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职业素养提升的汽车生产管理教改实践
2024-08-15龙海强张博邱红
摘 要:“汽车生产管理”是面向汽车生产制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制约了该课程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情基础上,将课程核心知识与教学、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入模拟企业生产的学徒教学模式,以角色扮演与互换、质量分析方法和现场管理等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并植入团队协作精神等育人元素。课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学用结合为核心的教改实践大幅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基本职业素养。
关键词:生产管理 教改实践 学情调研 职业素养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汽车产品零部件数量多、质量要求高,汽车工业生产制造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制造水平和技术能力代表之一[1-2]。汽车产品生产现场管理是提高汽车生产制造能力,提升汽车生产制造质量,保证产品制造质量稳定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4]。
当前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表现出的主要问题还是整车产品质量故障多,而问题背后的核心因素是生产企业员工职业综合素养不足[5]。职业素养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是反映从业者作业过程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的综合内容[6-7]。就汽车生产制造而言,员工综合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质量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多个方面[8]。
“汽车生产管理R2jomBJCfor18aDmIPuetw==”是高职汽车生产制造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面向汽车生产制造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也是瞄准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制造弱点而开设,旨在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传统的学用分离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明显制约了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1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育过程中基于学生综合情况而开展的调研与分析,是教学实施重要基础。本次调研以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312名学生为调研对象,以学业基础、职业期望、学习兴趣等内容为基础,调研问卷既体现整体特质同时也包括个体差异。问卷调研设计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设置调研题目,涉及个人兴趣、专业选择、就业方向、职业发展、学科基础、学习兴趣、课程偏好、自主学习等模块共计100个题目。据收回的305份有效调研问卷分析显示以下特征。
1.1 学业基础
调研对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招生政策是文理兼收,数据分析显示来自高中文科和中职的生源占比为48.5%。进一步调研分析发现,数学和物理等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关系紧密的理科基础知识是高职学生比较欠缺的知识。据课程教学反馈和学生学习交流互动,60%的学生面对理工科性质的新能源汽车专业开展的部分理论课程存在理科基础较差的现象。生源学业基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教学课堂效果。针对生源学业基础现状,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技能教学相结合。
1.2 职业期望
调研问卷分析表明86.2%的学生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意向和发展期望,其中83.6%的学生期望在本地区大型汽车企业就业,并认为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成长和晋升通道。分析结果体现了调研群体个人成功追求的动机和专业学习潜能,这为高职人才培养和教学设计创造了基本条件。调研结果还表明,在职业期望方面,调研群体对成长空间的追求排第一位,其次是工作环境,其三是薪酬因素。这样印证了调研群体明显存在积极、主动的个人成长追求,为专业技能教育储备了潜在基础。
1.3 学习兴趣
专业认同是学习兴趣的基础,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高度认同者占比为38%,较高认同者占比为45%,认同度一般的占比为14%,专业认同度低的占比约为3%。进一步分析显示调研群体对课程兴趣和教学响应积极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专业实训、操作课程、专业基础概念课程、公共基础,最后是理论性较高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兴趣呈现的现象与学生学情基础密切关联。
由于本专业文理兼收的招生政策特点,60%生源存在理工科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面对理工科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存在明显的学习基础不足。同时基础薄弱也是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克服学业基础薄弱问题,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教学效果是教学改进和提升人才配置质量的重要课题。学情调研分析表明调研群体具有明确的个人成功和成长追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成功追求意识、职业发展意愿和职业期望,结合学情特点改革课程教学实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结合学情特点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成绩多样性评价机制,增加课堂学习和操作在课程成绩考核的占比,驱动学员参与教学环节,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汽车制造职业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相比汽车强国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9]。汽车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成,汽车工业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生产制造环节是汽车产品的重要环节,是汽车产品设计保证的基础。汽车生产从业者职业素养则是汽车产品制造质量的保证因素[10]。
职业素养是完成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精神意志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工作过程的精神状态和知识技能水平。从职业素养教育角度可以高度概括为“德”与“技”两个层面[11-12]。其中“德”是法律法规、道德习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健康心理等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技”则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知识技能的总合。兼有“德”与“技”综合职业素养的从业者是汽车产业产品质量和品质保证的重要因素。“汽车生产管理”课程是瞄准我国汽车工业生产制造弱点而开设,旨在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学业基础薄弱和学用分离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制约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
3 汽车生产管理教改方案与实践
“汽车生产管理”是高职汽车生产制造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涉及企业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生产制造、生产质量管理、员工基本素养等内容。课程内容与汽车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综合素养培养高度吻合,因此该课程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同时,“汽车生产管理”是面向汽车生产制造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考试模式学用分离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结合课程内容从以下方面设计教学改革,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培养。
3.1 现场管理与课堂管理结合
结合课程教学知识模拟生产现场管理方式,组织学员进行角色扮演,将学习班级进行小组分类,分别模拟担任生产小组、质量小组、保障小组、现场管理小组等角色。分别定义各小组职能职责,小组运行中各小组角色定期轮换,换位履职。课堂教学中,生产小组扮演习题练习执行职能、质量小组担任学习质量检查与分析提升职能、保障小组对应出勤检查和学习准备职能、现场管理小组对应课堂纪律管理职能。各小组结合现场管理学习内容,将现场管理方法应用于课堂学习,学用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和应用。
根据各小组角色和职能互换思路设计,各小组成员实现综合技能锻炼同时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和提升学业综合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课堂学习积极参与程度由一般课堂的55%提升到85%,课堂练习完成率由70%提升到95%。通过学习质量检查分析小组对学习效果检查和学习问题分析,查找影响学习质量的原因并逐一解决,提升学习质量。角色扮演和职能互换实施结果表明,学生换位思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思维表达等方面均得到明显锻炼和提升,课程教学和育人充分结合。
3.2 生产安全与日常安全结合
汽车生产制造涉及重型设备冲压成型、自动化生产设备、车辆高空吊装与运输、零部件转运、车辆下线检查与场地测试等工序。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实践结果表明不少汽车主机厂都或多或少的发生过人身伤亡的生产事故。因此,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对汽车制造从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警示教育、案例分析都是各个汽车制造企业入职培训的必要环节。
课程教学将日常安全教育与汽车生产安全生产教育内容和方法相结合,各小组按职责分工和角色互换。以日常安全为典型案例,分析并识别身边的危险源,分析危险源危害形式,设计危险情况疏散方案等小组项目。以项目活动调动学员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项目活动提升应用课程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实践能力。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等课程知识应用于项目活动,训练问题分析改进思路。小组项目活动将课程安全教育内容以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项目设计实施的形式展现。提升学员教学参与程度,深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
3.3 生产现场与生活现场结合
汽车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追求质量、成本、效率、安全等因素的综合体。因此生产现场的组织、实施、质量、整理提升等都是必要环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选择生产现场5S管理与学员生活现场管理相结合,将课程学习带入生活和学习现场,学用结合。以课堂环境、宿舍生活现场为实践场所,将5S管理方法应用到学员生活实践。用5S管理标准,将课堂和宿舍现场整理和环境维护作为学习质量检查依据。质量小组开展学习质量检查,评价学习情况并针对学习执行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整改提升,促进全员知识掌握和执行应用。
3.4 生产质量与学习质量结合
根据课程教学和学习目标,设置学习质量标准。各小组轮换角色进行学习质量检查和学习过程跟踪,全员参与学习目标执行和学习质量评价。应用质量管理方法,提炼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组建QC小组,综合应用“人-机-料-法-环”方法分析典型学习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针对典型学习问题和改进方案,应用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方法进行改进验证。通过课程知识教学与学习问题分析和实践案例结合,做到人人参与、处处实践,将理论课堂转型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学习质量,丰富教学模式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4 教改实践结论
“汽车生产管理”课程内容涉及汽车生产制造现场管理与实践的主要环节,是汽车生产制造从业者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应用职业角色扮演和现场模拟方法,将课程核心内容以课堂实践活动植入理论教学环节。结合汽车生产管理课程知识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并形成以下结论。
深入分析学习主体特征,结合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成绩多样性考核评价机制。增加课堂学习和操作实践参与在课程成绩考核的占比,驱动学员参与教学环节,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课程核心内容提炼成课堂练习和实践小项目,应用课程知识和技能分析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和改进措施。将5S管理方法和质量问题分析改进知识用于课堂学习和生活场所管理,培养现场管理意识习惯和职业素养。
以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并实施,培养学生换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将课程思政、职业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No.KJQN202303304),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专项项目(2022kyqd01,2023kyqd06)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长年.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0.
[2]许亚军.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强度对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7,46(12):4.
[3]李亚杰.摄像法在《汽车生产现场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12):136-136.
[4]孙傲,戚自标,王晓松.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J].汽车实用技术,2020(6):4.
[5]韩萍.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研究[J].时代汽车,2021(6):2.
[6]闫亚林,徐亚丹.职业素养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汽车类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7(2):5.
[7]黄飞,李蔷.职业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知识建构课堂教学改革——以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改试验为例[J].江苏教育,2020(36):6.
[8]冯如只,房颖.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9):1.
[9]孙仁杰.关于培育与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5):287.
[10]杨刚.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与优化[J].时代农机,2017(2):2.
[11]李涛.工匠精神视角下加强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德技双修的培养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9(9):4.
[12]许镇楷.构筑正能量高地,开启中职”德技双修,精准育人”新篇章[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