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共同体视阈下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态势、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

2024-08-15刘航

理论观察 2024年6期

摘 要:社科类社团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学术共同体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可以为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基于H市社科类社团的调查分析发现,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H市社科类社团发展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内生性和外生性难题。从学术共同体的视阈出发,以社科类社团的知识生产逻辑、治理效能逻辑以及监管服务逻辑探索出一条社科类社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科学;社会团体;学术共同体;知识生产

中图分类号:C26;G311;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6 — 0087 — 08

一、引言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以下简称“社科类社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愿组成,有着共同的目标愿景,并实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群众性组织。社科类社团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因此,加强社科类社团的发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学术生产,而且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社科类社团作为社会团体的一种类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于此,社科类社团可以简单理解为由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为实现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推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并按照章程自愿组织起来并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当然,这也仅仅是从国家政策法规角度的延伸理解,在学术界则不仅对社科类社团的主要概念有所争鸣,而且对其他诸如社科类社团的特征、功能等都有所探讨。

通过梳理相关学术文献,可以发现探讨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社科类社团的属性研究。比如,顾爱华认为,社科类社团具有意识形态性、学术性、自愿性、非营利性[2]。杨清明从社科社团的制度属性入手,细致回顾了中西方社科社团的制度变迁史,总结各国社科类社团制度的共同之处,制度规范日趋完备、监管机制日趋健全、资金保障日趋充分,认为“政社分开”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现代化理念,其根本在于使社会团体拥有独立发展的主动权,然而在控制和依赖双重力量的作用下,“政社”往往分不开,制度建设则为此开辟了一个路径[3]。社科类社团的党建工作也是研究重点之一,相关研究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指出社科类社团党建工作能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能够促进与外部资源整合功能发挥[4]。二是聚焦社科类社团的管理实践研究。大量文献从社科类社团的实务角度开展研究,比如席书涛以大庆市为样本,认为要通过加强社科类社团组织建设和学术活动,繁荣发展社科类社团。[5]廖翔则运用和谐管理理论分析社科类社团的管理实践,超越传统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的并置,扩展了和谐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强调文化氛围、时代意识以及激励机制的重要管理实践价值[6]。杨路平等提出实施归口管理、政府购买、学科建设、政策法规等四大战略以完善社科类社团管理体制的路径[7]。三是聚焦于社科类社团的功能发挥。比如,王志章提出社科社团是新型社会智库建设的主力[8],杨文博认为要推进社科社团的智库化发展方向,以此发挥社科类社团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9],王蔚等则深入分析了社科类社团所具有的凝聚社科人才、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政府决策等社会功能,然后提出要从政府、社科联、社科类社团三个层面推进社科类社团繁荣发展[10]。既有文献表明相关研究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从研究与实践的角度看,相关研究多倾向于实践探讨。二是从研究视角看,主要是从社科类社团的管理视角出发,而从社科类社团本身的学术共同体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以学术共同体视角切入,或能为社科类社团发展提供一个异质性视角。

学术共同体的概念是逐步演化形成的。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共同体概念,指出共同体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精神共同体意味着人民朝着一致的方向、在相同的意义上纯粹地相互影响、彼此协调,强调友谊是精神共同体的表现形式。[11]滕尼斯将精神共同体与血缘和地缘共同体作了区分,以友谊表现精神共同体,内含群体成员间的特定情感及共同思想理念等因素,能够以精神为纽带,从事一个共同的事业。1942年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用来表达科学家的主体意识,认为科学家按专业形成不同的集团,总体而为科学共同体。后来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进一步阐述“科学共同体”,即产生科学知识的科学家集团,其核心在于科学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范式。这个“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以及具体运用的“范例”。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则是科学共同体的外延扩展。2001年,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提出:“所谓‘学术共同体’最经常的是指学术人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或者是指一组专业人员的自我治理。学术共同体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倡导一种‘我们’意识,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负责。”[12]按照上述演化过程理解,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就是拥有共同的信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这是从学术共同体的自然生成过程来看的,而当代社会因发现共同体的重大价值作用,往往以外在的组织形式去主动形塑学术共同体。也就引发出学术共同体如何生成的问题。通常,学术共同体的生成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下而上、自然而然形成的学术团体,二是自上而下通过正式制度或行政力量组建的学术组织。[13]当然,有的学者并不认同第二种形式为学术共同体,“不能因为是搞学术的单位就说是学术共同体,也不能仅仅因为成员是同一个学科、同一个专业的就说是学术共同体。它们只是形式上有些像学术共同体,并不具备学术共同体的特征”[14]。但现实情况是,有不少学术共同体就是先以组织的形式建立,并逐步生成学术共同体,例如董维春所考证的中国近代农业生物类的十个学会就是如此[15],因此关于第二种形式的学术组织是否属于学术共同体仍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上可知,学术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也应该有两种,其一,自发、逐步形成了成员间共同相信的信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并以此进行学术生产,其生成结果可以是有形的组织,也可以是无形的集合;其二,就是以正式制度、组织的建立并在组织主导下开展学术生产,并实现成员间的信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的融合统一,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凝成共同的“范式”,也有可能不会生成。社科类社团是已经存在的社会组织,其学术共同体的生成逻辑遵循第二种逻辑,也就是在正式的制度、组织建立之后,如何进行学术生产并形塑成员间的共同的信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通过学术共同体的视角,结合H市的社科类社团实际调查,对发展社科类社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态势:来自H市的调查

我国社科类社团随着时代变化其管理体制也有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单位”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承担着包括政治控制、专业分工和生活保障等多种功能[16]。所有社会团体都依附“单位”生存,都由国家控制并分配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推进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摆脱“全能政府”角色,实施“政社分离”政策,给社会团体以发展空间,推动社会团体独立发展并参与国家社会治理。于是,一方面,是已有的社会组织与党政机关“脱钩”,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社会力量的新的结社。从而引起了社会团体管理体制的变化,所有社会团体统一由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脱钩”的社会团体要重新登记并必须寻求业务主管单位,因此不少并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团体被纳入社科联管理,成为了社科类团体。

在研究方法上,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双向推进。在调查方面,一是问卷调查。制作了“社科类社团高质量发展调查问卷”,发放63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问卷内容包括社团基本情况和服务开展情况两个方面。二是交流访谈。交流访谈对象涵盖社团的负责人、专兼职工作人员、普通会员以及退任的会长、秘书长等,实地调研社团39家,访谈83人次。还同民政部门社团登记管理机关进行了座谈。在文献研究方面,一是梳理社科类社团最近两年的年检资料、业务活动开展的请示(备案)报告59份;二是社团的学术成果资料(包括社团历年形成的论文集、学术总结等);三是对有关社科社团、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及国家关于社团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意图通过对H市社科类社团的调查,分析呈现当前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态势以及现实挑战,并根据学术共同体的生成形式与逻辑提出相应社科类社团的优化策略。

(一)社科类社团的规模、类型及组织形式

1.社科类社团的数量与规模

从成立时间看,H市社科类社团基本上都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在数量上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趋势,经过2020年的清理整顿,H市社科联共有团体会员63家,其中业务主管社科社团22家。从社科类社团的会员规模看,截至目前,总计会员有3万余人(个),其中个人会员2.8万余人。

2.社科类社团的类型

H市社科联所属63家社科类社团可分为学术类、公共服务类及行业类三个类型。学术类社团共38家,约占总数的60.3%,其中H市社科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学术类社团共12家,占学术类社团的31.6%。公共服务类社团共9家,约占总数的14.3%,其中H市社科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公共服务类社团共7家,占公共服务类社团的77.8%。行业类社团共16家,约占总数的25.4%,其中H市社科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行业类社团共3家,占行业类社团的18.8%。(详见表1)

在学术类社团中,38家学术类社团覆盖哲学社会科学7个门557c1c51cbc1fe03f0f103dd23a2e1a0e6ac5469f9dcf75912a157272d9801f2类、18个一级学科。学科布局以经济学、法学、历史学3个学科门类为重点,分别有13、8、6家。在公共服务类社团中,相关社团主要围绕服务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等两个主要方向。行业类社团,主要分为服务行业发展类社团以及行业从业者的利益团体。从行业范围看,主要集中于服务业范围。行业类社团基本上都是加入H市社科联的团体会员,其中不少协会有开展社科研究的相关目标。

(二)社科类社团的运作方式

社科类社团的主要运作方式或功能发挥主要体现在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等方面。在服务会员方面,社科类社团大都以学术立会,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凝聚相关学科人才、提升会员学术素养、促进学科发展。近3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社团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偏少,业务主管各社团共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论坛等共8次,其中2020年4次,2021年3次,2022年1次。但部分学术活动已经成为较为知名的学术品牌。在服务社会方面,各社科类社团主要通过开展学术咨政研究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进行。从问卷中看到,服务社会的方式主要有促进社会合作(59.62%)、推介社科成果(48.08%)、提供社科信息(46.15%)、反映社会需求(40.38%)、帮助引进人才(26.92%)、帮助引进项目(15.38%)等。发挥社科研究功能是社科类社团的主要抓手。例如,H市发展研究会开展《发挥“区政合一”优势,加快QT区发展步伐》课题研究,为H市形成重大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撑。同时,各社团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如,H市历史学会通过6年的实地寻访考证,确定抗战时期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护书浙江沿线的十个秘藏地,并将抗战护书沿线秘藏转运地打造成典籍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串成一条中国文献长征旅游线。

社科类社团的运作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组织愿景、人才资源以及资金支持等三个方面。组织愿景是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的价值所在,凝聚着社团全体会员的共同意愿。在愿景之下,社会团体都有着需要实现的组织目标。人才资源是社科类社团发展的第一资源。社科类社团的学术性是其本质特征,这就决定了其会员基本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为主要对象,会员的专业研究能力为实现社团愿景和目标提供了基本保证。目前各社科类社团中,基本能涵盖H市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外专兼职社团工作人员在联络社团会员、助力社团发展中起着中枢作用。资金支持则是社科类社团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各社科类社团都属于公益性社团,大部分不收取会费。资金来源形式主要是提供服务收入以及历年积累资金的收益。

(三)社科类社团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形式

从63家社科类社团的章程及调研情况看,其内部治理形式基本一致。治理架构中,最高权力机构为社团的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然后选举出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作为社团的执行机构,由理事会选出社团的领导班子,包括正副会长(理事长)以及秘书长。社团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是社团作出重大决策的主要形式,会长(理事长)办公会为一般形式。日常事务则由社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组织的秘书处作为理事会的具体办事机构进行处理。由于大多数社团属于松散型组织,秘书处的作用尤为重要,能够起到“黏合剂”作用,其负责处理的日常事务,通常包括会员管理、机构管理(分支机构管理)、证书管理(公章、法人证书等)、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社团秘书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部分社团设有专职工作人员,所有社团都有固定的住所作为办公处,并有运转资金。

对社科类社团的外部监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机关主要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等监管职责。市社科类社团同样要接受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管。二是社团业务主管单位管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主要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1)负责社会团体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2)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3)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4)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5)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在实际运转中,由于对社会团体工作不够重视,相当部分业务主管部门履行业务主管责任不够有力。如对社团的各项审查不严格等。三是作为团体会员的管理。H市社科联是H市委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全市社科类社团的联合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H市社科联对团体会员的管理主要依据市社科联章程及市社科联社团管理办法,日常管理由市社科联机关内设机构社科团体处(社科普及处)负责。

三、社科类社团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社科类社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内生性问题

1.社科类社团学术性还有待提升

社科类社团的学术性是其本质特征,因此社团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和成果评奖方面的能力与社团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一是学科覆盖不全面,结构不均衡。38家学术类社团覆盖哲学社会科学7个门类、18个一级学科,其中经济学、法学、历史学3个学科门类占比较高,其他门类较弱。二是学术研究能力偏弱,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在H市社科联课题立项中,社团立项数明显偏少,且项目负责人多为社团的事务工作人员,专家会员申报偏少。全市社科类社团没有以社团名义承担的省部级课题,个别课题项目为社团会员个人依托原单位申报立项的课题。在学术刊物方面,H市社会科学界尚没有一本正式期刊,仅有以书代刊的集刊1种;各个社团没有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仅有若干社团举办内部交流介绍性质的内部期刊。三是学术交流活动形式单一,影响力不高。开展学术交流是社科类社团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从调研情况看,各社科类社团学术交流的最主形式有学术论坛、讲座及沙龙(76.92%),组织考察、交流活动(51.92%),培训、研修和训练(46.15%),提供公益文化服务(36.54%)等。在学术活动的层次上,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偏少、社会影响力不够。四是学术评价功能发挥不充分。社科类社团是某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具备发挥学术评价功能的基础。然而,实际当中,由于社团会员吸纳范围不广,没能将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充分吸收,或是受制于资金等客观原因,开展学术评价或成果评奖不够。

2.社科类社团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治理能力涉及社团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会员来源单一,会员参与性不高,社团的活跃度与凝聚力不足。调研中有个别社团活动较少,基本处于“蛰伏”状态。此外,有些社团的会员结构单一,行政化明显,有个别学会其会员主要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没能将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研究的社科工作者吸收进入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学会,则主要集中在高校,会员也多为高校教师。概而言之,在会员发展方面,未能整合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力量。其次,专职社团工作力量薄弱。工作人员数量在5人以下的社团占比为63.46%,3人以下的社团占比为38.46%。从实际走访看,大部分社科类社团专职工作人员只有1-2人,有的社团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对于松散型组织来讲,不利于工作延续和持续性发展。薪资待遇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是影响专职工作者的重要原因。兼职工作人员也大多以对组织愿景的情怀为工作动力。最后,社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高。从调研看,所有社团都按照章程处理社团事务,但在具体管理事务方面,相关制度明显缺失,影响社团规范化发展。诸如会员发展制度、分支机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至于有关重要事项的请示报告等文秘性制度都没有一定规范,影响社团学术活动开展和变更登记、换届选举等事务的依法进行。

3.社科类社团发展经费不足,筹资手段较少

资金是社科类社团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调研情况看,只有15.38%的社科类社团表示会费和其他收入能够满足日常开支,50%表示基本能满足,20%则表示不能满足。个别有较为充分资金支持的社科类社团多为未和政府机关完全脱钩的社团,其他多数社团的资金状况基本处于偏紧张的状态。特别是学术性社团资金不足的状态更为明显。从资金来源看,多数社团以提供服务获得资金为主要筹资方式,31.25%通过提供服务性活动获得收入,25%通过提供业务咨询获得收入,13.46%的社科类社团通过业务培训获得收入,10.42%通过举办评比表彰活动获得收入,8.33%通过主办展览会获得收入,4.17%通过办会刊获得收入。此外,与政府机关有历史渊源的部分社科类社团较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资金。总体看,筹资手段不多。

(二)社科类社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外源性问题

1.管理部门重视度不足

社会团体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当前社会思想观念仍然滞后,对社科类社团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调研中,多数社团感到不受重视,得不到相关政策支持,遇到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解决。社团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较弱,在各类宣传报道中、先进表彰中次数也较少。

2.监管机构重管理轻服务

我国对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为多重管理,对社科类社团负有监管职责的主要有登记机关和业务管理单位。我国管理体制中往往还会派生出挂靠单位,也就是社会团体的依托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往往只关注社团的成立、变更和注销登记的程序性管理以及行政监督,其需要面向全市各类社团开展登记管理,社科类社团只是其中一个类别。业务管理单位作为我国加强社会团体管理的重要措施,发挥着重要监管作用,除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对各业务主管社团登记事项进行登记前审查外,还需监督指导社团开展活动。从实际情况看,H市社科联对有明确规定的登记管理方面关注较多,对社科社团的业务指导较弱,主要表现在政策指导少,业务指导力量不足,创新方法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工作认识不够、工作人员太少、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知识不足。部分业务管理单位和社科社团有社团行政化倾向明显,独立性不足,而业务管理单位对社团内部管理也过多、过细,影响社团独立性。对指导社团开展学术研究、学术活动关注度不够,投入资源较少,在社科联课题、合作研究、委托研究方面,也没有针对性政策。激励措施不足,先后取消了评先、评优等措施,影响社团积极性。此外,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社会智库等尚未纳入管理。挂靠单位方面,有的是社科社团的业务主管单位,有的则是某位社团成员的工作单位。有的挂靠单位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所支持,容易造成社科社团的“等靠要”思想,挂靠单位也会过多涉入社团的内部管理,影响其自主性发展。

三、社科类社团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知识生产、治理效能与监管服务

(一)知识生产是社科类社团形成学术共同体的基本逻辑

社科类社团是已经有正式制度、组织的社团,如何在既定的框架下进行知识生产并形塑成员间的共同的信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或“学术范式”成为关键。H市63家社科社团具有不同的特征属性,有的显示出较强的学术性,而有的则具有强烈的公共服务性。因此,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必须以社科社团的结构特征为出发点,学术类社团以理论创造为基点,公共服务类和行业类社团则以社会性知识为基础。

1.推动学术类社科社团按照“学术、智库、科普”三轮驱动发展

学术共同体以趋同因素为导向,以共同的“范式”为目标。在学术建设方面,一是推动形成学科力量凝聚。根据社科类社团在所在学科或学术领域,充分整合全市学术人才,构建容纳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力量的学科共同体。推动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作用价值、探索方向以及方法论的趋同,从“软科学”层面助推形成学术共同体。同时根据目前社科社团的学科覆盖面,优化社科社团结构布局,主动组织成立一批成熟度高的学科学会。二是加强知识生产载体建设。加强学术出版资助,推动各社科社团围绕本学科编制学科年度发展报告。支持社科社团举办高质量学术刊物,将办好高质量学术刊物作为社科类社团的重点工作。同时鼓励社团专家会员以社科社团名义承担国家、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三是加快形成共同研究志向。学术交流与争鸣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优化学术交流形式和结构,既要举办大型综合性学术活动,又要聚焦学科前沿,举办小型前沿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对开展高质量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支持社科社团走出去,推动社科社团国际化水平。四是开展学术评价和评奖评优。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类社科社团要发挥出激励效果,设立各项奖项,鼓励优秀,促进社科人才成长。可以探索在学术基础好、资金充裕的社科社团根据所在学科开展学术评奖项目。支持社科社团发挥在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人才举荐作用,支撑青年人才成长。

围绕智库建设,学术类社科社团要发挥社团平台优势,加强学术型智库建设,要面向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社科社团形成调研论题形成机制与市场化服务机制。推动各社团利用业务主管单位、市社科联等单位资源,构建咨政建言渠道。支持社科社团积极参与省市重点攻坚方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鼓励社科社团的专家会员通过人大、政协积极参政议政,贡献才智。围绕科普建设。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根据社科普及总体规划,引导社科社团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力度,鼓励全部社科社团建设新媒体宣传平台、科普刊物,开发科普教育课程,增加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资源供给。

2.公共服务类社团按照特色化和品牌化路径发展

推动公共服务类社科社团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结合组织目标,发挥特色优势,助力提升城市美誉度。一方面,要根据社科社团的组织目标走特色化、专业化路径,围绕关注的社会领域,投入特色资源,推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要逐步推动公共服务类社科社团的项目活动品牌化,不断提升项目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水平,巩固传统品牌项目,创立新的品牌项目,持续促进社会福利改进,并做好品牌活动的宣传推广和应用转化工作,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3.推动行业类社团按照服务和管理双向发展

行业类社团既要突出行业性,也要突出社科学术性。一是抓好行业研究。鼓励支持行业类社科社团参与或承担所在行业的行业标准、规划、课题研究,以高质量学术研究服务行业发展。二是繁荣行业活动。积极推动相关社团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国家级会议、展览、中介、咨询、交流、融资等服务,以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服务行业发展。三是协助行业管理。协助配合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制订相关规章制度,维护行业自律管理,维护行业从业者利益。四是建设行业人才队伍。通过举办行业类培训、竞赛等形式,发现行业人才,积极参与所在行业的职业技能或能力水平评价工作。

(二)治理效能是社科类社团形成学术共同体的制度逻辑

1.改革会员管理制度提高活跃度凝聚力

会员管理中要突出社会科学工作者主体地位,引导社科社团特别是学术类社科社团重点发展个人会员,特别是要根据各社科社团所在学科和研究领域从在杭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发展会员。优化社科社团领导班子构成,社科社团的理事会理事四分之三以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应为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高青年社科工作者在社科社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领导班子中的比例。

2.重视社科社团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社科社团负责人能力提升制度,重点提升社科社团负责人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探索试行社科社团理事会聘任秘书长制,推动秘书长职业化,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畅通社科社团专职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完善职称评定政策,提升相关薪资待遇。及时调整不能正常履职的社科社团工作人员,调动激发兼职人员尽职尽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推动社科社团专职工作人员与市社科联干部双向挂职交流。

3.提升社科社团制度化水平

谋划制订社科社团组织建设规则,指导社科社团加强组织建设,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开展活动。指导社科社团设立规模适中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权责明晰的监事会或专门监事、实体化的秘书处。规范社科社团的分支机构设置,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努力做到类型、数量合理适度,管理依法合规。推进社科社团秘书处实体化建设,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体办事机构。指导社科社团研究制定高效的会议制度、收发文、档案等制度,督促社团领导机构按期换届,

4.拓展社科社团资金筹措渠道

拓展经费渠道。通过提供专业特色服务,争取政府购买和企业购买,赢得社会赞助,并运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培训经营活动筹措资金,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以获取经费资助等。积极争取各类基金会等组织的捐资和资助。

(三)监管服务是社科类社团形成学术共同体的推动力量

1.提升全社会对社科社团价值的思想认识

面对社会思潮纷纭变化的新形势、经济发展新需求、改革攻坚新任务等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社科社团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高度,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推进全社会认知社科社团价值,加强对社科社团的宣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政治过硬、作用明显、贡献突出的社科社团和优秀社科社团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2.改善党委政府对社科社团的领导

加强社科社团党的建设,继续优化社科社团党建工作机制,探索社科社团联合设立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健全完善党建工作、业务工作融合发展机制。探索社科社团党组织有效参与决策管理的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促进和培育社科社团发展的政策,落实好财政部、民政部《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针对社科社团的税收政策,落实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配合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适当方式交由符合要求的社科社团承担。

3.优化提升市社科联监管服务水平

一是推进精细化监管。完善社科社团章程示范文本,规范社科社团议事规则、选举程序、监督机制。推动社科社团建立健全财务、人事、资产、档案印章证书、活动、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管理等制度,规范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推动社科社团依法依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纠纷解决机制。二是注重协同化监管。密切同社科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机构、挂靠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三是强化专业化监管。推动建立市社科社团发展基金,建议市财政每年给予市社科社团专项发展经费或设立社科社团发展基金,委托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或市社科联规范使用。注重从学术角度,指导社科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建立学术活动资助制度。推动社科社团开放交流,定期开展同国家、省对口社科社团的交流。并不断提高社团工作者培训质量。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3.

[2]顾爱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内涵、特征于功能[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96-98.

[3]杨清明.我国社科类社会团体发展的制度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5(05):5-19.

[4]福建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学会党建课题组.创新党建工作 推进社会科学学会健康发展[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2):45-53.

[5]席书涛.大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组织建设及学术活动状况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9(01):94-100.

[6]廖翔.论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管理[J].社会科学家,2013(11):67-71.

[7]杨路平 周兆明 孙庆国.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管理体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73-79.

[8]王志章.社科社团是新型社会智库建设的主力[J].重庆社会科学,2015(09):114-117.

[9]杨文博.转型时期民间智库发展与社科类社团建设关联性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396-397.

[10]王蔚,熊进,徐跃飞.社科类社团的组织治理结构与社会功能发挥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03):22-26.

[1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2]王英杰.重构学术共同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制度和组织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21(05):3-12.

[13]卢勇.学术共同体的生成理路、时代特征与使命担当[J].中国农业教育,2023(02):103-108.

[14]梁庆寅.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J].开放时代,2016(04):12-14.

[15]董维春,等.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农业生物类学会历史考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16]李路路.“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1):11-14.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