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进一步开拓黑龙江省肉类市场的建议

2024-08-15王莹

理论观察 2024年6期

摘 要: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拥有坚实的肉类产业发展基础。在近年来,随着多家省外龙头企业的入驻和省内具有特色的知名肉食品牌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肉类食品产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形成。然而,受制于人口外流等因素,市场消费能力相对较弱,产销不平衡的问题预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黑龙江省肉类产业的基本状况。为此,建议从提升肉类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完善市场销售网络、增加肉类产品营销种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扩大肉类市场的开发力度等方面,推动黑龙江省肉类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肉类市场;肉类食品;精深加工;开拓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6 — 0072 — 04

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发挥产粮大省的资源优势,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致力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策略,支持主产区在县域范围内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随着养殖业的持续扩张和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黑龙江省的肉类产量稳步增加。然而,受制于当地市场消费能力有限,产销失衡的问题仍然突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黑龙江省肉类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拓展肉类品牌的营销市场,重塑肉类产业的流通格局,并增强在省外市场的竞争力,成为解锁发展瓶颈、加速黑龙江省肉类产业进步的关键途径。

一、黑龙江省肉类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肉类产业实现了稳健增长,得益于政府对肉类产业的多项扶持政策,为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肉类产量稳步增长

根据《202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生猪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为1439.1万头和2317.3万头,同比增长1.6%和4.0%;牛和羊出栏量分别为311.4万头和895.9万只,同比增长3.9%和1.8%。猪肉产量达到191.8万吨,增长3.8%;牛肉产量为52.7万吨,增长3.9%。[1]

2.政策支持不断优化

在生产环节,2022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黑龙江省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肉类产业描绘了发展蓝图:到2025年,现代畜牧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都将实现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将稳步提升,肉蛋奶等国家战略农产品保障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在加工环节,2023年黑龙江省政府贯彻中央关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重要指示,出台了《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黑龙江省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规划了肉类加工业的区域布局: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黑河等地区建设肉牛加工产业集聚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鸡西、七台河、鹤岗、绥化等地区建设生猪加工产业集聚区;在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鹤岗等地区建设家禽加工产业集聚区。同时,指出了以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为主攻方向:扩大冷鲜肉生产规模;推动肉制品加工升级;积极发展皮毛骨血的综合利用。

3.肉类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产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全要素保障的支持下,双汇、金锣、雨润、大北农等国内优秀的肉类屠宰加工企业纷纷落户黑龙江,极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省屠宰加工产业的发展,产品种类更加丰富、精深加工水平和占比提高、冷鲜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2018年非洲猪瘟后,散养户因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大量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场凭借生产成本较低、产能充足等优势,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和产量稳定应对市场价格变化。规模化养殖逐渐增加,散户养殖明显减少,养殖结构得到优化,生猪养殖业发展已由高产量向高质量转变[2]。以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肉类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4.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加

秋林里道斯、太平商委、裕昌食品、哈肉联等黑龙江省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深受省内外消费者认可的肉类食品品牌。特别值得壹提的是,哈尔滨市屠宰加工企业屠宰量并未显著增加,而市区猪肉消费需求的增加带来的肉品供给缺口主要由哈尔滨市以外的屠宰加工企业填补,这些企业在哈尔滨市设立连锁店、代销网点,进入超市,不仅推动了以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消费习惯升级,而且逐渐释放了省内第一大消费城市的磁吸效应[2],重塑了省内肉品流通格局。

二、黑龙江省肉类产业存在的问题

1.生猪产销失衡

近年来,黑龙江省生猪产业迅速发展,从曾经的猪肉主销区转变为现在的产区。然而,供大于求的局面频繁出现,市场需求和猪肉消费的不足已成为限制黑龙江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散养户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影响

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其行业特性之一。生猪产能、疫病、自然灾害、政策变动及饲料成本(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波动均能触发猪周期[3]。散养户在生产质量、效率方面通常较低,且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未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加工合作体系。这些因素使散养户在猪周期中的波动加剧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这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肉类深加工能力的提升需求

目前,我国的肉类产品大多数仍处于初加工阶段,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消费习惯的影响导致市场上猪肉产品主要以白条肉为主,分割肉较少;热鲜肉较多,冷鲜肉较少;生鲜肉较多,肉制品较少;散装裸肉较多,包装肉较少。尽管近年来冷鲜肉市场份额已显著增长,但某些地区市场仍以白条肉和热鲜肉为主,深加工肉制品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黑龙江省肉类产业问题的归因

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尽管猪肉在肉类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与禽肉并列前茅,但市场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牛肉和羊肉的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

黑龙江省生猪的外销量波动较大。历史数据显示,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当全国市场出现供不应求时,黑龙江省会增加生猪的外销以满足全国市场需求;而在供应充足时,外销量则减少。

散养户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在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和猪粮比价较高时,较低的进入门槛吸引了更多的散养户加入,现有养殖户也倾向于扩大规模并改善基础设施。相反,在利润较低时,养殖户通常会缩小规模。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水平较低和成本控制能力弱,散养户可能面临更大的退出压力。

黑龙江省肉类产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稳定和畅通的产业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面对国内已出现的基于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科学生产管理和先进加工技术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和网络化、信息化经营模式,黑龙江省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尤其在市场低谷时期将面临较大挑战。

四、关于开拓黑龙江省肉类市场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品牌宣传,提升肉类企业的知名度

肉类品牌是肉类市场发展的核心。黑龙江省应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行业媒体,大力推广以哈尔滨红肠为代表的特色肉制品和本省的优质肉制品品牌。通过这种方式,使消费者对品牌产品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建立龙江精深加工肉制品的良好形象,并发挥流通在肉类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1.分层次培育肉类品牌

黑龙江省应继续调整肉类产业结构,着重做好“老字号”的改造升级、“原字号”的深度开发和“新字号”的培育壮大。通过发挥不同类型品牌的特点,形成竞争优势,以品牌推动产业发展,以产、加、销的紧密合作为纽带,带动产业链的升级,将品牌建设融入到现代化肉类产业体系中。

2.集中宣传品牌企业

组织肉类加工知名品牌企业集中进行宣传,积极参与国内外肉类展销会、洽谈会、市场推广和品牌推介活动,提升黑龙江省肉类品牌产品的市场认知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宣传黑龙江省肉类品牌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产品特点和文化内涵,普及肉类消费知识,引导肉类消费习惯的改变,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促进名牌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市场覆盖率的提高。

3.推动品牌企业联合经营

积极引导品牌企业利用黑龙江省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联合建店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宣传黑龙江省的品牌产品,扩大省外肉类销售。同时,还应鼓励肉类出口企业将贴牌加工与创立自主品牌相结合,逐步提高自主肉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

(二)完善市场网络,提升肉类品牌产品营销效果

肉类市场不仅是肉类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因素。畅通且高效的销售渠道对于肉类产业的扩张和强化至关重要[4]。为此,我们应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肉类产品市场,集中推广优质肉类产品。同时,需确保销售渠道的稳定性,积极开辟新的商业伙伴关系,优化下游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加速肉类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1.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肉类流通模式

在黑龙江省,肉类流通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连锁大型超市、食品超市及综合副食商场等先进的流通方式,设立专门的肉类销售区域;鼓励企业开设肉类自营和加盟连锁专卖店,以便更好地销售品牌肉类产品;推动实施“厂场挂钩”“厂店挂钩”等营销策略,构筑起“养殖基地、肉类加工企业、超市”这一紧密的肉类产业链条;倡导肉类直销业务的发展,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发挥市场促销的作用;同时,还应规范农贸市场的经营,支持城市连锁超市、专卖店在早市销售冷鲜肉,增强市场肉类产品的安全性。

2.开发农村肉类市场

农村地区的肉类消费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农家店,遵循“一店多用、双向流通”的原则,增设冷藏设施,将肉品下乡销售,确保农民能够长期享用安全可靠的肉类产品。

3.扩大肉类市场的外销渠道

在巩固省内市场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提升肉类的外销能力。首先,扩展省外市场。支持企业在各大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建立境外营销网点,推动黑龙江省肉类流通渠道向省外延伸,构建全国性的供应链体系。其次,开发国外市场。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资源,建立产业联盟,重点开发俄罗斯市场,力争将年猪肉出口量提升至10万吨。同时,积极拓展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市场,以及欧美市场,推动黑龙江省肉类出口实现新的突破。最后,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竞争。

4.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应积极发展“互联网+肉类产品”的营销模式,引导和支持肉类加工企业按照统一标准组织生产,并以统一品牌在网上销售,实现省内外肉类市场的互联互通,打造一个结合内外资源的新型网络平台,增强消费者对黑龙江省高品质肉类产品的信心,以及对我们的技术和管理体系的认可。

(三)深化肉类加工,拓展市场销售品种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肉类消费模式正从生鲜肉向肉制品过渡,对高品质肉制品的需求呈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肉类的深度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

1.推进肉类深度加工

遵循“由大变小、由粗变精、由生变熟、由废变宝、由害变利”的原则,支持肉类品牌企业开发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等产品,重点发展新型中式肉制品、风味发酵肉制品等特色低温肉制品。同时,增加即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肉制品,将熟肉制品的加工作为重点,减少单一的畜禽屠宰项目。此外,加强猪副产品如皮毛骨血的综合利用研究,以实现生猪的综合利用和效益提升。

2.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

鼓励企业改变肉制品的生产方式,从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结合产品的营养价值、便捷性以及色、香、味、形的饮食文化特点,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产品,减少同质化竞争,增强黑龙江省传统肉制品的市场竞争力。

3.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应鼓励和支持品牌肉类加工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合作,共同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品,并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生产和开发深度加工产品,扩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4.提升服务水平

肉类食品生产企业需重视服务功能,以质量为根本,以服务为保障,供应安全无害、优质多样的肉类食品。满足消费者对食材、半成品、即食等各类肉类食品的需求,通过实体店和网络下单等多种方式提供选购便利,并确保及时的冷链配送服务。

(四)强化质量管理,提升肉类品牌产品竞争力

肉类食品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居民健康,而且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消费需求、增强省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5]随着品质消费在城镇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我们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黑龙江省肉类产品的竞争力。

1.确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

面对黑龙江省肉类产品营销的新形势,应当发挥本省绿色农产品的优势,提升肉类质量安全水平,走质量强省之路。这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环节,严格执行各类质量安全标准,确保肉类质量安全。

2.加强肉类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在哈尔滨、牡丹江等城市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应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在大中城市建立和普及肉类可追溯制度。建立肉类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程监管体系,以便在发生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追溯、及时控制、减少危害。这将为黑龙江省肉类产品作为溯源食品进入省外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肉类冷链设施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鲜肉已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供应上海等城市的市场准入门槛。因此应积极拓展冷鲜肉市场,完善冷链物流渠道,加强冷库、冷链运输车辆及冷链销售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连锁超市、专卖店应具备完善的肉品存放设施,建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将冷鲜肉直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走出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的肉类发展新路,推动黑龙江省肉类自主品牌产业的发展。

4.实施企业诚信经营

诚信是扩大肉类销售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全面推进以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诚信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教育、失信因素识别、内部信息采集、自查自纠改进和失信惩戒公示等机制,落实肉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运行,提升肉类加工企业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5.继续扩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占比

根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们应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稳定猪肉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保障猪肉产品安全的重要工程。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业抗风险能力,促进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是生猪养殖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规模养殖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增加收益。与生猪散养户相比,规模养殖场在疫病防控、生产效率、抵御风险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规模养殖场产能明显更高,当产能调减到合理范围,市场价格回升后,可以增加产量,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通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可以有效引导过剩产能退出,为肉类优势品牌产品占领市场腾挪空间。

(五)加强政策扶持,深化肉类市场开发

1.促进本土肉类品牌转型与升级

鉴于肉类产品在技术性和政策性方面的特殊性,建议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以支持本土肉类品牌企业的转型与升级。这些措施包括改进肉类产品的储存、保鲜和运输等物流设施,进一步开拓肉类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具体策略可涉及网点建设、品牌塑造、冷链物流配送、产品追溯体系、市场拓展、全产业链运营、肉类出口、企业参展、宣传推广以及创新技术等方面。同时,应制定明确的审定标准,设定申报程序,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2.支持肉类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对于从事肉类出口的企业,应在信贷和信用保险方面提供优先支持。此外,加强肉类出口企业的认证工作,激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以获取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安全认证等权威认证。通过这些措施,快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发挥其带头作用,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3.强化政策与市场落实的指导

面对扩大肉类市场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成立专门组织,形成合力,以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该机制应负责监控和支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对市场扩展的指导,并确保支持资金的有效使用。这样做旨在增强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确保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黑龙江省肉类产业的流通与发展。

总结而言,扩展肉类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肉类产业发展战略,结合黑龙江省的发展现状,与全国肉类产业发达省份对标,掌握肉类产业的新趋势。同时,为肉类品牌产品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确保肉类食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无阻,为黑龙江省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就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 考 文 献〕

[1]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黑龙江省政府网,2022.

[2]曲明鸣.以生猪为主导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黑河学刊,2024(02).

[3]刘晓峰.黑龙江省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4]杨志海,刘灵芝,王雅鹏.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及其结构演化的差异、原因与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3(01).

[5]周正圆.规模化视角下生猪业生产效率研究 [D].安徽财经大学,202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