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浅析
2024-08-15王安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社会网络热点信息逐渐成为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这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上的思想碰撞是对大学生们思维辨析的直接考量,社会舆情的走向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高校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引领,可以以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为工作切入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在网络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既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之举,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枢纽。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体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指民众通过互联网发布的有关社会各领域的带有主观情绪的言论、建议、态度等要素的总和,并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旦西方不健康的思想在网络上传播开来,首当其冲的即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处在网络冲浪最前端的他们极容易受不良社会舆论走向干扰,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在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在高校能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网络舆情特点
(一)舆情主体的隐匿性与盲目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定主体即为在校大学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使舆情溯源难度很大,这也使大学生们习惯依赖于网络表达自己对某一特定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他们大多爱以特定符号或虚拟代号等匿名的形式将最真实的想法甚至是被不良舆论引导的恶意言论以及错误信息呈现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会设定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以谋求某种同“陌生人”意识上和精神上的共鸣,这种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加大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作为当今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是网络舆论的主要经历者,见证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受害者或加害者,毕竟大学生们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时期,容易受感性驱使,缺乏明辨是非的侦察能力,这种缺乏边界约束的言论极易让大学生逐渐缺失网络道德素养,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直接考量[1]。
(二)舆情客体的突发性与多元性
高校网络舆情客体广义上可定义为高校大学生针对某一可以诱发网络舆情的特定社会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可以大到国际时政要闻、国内外热点信息、小到学生冲突、校园娱乐等。网络舆情客体多为突发性事件且影响力较大的可导向性事件。网络舆情客体的突发性、不可控性及客体事件的多元性都于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以及网络道德标准,造成高校舆情危机[2]。
(三)舆情载体的多样性与裂变性
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具有多样性,论坛、博客等传统媒介早已退圈,当前微信、微博、各种移动客户端等新型微传播载体异军突起,网络舆情在多元化高度宽松的载体上畅所欲言,这种即时性给予了高校大学生们强烈的情绪满足感。与此同时,一条针对当前某一热点事件的普通评论,经编辑到发表,就可在分秒中被网民,甚至其他大学生转发评论,这种传播还是跨时空、跨国界的裂变。大学生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非常容易受外界消极言论所煽动,加上“群居”影响,高校舆情可从“网上”到“网下”高速传播,形成难以掌控的局面。舆情载体的多样性和裂变性的高速发展,使高校应对舆情难度越来越大,也是对高校针对网络信息防范安全的绝大考验。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比较注重理论而容易忽视实践,不管是针对本专业的学生还是非本专业的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形式和内容比较晦涩,大多数学生无法即刻消化理解,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效性。如今的大学生们面对纸质版、厚厚的枯燥无味的书本文字,或多或少会产生抗拒心理,甚至是畏惧心理,单纯的靠课堂教师口传心授无法做到联系实际生活,导致无法理解理论,甚至很难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针对上述网络舆情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从初发期、扩散期、高潮期、回落期的各个时期,以及后续处置过程中都可以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
(二)高校网络舆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网络舆情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的大学生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网络输送给大学生们。网络舆情客体的多样性使教育形式不像之前传统媒体过于单一,教育形式会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如果利用“正能量”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这种形式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事件中自我反思。同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的言论更容易被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深层次地利用舆情主体隐匿性特点了解所带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症下药”,切实增强教育效果[3]。
(三)网络舆情负面导向影响大学生三观
大学生们作为当今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是网络舆论的主要经历者,见证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受害者或加害者。网上诸多错误的言论、扭曲的事实、恶意的诋毁有时候都是利用了大学生们的“正义感”和“焦虑情绪”,甚至是大学生们的“无知”与“懒惰”[4]。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直接获取,却不知“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知“网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更不知“情绪稳定”和“谨言慎行”的重要性。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情感的表达、宣泄、共情欲望强烈,真相认知和价值标准容易被外界左右,在海量复杂网络信息中的他们,自己选择,粘贴,重构过程中容易将事实曲解,被舆论操控。
(四)网络舆情主体道德责任感被弱化
网络上的虚拟体验让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大学生们沉浸其中,这样就容易导致在虚拟的视听感受中迷失自我,为了发泄自我情绪发表不当言论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过度依赖网络的他们,主客体意识淡薄,难以融入现实社会群体,更有甚者,甚至会掉入陷阱,沉迷不良网站参与网络赌博等违反法律行为。当今网络世界还未有全面、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体系,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很大部分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鱼龙混杂网络言论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偏移,大学生责任感意识淡薄,甚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优化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长效机制
1.壮大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队伍
高校对舆情监测掌握技术手段较为滞后,舆情各个时期的动态追踪监测不够深入准确,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监测方面应投入一定的财力支撑在智能技术监测方面。根据上述舆情纷杂特性,高校要组建专门的监管人员队伍,既要有负责舆情研判、引导正能量的思政教师,又要引进舆情监控专业人员(可兼职),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双能力”的人员配置,既要让思政教师有网络素养,又要让网络专业监管教师有政治素养。
2.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等文件性规定对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强制性,一味地说教会适得其反。如果以引导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舆情萌芽期抓住“舆论先机”,在负面事态扩散期“反向教育”;在正能量舆情事件高潮期,利用好校园各级媒体潜移默化宣传影响学生价值观。这样将网络舆情引导为切入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力和网络道德素养,不仅能提升思政教育在互联网阵地的“话语权”,更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5]。
(二)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
1.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
无论何时,课堂教学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教育载体,高校教师应将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网络道德素养教育,要在教学课堂中善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各种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典型案例,此外,还要利用丰富舆情客体等网络媒介引导学生们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筛选,如果能在网络世界中,为正义发声,坚持真理,敢于同错误言论斗争,聚焦核心素养,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实践活动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要通过开展系列可持续的校园实践活动,推动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网络关怀教育,优化网络心理健康平台等,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6]。
3.发挥学生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思政教育
当代大学生们有活力,有创造力,有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当他们已经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已经可以很好地运用网络了,那为何不让他们“会用网,用好网”。他们是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他们也具备网络引导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正向引导作用,既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又可以通过大学生带动更多网民文明用网,只有将大学生从网络社会的生力军培养成主力军,使他们逐步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甚至是网络文化环境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以笔者自身为例,将日常社会实践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鼓励学生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网络介绍各自家乡美食、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助力家乡更好更快发展、通过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网络问卷调查,帮助弱势群体或是针对当前热点的精准分析,进而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7]。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提高
正所谓言传身教和教学相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亦是如此。辅导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个人的办事风格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认知行为和思想动态的重要因素。千千万万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有着同一个目标,把青年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千千万万个辅导员,有着千千万万个工作风格和工作特色, 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年轻化,新任辅导员习惯在日常教育学习过程可以借鉴前辈优秀经验,但切忌照抄照搬。青年辅导员要在平时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和人格魅力[8]。
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道理教师们都知晓。除了学习本应学习的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提高的还有引导学生情感思维的能力;除了学习前辈们一成不变的经验外,还应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载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辅导员的持续性学习来保持自己明辨是非、连接情感的能力,才能用公正客观的方法管理、教育、服务学生。当然,辅导员也并非圣贤,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但基层辅导员应同要求学生一样敢于正视自己错误,敢于批评自己,直面不足,勇于担当,做学生表率,才能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结语
作为一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自身职业发展的必然内在要求。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头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挑战。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青年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时,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网络传媒等新型媒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正确对待当代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合理利用网络传媒的独特优势,增强学生工作实效性,探索工作新思路、新举措,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突出问题意识,坚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展实践工作。将日常学生工作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再加工,从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规律。将新时代新媒体技术同传统优势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不断在提升实际工作效率中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网上主旋律引导学生正向思想舆论走向,这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的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们有活力、有创造力、有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当他们已经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已经可以很好地运用网络了,那为何不让他们“会用网,用好网”。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必须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好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喆.网络舆情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3):89-91.
[2]解慧婷.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
[3]王艺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21.
[4]王从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实效性探析[J].品位·经典,2021,(15):88-91.
[5]李大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活力,2022,(19):64-66.
[6]白留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研究[J].公关世界,2022,(06):89-90.
[7]王东维,雷蓓.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4):5-10.
[8]王海波,朱春悦.区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6):41-46.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