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旅游背景下金华地区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研究

2024-08-17金小琳

东方收藏 2024年6期

基金项目:金华市2023年度一般立项课题,编号:YB202357

摘要:近年来,博物馆逐步开始进行产品模式的重构升级,数字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逐渐深入,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深度参与下,出现了旅游消费的新空间,博物馆文创开发面临着全面革新的发展路径。文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以数字化文创新形态作为切入点,研究适合金华地区博物馆文创发展的特色新路径。与此同时,以中国木雕博物馆为例,具体、深入地探索和分析博物馆数字文创的新种类、新方式;以中国木雕博物馆个案为基础,研究数字藏品多元化的种类,总结馆藏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有效方式,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将来金华地区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智慧旅游;金华地区;中国木雕博物馆;数字;文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智慧旅游是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市场的数字化,提高旅游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具有信息化、个性化、体验化、参与化、绿色化等特征,能够满足当代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在当下,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在具有纪念品属性的同时,兼具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拥有“以史育人”的功能。博物馆文创是当代文创发展中的亮点,是文创开发的富矿。它们不仅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还能够增强博物馆的文化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而推动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金华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博物馆资源,其中人气最高的博物馆有五家,分别是中国木雕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东阳市博物馆、金华梦境自然博物馆和武义县博物馆,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支持力度侧重点存在差异等问题,导致各县级公共博物馆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整合全市博物馆资源的金华市博物馆联盟,由省馆带市馆,活化文物资源,推广地方文化。本文着眼于金华地区博物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的数字文创产品,实现博物馆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丰富和拓展智慧旅游、博物馆数字文创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创新积累经验的理论意义,以及能够为金华地区博物馆提供可行的设计策略和发展模式,为当地博物馆事业发展、文创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提供借鉴和支撑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博物馆藏品、展览、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水平领先。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大型博物馆机构就陆续开展了馆内藏品的数字化建设;2021年由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发起数字化“欧洲遗产日”,鼓励文化机构推出数字化产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报告建议,各国应进一步增加对博物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加强数字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和社会功能。可以说,数字化转型如今已经成为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方式。

博物馆数字文创的设计,包括馆藏文物转化成数字内容、展示平台的交互设计、网络商店的功能设计、数字设备的硬件设计等。官方数字平台的运营推广、博物馆消费者体验、馆内数字设备的安装展示等,都是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需要考虑的拓展内容。此外,博物馆数字文创的设计和推广需要考虑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属性、消费者的喜好、数字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本控制等因素。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需要解决成本与付费、保护与监管、标准与规范等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字文创能够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增强文化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数字+文创”是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未来将呈现内容品质化、技术沉浸化、价值去中心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数字+文创”发展路径包括IP精神内核、创意策划和数字技术三个核心要素,以及赋能实体和虚拟创新两种创新模式。

三、个案研究

东阳市被誉为“世界木雕之都”,拥有悠久的木雕历史和丰富的木雕资源,是中国木雕产业的重要基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对木雕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也为中国木雕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优惠条件。东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中国木雕博物馆作为东阳市的文化旅游名片,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中国木雕博物馆内设六大展厅,现有各类藏品7000余件,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国木雕文化的重要使命。而“数字+文创”发展路径是中国木雕博物馆革新的必然选择,它能够进一步提升东阳木雕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中国木雕博物馆的发展定位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木雕文化,提升东阳木雕的品牌影响力,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游客需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中国木雕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点,以及目标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消费偏好,笔者提出的建议方案包括建设数字平台、开发数字产品、打造数字场景,效果可以从用户满意度、参观量、博物馆收入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平台,如全面建设中国木雕博物馆的官方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平台,实现对博物馆藏品介绍、展览预告、特色活动等实时信息的在线发布、预约、订票等功能,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参与互动。建立博物馆线上文创商店与官网联通,游客可以在订票的同时,线上浏览木雕文创,一键下单包邮到家。同时,后台进行实时大数据分析,收集游客的购买情况和售后意见,为博物馆文创的设计改进和产品升级提供决策支持及服务优化。

利用VR、AR、AI等技术开发专属的数字产品,如数字导览、数字展示、数字体验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沉浸的观赏及学习体验。可以利用VR技术对中国木雕博物馆的建筑和藏品进行三维数字化,制作出完整的虚拟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VR头盔或其他设备,实现对博物馆的在线访问和全方位观赏,感受沉浸式的展示效果,游客可以在虚拟博物馆拍照打卡,上传社交平台,增加互动体验。利用AR技术将数字化的木雕文物与实际场景相结合,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扫描实体文物或展示牌,观看木雕作品的360°动态展示、语音播读馆藏历史、AI在线分析艺术特点,甚至游客可以与文物进行虚拟互动。利用AI技术进行智能化导览服务,游客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获取定制化的导览路线,享受VIP服务体验。AI导览系统还可以根据游客的行为和反馈,进行自我学习和优化,提高导览质量和效率。

这三种数字产品都可以设计电子盲盒,游客可根据个人所需在博物馆现场的虚拟场景中购买IP盲盒。盲盒内可以在线生成游客专属的博物馆游览IP形象,游览结束后,这个IP形象以玩偶的形式生成文创实物邮寄到游客家中留作纪念。还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开发中国木雕博物馆的数字藏品、数字衍生品等,如将有价值的展品生成虚拟图像,游客想要收藏这件藏品只需要扫展品周边的专属二维码,即可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数字藏品编号,为游客提供更多样和有价值的收藏消费选择。

数字技术与实体场景相结合打造中国木雕博物馆的数字场景,如数字文化旅游、数字文化教育等。设计一些虚拟木雕工具,让游客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体验雕刻过程,为他们提供更加多元融合的文化旅游服务。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与虚拟场景相结合,打造中国木雕博物馆的数字场景,如数字文化展览、数字文化交流、数字文化创意等,为游客提供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木雕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考虑成本、保护、标准、人才等因素。建设需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定价则需考虑市场需求、公益性质、版权保护,其中涉及文物信息、知识产权,需要有效的保护和监管机制。产品和服务需遵守法规,尊重原创者的权益,避免纠纷。其次,金华地区各家博物馆之间的数据格式、内容描述、技术要求等存在差异和不兼容的情况,不利于区域博物馆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也影响了数字化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但金华地区博物馆行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数字化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形成合力共赢。

“数字+文创”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木雕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媒体的关注,还可以增加其社会、文化价值,丰富馆内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利用数字技术展现东阳木雕的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维度,提高博物馆的专业水平和艺术水准。拓展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和范围,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提供便捷多样的参观体验及消费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游客需求。创新区域博物馆的交流方式并打造交流平台,利用数字场景和网络空间,实现与国内外其他博物馆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博物馆的开放性。

方振宁、马岩松的《中国木雕博物馆》一文对中国木雕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路径予以详细介绍,认为它“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木雕历史文化并集陈列、研究、收藏与艺术交流为一体的专业木雕博物馆”;徐继宏、薛帅、郑蕾的《“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一文,则对中国木雕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路径给予肯定和支持,认为“迫切要求东阳木雕走创意提升和跨界融合发展之路”。可以说,中国木雕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路径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本文以中国木雕博物馆为例,探讨了“数字+文创”发展路径的实施。它是一种有效传承和创新博物馆文化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博物馆的知名度、影响力、专业水平、艺术水准、服务功能等,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游客需求,增加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虽然笔者对中国木雕博物馆“数字+文创”发展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后期需要更多的案例和经验来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借鉴,并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为金华地区博物馆发展路径的实施和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锦,王廷信.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1(05):70-77.

[2]吴理财,郭璐.文旅融合的三重耦合性:价值、效能与路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 (01):62-71.

[3] 王傲朗.数字文创NFT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22-07-12(006).

[4]黄图.基于数字时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与传播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2(05):202-204.

[5]潘道远.从技术变革到创意驱动:数字时代经济创新范式转换的文创机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4):74-81.

[6]张扬.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2(04):10-16.

[7]陈璐.技术、产品与价值:数字文创在我国博物馆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2(02):57-59.

[8]魏鹏举.数字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路径——以文博文创数字化发展作典范[J].广西社会科学,2022(08):1-8.

[9]许倩,叶剑韬,芮空空.如何做好县级公共博物馆质量提升——以金华市博物馆联盟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0):97-100.

[10]郭海莉.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金小琳(1993—),女,汉族,浙江东阳人。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文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