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2024-08-15杨文圣代汝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与新期盼,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将改革置于更为核心与紧迫的位置,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坚定不移地围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持续深化并拓宽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与深度。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1.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它能够破除束缚生产力的各种障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可以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等,可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同时,改革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
2.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打破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在改革的推动下,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中。同时,改革还促进了科技与经济、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科技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优化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公共服务等措施,政府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再次,改革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为创新者提供了更好的权益保障,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最后,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快速成长,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还为解决就业问题、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3.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打破束缚,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推动经济更加高效、均衡、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能够为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的动力。一方面,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国内产业结构和供需结构,加强了国内市场的主导作用,提高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对外开放等举措,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巩固了经济的内在韧性,还大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市场化、社会化手段,推动了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同时,深化改革还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环境保护制度改革等措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因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构建健全的制度体系,以规范社会行为、捍卫人民权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基石,致力于优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健全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为现代化进程保驾护航;旨在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深融互促。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持续优化经济与政治制度、深化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臻完善与定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2.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制度是治理的依据,治理是制度的实践。治理国家需要有力的制度支撑,而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理方式来体现。因此,好的制度需要好的治理能力去实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优化行政体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等,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改革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能更好发挥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3.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一些过时的体制、机制等限制了社会与市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束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减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可以擦亮民生底色,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更好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同时,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可以更加自由地开展创新和研发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人们的思想也将得到进一步解放,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将得到充分激发,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1.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政策与方针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与发展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国情成功地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在改革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只有真正了解国情、民意,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差异巨大。因此,必须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把握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为改革发展汇聚最广泛的人心和力量。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因为问题就是现实情况的反映,也是改革过程中的突破点。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要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形成合力。此外,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注重实效,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2.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和受益者,改革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必须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改革过程中,要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感受和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充足的就业岗位以及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需要注重公平正义。这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与尊重。同时,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制度成熟定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更需要凝聚民心。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3.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它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还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使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到各个领域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一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二是优化产权结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这一改革旨在通过优化供给体系,精准对接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要把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以此优化整体产业结构布局,进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地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四是加强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不断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快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4.把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因此,要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全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一是在深层次改革方面,着力推进国内相关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破除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首要任务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市场体系实现更高程度的统一开放与竞争有序,为各类企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二是在高水平开放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要主动融入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提升跨境要素流动性,积极构建一套能够紧密对接并符合国际高水平投资与贸易标准的制度体系与规则框架。这不仅可以拓宽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三是实现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良性互动。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为开放提供制度支撑;而对外开放能够吸引外资和技术,不仅能增强各类资源要素的全球流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投入和资本支持,还能增加市场的有益竞争,在无形中推动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作者杨文圣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代汝欣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