、西庑、大成门、大成殿、启圣殿等123间建筑被烧毁。翌年,明孝宗派遣大员,会同山东地方官府着手修复,并调集京畿和各王府的能工巧匠汇集曲阜。历时四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孔庙落成竣工,用银15.26万两。此次大修所建成的孔庙,无论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质量,抑或是装饰之精美,都是空前的。明孝宗为此亲自撰写碑文祝词,并派遣时任内阁次辅的李东阳赴曲阜祭孔。李东阳撰文记述了此次大修后的新庙庙制[2],从文中可以看出此次大修奠定了如今孔庙建制的基础。
李东阳因才能出众,受到朝廷重视,并与孔子第六十一代、第六十二代孙关系密切。明弘治十六年(1503)李东阳主持孔府的重修及扩建工作,构建了孔府前衙后宅的建筑布局。另外,李东阳为孔府设计建造了后花园,之后历经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基本成就了如今的规模。
一、李东阳与孔子后裔的渊源
明弘治十七年(1504),孔庙重修工作结束,明孝宗命李东阳赴曲阜祭告,显示出弘治皇帝的尊孔重儒情怀。之所以选择派遣李东阳前往曲阜祭孔,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李东阳是德才兼备并受孝宗皇帝信赖的重臣;2.李东阳与孔子后裔为亲家关系,明弘治十二年(1499)李东阳将女儿许配给孔子第六十二代孙孔闻韶。这桩亲事,女则大家闺秀,男则圣门宗子,盛况空前,轰动一时,时人谓之门当户对、珠联璧合,“时少傅西涯李公名重海内,登公于门,归以其子,一时倾动”[3],有“水玉”之称。
在孔庙完成祭孔仪式之后,李东阳又谒孔林、登尼山、游曲阜,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研习汉魏以来的史料碑刻,洞察山川灵气的奥妙,领略礼乐文化之美等。随后李东阳召集巡抚都御史徐源、衍圣公孔闻韶等人商定编撰《阙里志》,这是一部记载阙里孔氏家族史的志书,对研究阙里孔氏有着重要意义[4]。
李东阳与两代衍圣公相处融洽。李东阳女婿孔闻韶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九月入京袭封衍圣公,其虽弱冠,但仪态秀整、举止有度、风度翩翩,明孝宗很是满意,文武百官纷纷称赞。李东阳曾代笔上表为女婿袭封谢恩,表示要“竭忠孝以事君亲”[5];明武宗即位后,李东阳又代女婿上登基贺表,“恭惟皇帝陛下睿资神授,圣德天成”[6]。李东阳劝勉女婿多读圣人遗书,光绍家学,永终令誉。李东阳曾作诗文:“孔衣清尚綗,卫竹美如圭。经学亲传鲁,韶音想在齐。海观观水术,岳望有山梯。远道须珍重,扶持仗老奚”[7],将孔闻韶的名字嵌入诗中,并结合孔子“在齐闻韶”的典故,言语谆谆、嘱托切切,将对佳婿晚辈的奖掖期望之情表露无遗。
李东阳为其亲家、第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撰写了墓志铭,即《前衍圣公南溪孔先生墓志铭》,收录在《阙里志》中。第六十一代袭封衍圣公南溪先生的墓碑采用篆体石刻,外形方首,通高408、宽124、厚43 cm,碑身高282 cm。碑文书法造诣极高、用意精到,至今仍在孔林内完整保存。李东阳还作有“多情留客空杯酒,旧事伤心但柳条”[8]“徒许心于挂剑,犹恋德于绨袍”[9]等诗文,充分表达了对亲家的怀念之情。
二、李东阳对孔庙建筑布局的影响
曲阜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又称“阙里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经历代增修扩建形成如今规模,现存的建筑群主体完成于明清两代。明弘治十二年至十六年期间的大修,奠定了孔庙建筑群的基础。清雍正二年(1724)大修,与明代格局相比变化不大。弘治皇帝还御制《重建阙里孔子庙碑》,立于庙中。孔庙东碑林《重建阙里孔子庙碑》与其西侧竖立的《重建阙里孔子庙图序碑》《代告阙里孔子庙记碑》等几块碑刻,同为李东阳所撰,共同诠释了修庙之事,全面地记录了这一段重要历史。
《重建阙里孔子庙图序碑》就像是本次修建孔庙的设计规划图,详细述说了此次修建孔庙的具体事项,包括经费出处、名物来源、参与巡抚官员、新庙之制、众官员达观新庙并答谢参建人员等。从碑中可知,此次修建孔庙所用钱财较多,所需的材料都是精心挑选出的质量上乘之物,所需工匠也是精挑细选的能工巧匠。碑中还详细记载了重修后孔庙的格局布置,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时的孔庙图卷,它以大成殿为中心,形象地介绍了其前后左右的建筑物,是曲阜孔庙古建筑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据《重建阙里孔子庙图序碑》记载:“弘治年间改造奎文阁为七间三檐,再庙傍原有毓粹、观德二门,以通出入,因逼进庙台,街短促,不称趋谒,今于前门少北各建东西门一座三间,匾曰快覩、仰高。又前门并二门原址三间,今改建大成门、大中门各五间,与庙前宇后掩映相称。桥梁阶级,焕然鼎新,杏坛碑额,亦皆彩绘俱完。其大成殿九间、寝殿七间,俱两檐。大成门、家庙、崇圣庙、启圣殿、金丝、诗礼堂各五间。两庑连廊共一百间,启圣寝殿三间,神厨二十四间,库房九间,碑亭二座。衍圣公斋宿房十二间、奎文阁大门、中门、左右门,下至街道牌坊,无不完整。规模壮丽,工艺精致,足称瞻仰。”[10]刻石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孔庙的盛况,此次修建房屋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工艺之精,当之无愧是明代21次孔庙重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三、李东阳对孔府建筑布局的影响
孔子去世后,至宋代以前,因宅立庙,其子孙附庙而居,故称为庙宅。西汉永光元年(前43),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赐宅一区,即今诗礼堂及崇圣祠区域内,当时的规模很小。到宋代,庙宅已有316间,官署住宅合一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从《孔氏祖庭广记》所记《金阙里庙图》可以看出,金代时已出现阙里袭封宅,标志着孔府的格局已经大体完备。明洪武十年(1377),奉敕创建衍圣公府,附圣庙东,与庙墙临。据记载,此次创建的衍圣公府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外仪门三间以及东、西司房各十数间,是在原视事厅、恩庆堂的基础上改建的,将原来的里门改建成三间仪门,并增加东、西司房。明弘治十六年(1503)李东阳主持重修孔府,他多才多艺,具有卓越的设计能力,孔府、孔庙的不少建筑都是由他设计而建。据《阙里志》记载,李东阳主持重建的孔府,完成了整体前衙后宅的建筑布局。
李东阳不仅是朝廷重臣,而且精通文学及传统堪舆学。当时朝廷尊崇孔子,泽及其后裔,李东阳成为代表朝廷关爱孔子后裔为其监修府宅的不二人选,同时也使他在曲阜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孔府的二门深二间、阔三间,虽为清代建筑,但此门悬挂的“圣人之门”的竖匾就是李东阳的手泽遗物,他运用传统堪舆学设计了孔府的布局[11]。
孔府后花园由李东阳设计,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是衍圣公及家眷游览玩赏的地方,占地面积二十多亩,有假山、鱼塘、竹林、松柏、各类花卉、小桥、亭台、纳凉的花厅等。就作为私家府邸的后花园来说,其面积是非常大的,而且从李东阳到清代乾隆年间历经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善,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整体上建筑布局讲究、构思巧妙,堪称杰作。
李东阳在设计孔府布局时也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等的关系,这从孔府遗存的古树名木种类和数量即可见一斑。例如:孔府大门内侧长着一株明代的国槐,应当是借鉴了国槐是三公宰辅之位及科第吉兆的象征寓意。庭院植槐是盼望子孙发达位极人臣的一种祈愿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国槐也是吉祥的象征。孔府的每一进院落都有墙垣环绕,内部被各类树木点缀,有成行的柏树、对植的花木等。在历史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不少树木已成长为参天古树,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孔府后花园有一棵五个枝杈的侧柏,其树龄超过500年,推测认为是李东阳造景时有意为之。在100多年前,五个枝杈因树冠重心偏移产生的剪切力,使主干从交汇处劈裂,恰好有国槐树种落入裂缝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目前备受瞩目的“五柏抱槐”,成为君子“和而不同”精神的代表。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庆镕(1787—1841),曾作《五君子柏》诗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另外,李东阳还将奇石造景文化运用得炉火纯青,孔府前衙后宅间的玲珑太湖石、多个院落中点缀的奇石、后花园的假山石等都是点睛之笔。
四、结语
“曲阜三孔”的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李东阳主持的孔庙、孔府之大修,奠定了如今建筑群的基础,功劳显著。此外,他在曲阜期间留下的大量珍贵的石刻及文献资料,对于研究明中期孔氏家族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牧文.“三孔”题材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兼论个人作品《孔庙孔府孔林》[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 [明]李东阳.新庙告成事[A]//[明]李东阳;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5:685.
[3]《明故袭封衍圣公孔闻韶墓志铭》.
[4]郑立娟.明代《阙里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5][明]李东阳.代袭封衍圣公谢恩表[A]//[明]李东阳;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5:502.
[6][明]李东阳.代衍圣公贺登极表[A]//[明]李东阳;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5:436.
[7][明]李东阳.次韵送衍圣公孔闻韶[A]//[明]李东阳;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5:502.
[8][明]李东阳.泛南池有怀南溪圣公[A]//[明]李东阳;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5:580.
[9][明]李东阳.祭南溪公文[A]//[明]李东阳;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第一卷)[M].长沙:岳麓书社, 1985:436.
[10]姜继兴.孔庙的三大历史沿革[J].建筑工人,2015,36(10):43-45.
[11]赵君.孔府天下第一家[J].中华遗产,2004(01):10.
作者简介:
王福华(1990—),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儒家文化传播、文物保护和文物信息化管理。
王会(198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和儒家文化传播。
曹胜磊(1990—),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学文化发掘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