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融课堂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2024-08-15聂蕴
摘要:自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稳步推进,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分配和学习方式的创新。然而,由于快速变化的社会与技术环境,特别是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方面,教育界仍面临教师角色转变不明确、教师专业技能提升滞后等困境,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已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将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融课堂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分析,以期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转型;融合课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引言
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它更代表了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承途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需要积极响应这一转型,探索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下,通过融课堂这一创新教学模式来共同育人,同时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高度一致。当下,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实施、数字赋能的广泛应用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和可能性。融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成为实现课程与思政相互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数字化环境下融合课堂的模式与策略
(一)融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案例探索与分析
案例探索与分析作为一种生动、实用的教学方法,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字赋能意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在融合课堂中,借助于数字工具和平台进行案例的展现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融合课堂的案例时,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
2.模式创新与实施
在此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被设计和实施,以融入职业教育中最新的政策方向,比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数字赋能以及产教融合。例如,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融入教学模式,可以实施项目驱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批判性思维。设立跨学科的团队,围绕真实的工业问题进行项目设计和解决方案的提炼,可以更好地反映新质生产力在教育中的渗透。数字赋能的实践,可以体现在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来建立模拟环境,这些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数字化的世界中探索复杂问题,并应用他们的学术知识到模拟的职业情境中。
(二)教学策略设计与应用
1.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型
教学内容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传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更关乎将新理念新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a22d986fc2fa028710dc2e53c671945a5f7f3d9c788aae472b6879556ba5df2a的学习材料,其中显著的理念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培养、数字赋能和产教融合等。在思政课程中,通过使用数字化平台呈现与产业升级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加深学生对新质生产力重要性的认识,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作为未来的职业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2]。
2.互动与合作学习
互动与合作学习不仅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与新质生产力培养、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等新理念互为补充。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基于案例分析的互动讨论。例如,学生可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运用数字平台进行小组讨论,探索问题背后的思政元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工具实时反馈指导,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可以采用在线协作工具,如云端文档、讨论板等,促进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合作,继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与虚拟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与虚拟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思政理论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现,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以多媒体技术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制作软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通过生动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思考问题。例如,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模拟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应用方面,结合最新的职业教育政策,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构建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技术操作和技能训练,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技术的支持
1.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教师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偏好和问题,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的互动记录、作业提交情况和考试成绩,教师可以识别出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结合最新的职业教育政策,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大数据分析还能够支持产教融合的实施[3]。
2.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角色
AI技术的运用不仅实现了教学个性化,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可以通过AI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与其学习水平和兴趣相符的思政教学内容。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例如,运用AI技术模拟的企业管理决策过程,让学生在处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问题时,将思政教育理念应用于具体职业场景之中,实现了数字赋能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3.在线平台和资源的利用
按照职业教育最新政策的指导原则,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学习途径。例如,运用在线平台进行教学时,可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在线翻转课堂等交互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培养。同时,依托在线资源打造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案例库,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这是一种有效的数字赋能方式。在线平台和资源的利用还能实现跨时空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灵活学习,既适应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又满足了个性化、差异化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融课堂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协同育人目标的明确
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育人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清晰界定协同育人的目标,还需要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例如,通过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线上项目协作等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深入理解。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和学习思政教育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估体系的创新也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评估体系往往只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建立一种多元化、全面的评估体系,既考量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人才[4]。
(二)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1.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这种融合尤为突出,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教育者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引入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等概念,使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理解这些技能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与责任。在软件开发等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社会,如何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技术应用遵循伦理原则、保护个人隐私、尊重数据伦理。课程强调了在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思考并实现在技术创新中的社会责任与伦理关怀。同时,课程中穿插的产教融合案例,如助盲软件的开发、环保监测系统的建立等,具体展示了技术如何服务社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提供了价值指导。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面对伦理道德挑战时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2.教学实践中的思政元素融入
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承载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使命,更是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双重目的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的案例,教师不仅向学生展示了技术创新在推动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通过这些实例强调了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一点在课堂讨论环节尤为明显,教师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种环境保护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何在新的生产方式中实现绿色制造、循环经济等概念,进而在学生心中种下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此外,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则是产教融合最直接体现,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生产设计中,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到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作为一名工程师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更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工程师,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5]。
(三)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发展
1.教师角色的变化需求
传统的“传授者”角色正在向“引导者”“协作者”和“创新者”转变。比如,在工程管理专业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引入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和产教融合等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数字赋能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创造仿真的施工现场管理场景,引导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并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见表1。
2.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以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为例,随着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产教融合等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不再仅限于拥有传统的教学技能,他们还需不断拓展自身的数字技术技能、深度理解产业发展趋势,并拥有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此外,教师还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协助学生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融课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实践探索。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还有效地融合了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与产教融合等现代教育理念。未来,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化这一模式的实践应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技能提升,以确保教育质量与效果。
本文系1.2023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赋能、智能增效”的“融课堂”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 :豫教〔2024〕05740);2.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成果,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22-GGJS-W0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飞霞,张家军.寻求共鸣:数字化转型中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4):46-51+58.
[2]张靖,唐昕驰.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4,33(03):94-101.
[3]谢俊,舒莉娟.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2024-05-30].
[4]吉晓娟,吉磊,黎耀元.数字技术促进高校网络思政发展的价值、风险和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04):26-28.
[5]冯琳,倪国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24,(02):46-53.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