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一成不变,锅包肉的东北往事

2024-08-15

读报参考 2024年23期

近来,“锅包肉”成为网议话题,吉林省吉林市组织举办“锅包肉大赛”,并拟成立“锅包肉办公室”,让这道东北名菜倍受关注。锅包肉应该是哈尔滨的、吉林的还是沈阳的?地道的锅包肉是甜口的还是咸口的,该不该蘸番茄酱?

谈饮食之味,不必强求“地道”。历史是流动的,看历史的眼光不能一成不变。饮食也是如此,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口味。

“闯关东”带来鲁菜口味

东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清代以后,东北居民以满族为主,面食是满人最喜爱的主食,一般将常见的面制品称为“饽饽”。食猪肉以烧煮为主,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如白煮法,《黑龙江志稿》中记瑷珲地区的食猪肉之法:“其食肉也,惟白片肉,大如掌,重四两。其用于面食也,若包馅,若饽饽,皆有肉,杂以酸菜。”

清军入关前,宫廷宴席十分简单。通常是在一块露天的地方,铺上一些兽皮,参宴者们围着坐在兽皮上用餐。《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清代早期鼓励向东北移民,但仅有数年,此后屡颁禁令。然而,关内一遇战乱饥荒,移民为求生存,仍会冒险“闯关东”。在清代,进入东北地区的汉民以山东、直隶(今河北大部)为主。大量的关内移民同时带来山东、华北等地的饮食风俗,受此影响,许多东北菜的技法均源自鲁菜,同时结合了本地的食材和口味。

1890年代初,俄国为获取东北亚地区的战略优势,开始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并竭力想取道我国东北筑路。1896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密约》,根据条约,中东铁路正式动工,大批沙俄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进入东北。

中东铁路带来了俄餐厅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立,哈尔滨人口骤增。20世纪初,哈尔滨接纳的移民国家多达30个,在移民数量上以俄国侨民为首。哈尔滨也由中东铁路分隔开形成东、西两大部分,东区是道里、南岗,以外国人或富人为主;西区是道外,住的是中国人。

俄国侨民带来了牛肉和奶制品,也带来了圆白菜、土豆、番茄等蔬菜。1905年,俄侨建立了哈尔滨第一家西餐厅——中东铁路俱乐部。至1920年代,道里兴起了马迭尔西餐厅、马尔斯西餐馆、塔道斯西餐厅等西餐馆。据当时《滨江时报》报道,“本埠道里之俄人饭馆不下数十家,各饭庄内热闹异常”“最兴盛时西餐厅达百余家,仅哈尔滨中央大街两侧即有30余家”。传入中国的俄餐,最具代表性的有二:一是大列巴,二是格瓦斯。

当地人同样会依据自己口味改制俄餐,如正宗俄式苏伯汤,灵魂是俄罗斯当地特产红甜菜,以文火焖煮炖熟,出锅后再浇上一勺酸奶油。由于中国不产红甜菜,所以改成先用油炒适量的番茄酱,这样作出的菜基本上和加红甜菜的汤色接近。就此看,做锅包肉用上番茄酱也是合情合理的。

锅爆肉还是锅包肉?

据《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北地区卷》记载:“北京的五味兼容、江南的精致甜美、陕北的浓郁味重、西南的红油辛辣等特色各显灵秀,使东北饮食文化得以不断深化,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极大地促进了东北饮食文化的发展。”当时哈尔滨比较有名的大型中餐饭店,多有经营京鲁菜的,服务对象多为官商。

锅爆肉为何成了锅包肉?《中国名菜谱·黑龙江风味》中收录的仍是“锅爆肉”,书中提及,“锅爆肉是由北方菜系演变而来,是民间所喜吃爱做的一种菜肴”。倒是《中国名菜谱·吉林卷》收入了“锅包肉”一条,制法大同小异。再据《辽宁文史资料选辑》中收录的一篇文章,也写作“锅爆肉”:“奉天第一商场建于1926年……别家馆子没有炒菜,于家馆则烧羊肉、扒肉条、烧胸口、锅爆肉等一应俱全。”

从烹饪方法而言,锅包肉本并不该算“爆”。“爆”讲求旺火高温,东北有道名菜“黄金肉”,烹饪方法却类似锅包肉。此菜背后还有一则历史传说,努尔哈赤曾当过伙夫,并在一次宴会上,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然后入油锅快速颠炒后装盘,并将其取名为“黄金肉”。

传统饮食,出现讹音是常见事。如木樨肉,指的是木樨和肉,而由于讹传变音,从东北到山东,饭店里也都写作“木须肉”了。

另外,明末清初,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带来西方食俗。19世纪末,西餐开始广泛传入国内。清末外交官张德彝曾游历十数国,称当时外交宴请是“华洋杂陈”。《官场现形记》中开出了一份中国人所办西餐馆中的菜单,有“清牛汤”“炙鲥鱼”“冰蚕阿”“丁湾羊肉”“汉巴德”“牛排”“冻猪脚”“澳洲翠鸟鸡”“龟仔芦笋”“生菜英腿”“加利蛋饭”“白浪布丁”“滨格”“猪古辣冰忌廉”(今译巧克力冰淇淋)“橙子冰忌廉”等,名字亦西亦中,口味也就同样会亦西亦中了。

(摘自《北京晚报》五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