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4-08-15张丽婷刘雪纯邵清东

公关世界 2024年16期

摘要:本文以知网数据库里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2010—2023年间“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基于作者和机构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和关键词突现词分析对研究热点进行追踪,并通过聚类算法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CiteSpace

引言

该研究运用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对国内高校中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历程及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对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未来的发展动向有个把握,以此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来自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检索所显示出的论文中,通过高级检索方法将所有文献来源识别为中文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23年,全部期刊文献共覆盖22年。检索时间为2023年12月1日,删除无效文献后,获得有效文献984篇,以Refworks格式保存为数据源。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的文献分析软件,以其独特的可视化特性闻名,擅长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深度解析,以展现其内在的知识架构和相互联系。该工具能够执行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并以直观的图形形式展示,还提供多样化的聚类分析,如知识地图、时间序列聚类和突发词汇分析,生动地勾勒出学术界的关注点和动态。通过运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功能,可以全面剖析近22年来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为该领域的专家提供深刻的视角,清晰描绘这一领域的演化路径和新出现的研究主题。这对于研究专业教育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学者极具参考意义,同时对于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学科的分布情况、最新的研究发展及趋势也有一定的呈现,期望能够为日后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数据分析及图谱解析

(一)年度文献数量统计

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共发现984篇论文(选取时间为2010—2023年)。论文发文量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见图1。

对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见于2010年,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新;在2014—2015两年间,该研究的发文数量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表明近些年来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兴趣,且研究热度稳定。

(二)高产作者分布

应用Lotka的科学生产率理论评价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出版物中的影响力,有助于揭示该学科的重要研究趋向和潜在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增进同行专家对这个领域的深度认知。结合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分析,见表1。发现最近的高产作者共有10位,这些领军人物的主要贡献期集中在2018—2020年。其中朱少晖、王杨和王倩在论文产出上尤为突出,每人各有4篇作品。在总计984篇文献中,占据了约0.3%;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占0.7%。这种情况显示出尽管该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其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牢固的核心,分布较为广泛。考虑到参与研究的学者数量不断增加,加强团队协作变得尤为关键,以推动该领域的持续进步。

(三)机构合作分析

对机构合作分析的结果汇总,见表2。可见排名在前十的机构发文数量情况,其中统计数据选取的是2010—2023年的数据,发现共有35篇文献,占比达到总量的3.5%。说明当前在专创融合领域中机构研究整体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发表文献量最大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5篇)、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4篇)、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4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4篇)这4所,他们成为我国开展专业教育研究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基地。

三、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文章核心内容的主要标志.借助CiteSpace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模块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来自2010—2023年间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词的文献资料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反映该领域的热点及发展中的前沿问题.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以Keyword为节点,对2010—2023年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选择最具影响力的前50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出现了413个节点和1048条连接线。使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当关键词的中心性指标超过0.1时,这通常标志着一个关键词出现了变化,这些关键词揭示了研究领域的核心和新兴趋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在网络结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见图2。“专业教育”的中心性数值高达1.28,被提及760次,对整个网络架构有着显著的支撑作用。尽管“创新创业”的中心性较低,只有0.25,且出现次数为169次,但其仍对网络的稳定性具有贡献。另外,“高职院校”和“专创融合”因其较高的中心性,也显现出它们是重要的研究重点。次之,还包括“融合”“人才培养”和“高校”。

(二)关键词突现分析

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突现分析,排名在前十的突现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趋势。这些热点话题在短短3—5年内迅速兴起,但并非一成不变,关键词的显著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表明研究中的热点也在持续演进。对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点已从早期的教育模式、培养方式、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和模式创新,专创融合教育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1]。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主要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评价聚类成效的关键标准包括模块值Modularity Q(简称为Q)和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简称S)。Q值的区间在0—1,数值较大表示聚类效果更佳,当Q超过0.3,意味着网络结构显著。在研究中,Q值达到了0.4367,显示出了优秀的聚类图谱质量和明显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S值也在0—1的范围内,S值接近1象征着聚类的同类性更强,如果S值超过0.5,聚类效果被认为是有效的,超过0.7则被视为高度可靠的聚类。本研究中,S值达到了0.826,这表明聚类效果极其出色。如图3所示的聚类图谱清晰地揭示了共有10个关键词。

CiteSpace软件在对大量的数据源信息进行分析后可生成以关键词共现图谱为基础的关键词时间线(Time Line)视图,见图4。从生成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彼此间的相关性。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将研究归纳为3个主要的知识群。

1.知识群 1(聚类 #0、4、5、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高职”等高频词所组成的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子网络。关于高职院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研究,万丽丽在其撰写的论文中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对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以期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助推作用。王茜 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到高职院校应紧抓“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3]。从学生、课程、教师等相关影响要素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依托“双创”课程、“双创”教师队伍、“双创”人才培养方案、“双创”考核机制、“双创”教育平台来促进学生积累经验,培养素养的相关做法。

2.知识群 2(聚类 #2、3、1、9)

我国高等院校中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方向。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关于专创融合领域的研究,学者陈志伟、贾征、龚柏松、 王新会等从课程、体系、平台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专创融合的实施路径的具体做

法[4-6]。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创新、创业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借助创业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行性,通过牵线搭桥在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衔接,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并提高就业质量。

3.知识群 3(聚类 #7、8、10)

现在的毕业生面对着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拓展其就业渠道,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刻不容缓。知识群3TFqbKlTe6fiW4xqZAmS8rJCNFbGGNQcJ5RK4m7utYGk=以出现频率较高的“内涵”“创业”“专创融合”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意在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及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如纪晓娜、李农、李晓芳等人认为在专创融合的道路上应该遵循各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的模式,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对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7-9]。

结语

在所选取的时间范围内针对研究对象的年发表量、作者和机构合作情况、热点进行研究发现:(1)对“专创教育融合”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是从2010年开始的,并在2015—2019年间其发展呈现出了上升趋势,现在发展较稳定;(2)在作者和机构的合作中,研究机构遍布较为分散,作者间的合作并不普遍,至今未出现明显占据主导的研究团队;(3)通过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和聚类研究,可以发现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丰富多样,覆盖了多个学科范畴,这反映出学者们对此领域深厚的研究兴趣和广泛的关注。因此,未来的努力应着重增强各机构和作者之间的合作,以持续和深入地开展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研究。在保持当前研究核心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视野,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SJGY2022045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闫英琪.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视化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02):29-33.

[2]万丽丽.专创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探索——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5):69-72+93.

[3]王茜.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人才发展的改革与探索[J].山西青年,2023,(24):145-147.

[4]陈智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4,(01):93-95.

[5]贾征,龚柏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4):78-80.

[6]王新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J].科技风,2023,(35):81-83.

[7]纪晓娜,郭瑞,田曦,等.以专创融合促地方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4):80-85.

[8]李农,许孝忠.专创融合理念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实验班研究——以柳州工学院为例[J].成才,2022,(13):13-14.

[9]李晓芳.创新创业教育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18):152.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