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8-15姜家磊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文科教育的重要改革,为了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了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就业出路。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践课程与实务工作不匹配等问题。结合新文科发展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该通过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措施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引言
2018年我国提出“新文科”概念,并于2019年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纳入本科教育改革。新文科建设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1]。新文科建设是指打破传统文科思维界限,以传承创新的方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共享[2]。新文科的建设也是培养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要求“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应用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制度安排,而且成为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3],作为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类专业,其与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与企业广泛展开合作,协同教学育人一直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育方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坚持学校特色发展,紧紧围绕管理类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一、文献综述
目前部分学者对于地方型应用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关于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主要以培养本科及应用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实现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4];(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困境。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合企业或产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从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5]。
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关于产教融合的内涵。产教融合是教学和产业两个要素的融合,并且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彼此支撑的过程[6]。产教融合通过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将教育全过程所涉及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能提升、素质提升和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融为一体的多方活动[7];(2)产教融合的目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融合,专业知识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学生需在校园里学习行业、相关企业的最新技术理论、技术流程、工艺技巧、实训操作等,从而为产业提供需求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8];(3)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内容与实训方案,并以合同的形式签订人才培养协议[9]。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度不高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地方型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理念存在差异,导致产教融合度不高。企业看重资源投入产出效果,产教融合内驱力容易受到影响,相反,地方型本科院校带有公益性质,负责培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人才[10]。企业和高校的产教融合方式大多是高校组织管理类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做讲座等。这些方式往往存在学习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是浮在表面,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技术工艺、工作流程的了解甚微。另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资源有限的挑战,与其产教融合的企业往往是一些中小企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国内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门类繁杂且课程设置趋同现象较多,基本开设了经济类、管理类、统计类等课程,涉及各个文科和相关理科知识[11]。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体系也主要是以模块化为主,模块设置主要从完整的专业结构出发,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训课,课程数量多但内容不深,开设学期不合理[12],存在个别学科大一大二学期专业课较少,基本由基础公共课构成。课程体系存在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学生虽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但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另外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论证和评估,难以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实践课程大部分采用仿真实训,与现实中的企业工作任务不匹配[13]。
(三)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考核体系与评价不够完善。教师教学课时较多,教师参与企业锻炼和学习时间较短,缺乏培训培养机制。教师除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课之外,针对其他一些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创新活动、社会活动等,缺少考核的具体指标和考核方式。课堂内,国内高校目前主要利用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指标,缺少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的考核指标。另外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由校内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组成,没有第三方专业考核机构的参与,最后影响了教学考核的公平
公正[14]。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高级职称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虽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数量,但是高校教师只是满足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实际操作和行业岗位接轨的能力仍然偏弱[15],无法满足产教融合的发展要求[16]。在编教师趋于老年化和年轻化,缺乏中年骨干学科带头人,企业外聘的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没有从事过理论方面的研究,理论知识体系不完善[17]。
三、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在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经济问题为需求导向[18],学生实训实践内容应该与企业实际的产业项目结合起来,最后的实训实践结果应由公司培训老师及第三方专业考核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操作和技能等综合能力。这些考核方式的明确化,不仅有利于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全方位的发展。大四管理类毕业生最后的毕业设计,其选题应该来自企业实际的发生业务,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进行指导,这样有利于形成考核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实训基地必不可少。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操作,也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适应能力和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当然地方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资金不足和学校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地方院校应该积极和地方企业进行共建实训基地,达到学校和地方企业双赢的效果。地方院校也应该积极和兄弟院校、企业,国际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做到实训基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世界化。
(三)双师技能型人才+国外人才模式
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与实践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拥有扎实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而且需要拥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学校应该积极打造管理类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管理类教师走进企业,熟悉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流程。另外管理类专业是一个与世界接轨的专业,它不仅需要大量的本土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海归人才和国外优秀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采取人才引进、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外出访学机会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打造出一支高学历、师德高尚、拥有扎实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
(四)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地方院校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从而促进地方院校的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定期进行中外大学间的教师、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帮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19]。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培养所需人才。让企业成为学校大家庭的一部分,参与到专业建设、人才选拔、国际合作的各个环节当中。特别是国际合作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与国内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而且要加强与国外公司合作和交流,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派遣学生到公司所在国家总部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本校学生开阔了眼界,而且锻炼了学生所学的实务能力,为迎合世界性人才要求做准备。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保持现在已有的优势,按照“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的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标准,实行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3个结合,打造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科技教学四大教学平台。国内地方型院校要注重发展的多元性,差异化教育,努力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借鉴优秀的经验,加强和兄弟院校、国际院校、相关企业的合作,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走出一条具有特色和竞争的路线。
本文系2023年徐州工程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YGJ231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韦冰,庞湘萍,韦欢文,等.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04):105-109+131.
[2]金晓梅,高倩倩,尹今格.新文科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探究[J].经济师,2022,(02):185-186.
[3]韩丽红,陈黎琴,何大义.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协作教学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4):81-86.
[4]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46-56.
[5]谭晓静.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2):186-187+196.
[6]李倩.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09):45-48.
[7]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1):61-64.
[8]韦承燕.应用型农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6):5+30.
[9]李奎利.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4,(05):65-67.
[10]刘敏,王耀南,江未来,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08):34-37.
[11]钟蔚,李斌.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2):115-117.
[12]辛治杰.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05):7-10.
[13]李晓翠,曲若洁.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07):168-170.
[14]秦磊,孟维云,王长虎,等.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10):109-115.
[15]郑志红,卢文涛.高校产教融合分析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2):93-95.
[16]彭姗姗.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0):119-120.
[17]穆红梅.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强化双能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61-64.
[18]杨芳,刘诗颖,许慧.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J].科教导刊,2024,(03):23-25.
[19]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9.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