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4-08-15张洁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解决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是建设老年人宜居友好的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老年人数字信息“输入”能力欠缺、数字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和相关配套和并行措施缺失等。应当从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提供更多老年人友好的数字产品与服务、提供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三方面解决老年人“数字失能”的问题。

关键词:老年人;数字失能;应对策略研究

引言

联合国2021年世界老年人日的主题是“数字平等”,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进程之间的碰撞进入了视野。“数字失能”现象是指不使用通信技术、数字平台或社交媒体的人,因缺少信息和沟通而“失能”。换言之,“数字失能”是指人们因使用数字化工具的技能欠缺等原因,导致其生活受到影响的现象。互联网是数字社会必备的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底,我国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3.2%,远低于全国73%的平均水平。然而,接入并不代表真正融入,老年群体依旧属于互联网边缘人群[1],其接触智能技术机会有限、使用智能技术技能缺失,与其他世代的“代际数字鸿沟”不断扩大[2],老年人数字失能的现象比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低的现象更为严重,大部分老年人游离于数字社会的核心区域之外,无法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便捷服务,却又无法摆脱移动支付、数字医疗等数字障碍,这种现象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不利于建设老年人宜居友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数字化对于社会的影响逐渐加大。找到解决老年人数字失能的方法,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理论意义而言,研究为解决老年人被数字社会边缘化的问题提供思路;丰富了老年人“数字失能”的研究内涵,在现有知识体系中加强对老年人“数字失能”的认识,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充实的理论支撑。从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对优化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老年人的数字失能现象不仅限制了其的生活质量的提升,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解决老年数字失能现象有望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总体而言,研究能够为解决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提供应对思路,有利于建设以人为本的、老年人宜居友好的社会环境,为充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体系提供启示。

一、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概述

2000年7月《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强调全人群机会平等地参与数字社会并从中受益。对于老年人而言,平等不单纯指使用机会平等与过程平等,更指最终结果的平等,即能否平等享受各类公共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赋能,并获取改善生活的机会,更能跟上社会的发展[3]。仅强调获取数字设备、接入或使用数字技术的差异过于狭隘,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及其实质性社会

影响[4]。

“数字失能”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因享受数字化服务或使用数字化工具有一定困难,进而导致其无法完成或无法用最优方式完成某种活动的现象。其含义不单纯是无法使用通信技术、数字平台或社交媒体等数字工具,而是由于无法使用上述工具,导致人们活动受到了实际的影响。

(一)老年人“数字失能”现状概述

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老龄群体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横亘在老龄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不断加深[5],对老年人生活的触及范围也越来越大。“数字失能”的影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但基本可归类为参与行政事务、日常生活事务和享受公共资源3个方面,同时,老年人还有误操作或被诈骗的风险。

行政事务指与政府行政相关的事务,对方主体通常为行政部门,如房产登记、社保身份验证、车辆违章处理、出入境手续办理、法律诉讼等。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对这类业务都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有些可以网上预约取号,有些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手机完成。但是,这些操作对老年人而言往往可及性欠佳,很多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数字化设备或不熟悉相关操作,不得不到现场办理业务,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加之很多老年人本身存在出行不便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徒增了出行压力,也增加了事故风险。

日常事务指老年人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如医疗、购物、旅游、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报名老年大学等。这些事务的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因其是日常事务,故其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医疗、购物和就餐这些与生活关系非常紧密的事务,对数字技能较差的老年人而言,是一道难以跨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鸿沟。网上挂号、移动支付、外卖点餐等业务本来可以方便每个居民,但现实却是老年人排队挂号,被拒收现金,因不会预约而无法进入景区,因不会使用手机而无法报名老年大学等,本应惠及全社会的科技成果却将一部分数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拒之门外。

公共资源的享受指的是一些向全社会开放的资源,如免费的电子图书、优惠项目(如适老化改造)的申请、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器等,老年人在享受这些资源时也存在一定困难。以优惠项目申报为例,这些工作通常由民政部门发布公告,社区具体执行,对于老年人而言,民政部门的公告可及性显然欠佳,而社区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发布通知:社区门口张贴公告和社区微信群中发布通知。前者对极少去社区的老年人不可及,后者对数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不可及。公共资源对老年人的排斥加剧了老年人的弱势,影响了社会公平与和谐。

除此之外,老年人因数字能力较弱而面临着更大的财产风险。有些老年人因误操作,莫名其妙地就订阅了某个APP或者购买了某个商品;有些老年人因为听信犯罪分子的谎言,把验证码发送给对方,从而导致了财产被窃取;更有些老年人因误信犯罪分子,而去银行转账,甚至连银行工作人员和民警的劝阻都不能使其回头。

可见,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对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还增加了老年人遭受财产损失的风险。这些现象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负担,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影响了社会和谐。

(二)“数字失能”的主要表现

老年人“数字失能”主要有4个表现:老年人非必要出行增加;老年人获取信息困难、滞后;处理日常事务困难;容易误操作或受骗。(1)非必要出行的增加。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原本需要到现场办理的事务,现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办理,如交通违规处理、老年人社保认证等。但由于老年人本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都相对较弱,新技术对老年人的兼容性有所欠缺,新技术的普及手段对老年人不甚友好等原因,老年人在办理这些本可以通过互联网就能办理的业务时,也不得不前往现场;(2)获取信息困难、滞后。这里的信息包括政府和其他组织发布的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社会新闻等,这些信息的发布往往以数字形式为主,老年人想获取这些信息的一般渠道是他人转述,这样的方式可靠性较差,不能保证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处理日常事务的困难。老年人进入公共场所、购买商品、就餐、就医等都面临着被数字技术排斥的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成本的升高,很多公共场所都进行了服务的数字化:一些紧俏的旅游场所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才能进入,有些场所虽也可以现场办理入园,但前往售票厅、排队、支付对老年人来说也是费时费力;商超在进行收款方式数字化改造的同时,保留了现金支付和刷卡支付的功能,但其线上的导航、积分、优惠券等活动老年人也很难使用,其他一些交费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拒收人民币的违法行为;一些餐厅取缔了纸质菜单,要求顾客必须扫码点餐,还要经过“关注公众号”、选择人数等一系列流程;医院都开设了网上挂号服务,线上线下挂号信息同步,导致使用移动设备技能欠佳的老年人很难享受到期望获得的医疗服务。这些情况的发生让数字技术不仅没有为老年人带来便利,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让社会资源向熟悉数字技术的年轻人更加倾斜;(4)误操作和受骗的风险。对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而言,现在的手机软件对他们也并不友好。复杂的操作系统、无法调整的小字和时不时跳出的、不知道关闭键在哪里的广告都让他们面临着误操作的风险,很多老年人莫名其妙地在网上就买了商品,却连在哪个平台购买的都不清楚,有些老年人还莫名其妙地开通了网上支付功能,申请了贷款额度;有些老年人接到电话,被要在手机上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不熟悉手机功能的老年人“莫名其妙”地就“丢”了养老钱。

二、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的成因分析

导致老年人数字失能的原因很多,但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分析:数字技能的缺失和因数字技能缺失而导致的“失能”。

(一)数字技能的缺失的原因

数字技能的缺失又可以分为“输入”技能缺失和“处理”技能缺失。“输入”技能缺失即获取信息的能力缺失;“处理”技能缺失即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缺失。“输入”能力缺失者必然无法“处理”。

“输入”能力的缺失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主观意愿都对数字信息的“输入”有一定影响。老年人获取数字信息的过程可以分解为5个阶段:知道信息在哪里—愿意通过数字的方式查找该信息—有可利用的设备—会用数字方式查找该信息—能清楚地看到信息,这5个阶段中,任一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老年人获取数字信息。

老年人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4个阶段: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处理目标事务—愿意通过数字方式处理事务—有可利用的设备—知道通过数字方式处理事务的具体方法。除和“输入”能力相同的“意愿”“设备”方面的原因外,“处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知道通过数字方式处理事务的具体方法”,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用什么软件、如何搜索下载软件、如何注册、如何支付等。

(二)老年人生活“失能”的原因

“失能”是指老年人无法处理生活事务,或处理生活事务时存在困难,数字技能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失能”,但由于配套或并行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老年人不能处理或不能用最简便的方式处理日常事务,就会让老年人因数字技能的缺失而“失能”,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不是老年人自身的原因。如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手机而无法预约进入景区,而景区也没有现场临时登记进入的机制,那老年人就无法进入景区;但如果景区设置了特殊游客临时登记进入机制,那老年人就不会因不会网上预约而无法进入景区,换言之,虽然老年人数字技能有所欠缺,但却不会因此对生活产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导致老年人因数字技能欠缺而失能,除了老年人本身处理数字信息能力欠缺外,社会对老年人的支持与关照不足也是导致其“数字失能”的重要原因。

三、老年人数字失能现象的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要解决老年人“数字失能”的问题,应当从3个方面考虑:(1)提升老年人的“数字”能力,包括“输入”能力和“处理”能力;(2)优化软件设计;(3)完善相关配套和并行措施。

(一)加强老年人数字教育

加强老年人数字教育是解决老年人数字“输入”和数字“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老年人“不会用数字手段查找信息”和“不知道如何通过数字方式处理事务”最直接的方式。老年人数字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设计老年人易懂、易得、易学的数字技能提升课程,并通过老年大学、社区、社会媒体等方式普及。

(二)优化软件设计

老年人由于视觉功能和认知能力的下降,在处理数字信息时可能会出现“看不清”或误操作或被诈骗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软件设计的方式尽量避免这两个问题的发生。为解决“看不清”问题,应当要求手机系统字体(而不是个别软件字体)可以设置大小,并且要求软件适配;为解决“误操作”或被诈骗的问题,应当严格限制弹出广告和信息获取权限,加强防诈警示工作。

(三)完善配套和并行措施

在加强老年人数字教育、优化软件设计的基础上,可能还会有一部分老年人无法或不愿使用数字设备处理事务,针对这部分老年人,政府应当完善相关配套和并行措施,为无法或不愿通过数字方式处理事务的老年人提供替代选项,要求各公共场所和设施设置老年人友好的接待口,探索发展老年人数字业务代办服务。

结语

老年人数字失能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正确应对老年人数字失能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必修课,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政府、社会的充分重视。关于老年人数字失能问题的措施虽已有进展,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还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探索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武文颖,朱金德.弥合数字鸿沟: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突围[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01):162-169+213.

[2]李静,朱兰兰.包容性发展视域下信息低层老人“数字鸿沟”的治理方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2):82-92.

[3]杜鹏,韩文婷.数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内涵、意义与实现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02):40-47.

[4]汪斌.数字红利视角下老年数字失能表现、成因及治理新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2):60-67..

[5]徐倩.老龄数字鸿沟根源剖判与数字包容社会构建方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2):94-101+112.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