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研究
2024-08-15李建凤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要加强社会绿色发展,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他们的生态责任教育对于美丽中国的实现将有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大学生生态责任现状和分析原因,探索出全新的增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
引言
生态建设的发展进入新领域,要全民共建“美丽中国”。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于“美丽中国”的实现,他们是真正的见证者、参与者以及受益者。所以要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断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
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培养模式,从而发挥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主动承担起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一、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新要求
根据当前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实际状况,因校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美丽中国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教育提出新要求。
(一)将生态责任教育的意识渗透在大学生思想中
在美丽中国视野下,要求在大学生的全部阶段中,时刻都要有生态责任教育紧紧跟随,使得生态观念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里和行动上。要让大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增加大学生的生态相关知识[1]。更要让大学生熟知生态绿色行为。如纸张双面打印、光盘行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生态责任生活方式。
(二)让生态责任教育的实践贯穿于大学生生活中
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得结果事半功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求融入生态责任的实践活动。首先是校内生态活动,如世界环境日,让学生在校园内捡垃圾;植树节,组织学生给小树剪枝、浇水;举办生态责任辩论赛、生态环保服装设计等。其次是校外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知生态责任的重要性,把生态责任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三)把生态责任教育的制度纳入大学生考评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高效、快速地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必须生态体系指标加入大学生的考评中,使得有章可循,做好制度保障。高校可以建立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生态考评系统。这样学生也会从主观上更加重视生态责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生态活动的参与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校园基础,为美丽中国的实现加快了脚步。
二、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大学生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都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大学生的生态责任如何,直接影响着身边的人,甚至整个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和美丽中国的实现。在当下的情形下,大部分同学总体趋势是好的,可是仍然有一些大学生有生态责任失范的现象存在,要对此逐一进行细致地分析,查找出原因,才能使得大学生生态责任再上一个台阶[2]。
(一)大学生生态责任行为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使得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弱化,影响了对大学生整体的评价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生活行为失范
大学生本身存在着诸多不符合生态责任的现象,比如在生活上,首先是水,很多同学用过一次的水都直接倒掉了,而不是合理进行二次利用。洗漱的时候,很多同学们选择水龙头一直开着,没有合理节约不可再生的水资源;其次是电,很多大学生经常都是到寝室不管用不用,都先把电脑、电灯开着,着实浪费电;最后是消费,很多同学存在攀比心理,追求名牌、时尚、潮流,奢侈,有的甚至严重超出家庭所承受的能力和底线。
2.大学生对他人漠视淡然
生态责任不仅仅是要约束自己,还要对第三方的行为负责,大家一起齐抓共管,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而实际上大学生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漠视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的灯开着,很多同学不会主动去关掉;卫生间、水房等的自来水一直放着,也不会有同学主动去关掉;看到地面或者操场上有垃圾纸屑时候,也不会主动去捡起来。
3.大学生对实践参与不高
很多同学认为生态责任是政府、企业、学校或者某些组织的任务,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也就意味着个人对生态责任的影响力很小。所以在学校或某些组织举办一些生态的相互活动的时候,大学生的整体参与度较低,有的同学就算参与了,也是流于形式。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全体大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活动中,让生态责任形成常态化,成为一种习惯[3]。
(二)大学生生态责任行为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群中存在生态责任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为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
1.生态责任教育缺乏多方重视
重视程度也是决定将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的成果,有的是自身主观缺少认知,没有生态忧患意识,感觉生态责任和自己关系不大,要谨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有的是个别教师行为失范,有的老师在教室内吸烟,甚至有的边上课边吸烟,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生态责任的重视上。
2.生态责任教育缺乏有效方法
目前教学上跟不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数都是课堂上讲授理论,空洞无味,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不搭配。高校应该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如建立生态实践基地,高校指派专人统一组织让学生自己种农作物,除草、施肥、收获果实等过程,亲身体验,增长知识,生态责任效果明显。
3.生态责任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生态责任教育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缺少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也是导致生态责任践行不好的又一因素,使得美丽中国建设步伐放慢。首先是组织制度欠缺。对于高校应该单独设立生态文明机构或者小组,统一规划,落实好具体实施细则;其次是管理监督不足。高校没有细致的生态文明规章制度,也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人员,使得监管不到位,个别学生有投机取巧行为[4]。
三、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的路径探索
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大学生的生态责任现状,从实际出发,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
(一)树立生态责任意识理念
1.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曾说“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为也对人进行报复”。这就意味着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绝不能因为人类的一己私利,而去任意妄为地破坏生态平衡[5]。而且人类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遭受了大自然的反击,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做事。大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意识。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它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得中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必须灌输的思想和坚持的理念,只有这样,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教育才能从本质上改变和有所提升,达到育人目的。
3.坚定美丽中国生态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大学生的生态观念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大学生承担的角色是参与者,也是促进者,所以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知识和践行能力,才能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他们的光和热,发挥一份重要的力量源泉。
(二)丰富生态责任教育内容
大学生要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精髓,加强生态责任道德观、法制观和消费观,最终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观,做有责任心、有素质的优秀青年[6]。
1.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道德观念教育
在美丽中国视野下,大学生生态责任道德观念教育应运而生。首先是让大学生用道德观念和行为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其次是帮助大学生不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满足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2.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法制观念教育
大学生生态责任法制观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一脉相承,也是在社会主义法制制度下的有针对性补充。首先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它是在宪法的指导下,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其次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
3.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消费观念教育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消费观念教育,是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大事。首先是要让大学生养成绿色、可持续、环保的消费意识;其次是要让大学生养成不盲目攀比心理,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不奢侈浪费,物超所值;最后是让大学生懂得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让适度消费模式成为一种习惯,减轻家人的压力,做一个孝顺、懂事的有志青年,让大学生都能规范自己的生态责任行为。
(三)搭建生态责任多种载体
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多管齐下,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载体共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1.课堂理论教学加强教育
首先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在课堂上开展生态知识的讲授,灌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台风、沙尘暴等天气;其次是以其他学科教学为辅,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认知、生态观教育。如在大学英语的课程中可以讲授一些国外的生态环境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泛读理解,还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辅导员的管理强化教育
在高校,辅导员就像学生的家人和亲人一样,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逐渐成长、成才,所以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的依靠。以辅导员工作为依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增加生态文明的教育,势必会事半功倍。如平时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就可以向学生渗透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班会举行生态常识伴我行,让同学们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寻找差距,最终使得生态文明在班级人人有责。
3.校园生态活动加强实践
首先是学校的各级各类团体组织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活动。如生态文明寝室评比、生态知识辩论赛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态文明,参与生态环境,强化生态责任;其次是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体作为实践的载体,组织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比如,利用网络组织大学生谈谈在美丽中国建设上,作为大学生的你都做了什么,然后通过评比,选出一些生态践行的榜样,给予奖励。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提高自身的生态责任意识[7]。
4.校外社会实践强化实践
实践出真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三下乡”看看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可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带领大学生绿色出行去植树、种草,感受绿色、低碳、环保给人们的生活带去的益处。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或生态自然保护区,让大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的大爱。只有让大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无比重要,才能提高认识,主动践行生态责任。
结语
大学生的生态责任关系着美丽中国的建设,所以各大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生态责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添砖加瓦,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JGSZD2022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浩,徐新华,杨百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途径探讨[J].环境教育,2023,(12):50-53.
[2]董云吉,刘春雨,由春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22,(51):1-4.
[3]徐岩.美丽中国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公关世界,2021,(24):12-13.
[4]张成华.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知识文库,2020,(24):19-20.
[5]王富晓.开展高校大学生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149-150.
[6]吕晓翠.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17):173-176.
[7]黄如松.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路径探析[J].前沿,2016,(09):18-20+30.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