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藏高原上有位“树爸爸”

2024-08-15

读报参考 2024年23期

1959年,边久出生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40多年前,年仅十来岁的边久放羊时,在村边的山坡上种下了5棵柳树。那时的他,只想着在放羊的时候有个乘凉的地方。边久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从此与树结了缘,从刚开始种几棵树,到后来参与雅鲁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再到成立苗圃基地,边久因为种树出了名,在当地赢得了“树爸爸”的美名。如今,边久种下的树苗,在“世界屋脊”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生态修复,为沙地穿上“绿装”

初见边久是在他的扎囊县苗圃基地,他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林荫道上,指着林子里那棵又粗又高的树说:“这棵树是我20年前种下的,刚种下时跟我差不多高,现在都成参天大树了。”扎囊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雅鲁藏布江流入山南境内,河谷变宽,水流变缓。曾经,一到冬春季节,河道裸露,大风一起,黄沙漫天,沿江道路常被沙子封堵,临近的贡嘎机场因为沙尘暴导致飞机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谈起1980年代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沿岸,边久感慨万千。“那时候,毫不夸张地讲,早上出门,晚上门就被院子里的沙堵住了,打不开。”边久回忆,当时老百姓被风沙弄得苦不堪言,周围农田也经常被沙子掩埋,收成一年比一年少。

后来,山南市开始建设雅鲁藏布江防护林。边久和12名村民组成了一支施工队,他们靠着石匠、木匠的手艺和一辆东风汽车,打井、挖渠、种苗圃,参与造林工程。那段时间,他们早出晚归,风雨无阻。

在高原种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里气候恶劣、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加上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和寒冷,树木生长异常艰难。然而,边久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在裸露的沙地里种树不容易,为了让树存活下来,我们把家里的旧衣服拿出来,小心地包裹在树根上,从几公里外搬松软的土,铺在树根周围,防止水分流失。”就这样,边久带领施工队不懈坚持,成功地在雅鲁藏布江边种下了第一批树苗。“在高原种树,种只是个开始,后期工作量特别大,刚种上之后的三四天很关键,如果没人浇水、没人管理的话,树很难存活。”边久说,种树就像养孩子,必须一直关注。

如今,山南市已成功构筑起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长160公里、均宽1.8公里、面积约50万亩的“绿色长城”,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年沙尘天气从1980年代的60余天降至目前的7天左右,有效改善了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植绿生“金”,携手走上致富路

随着雅鲁藏布江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边久有了更多种树的机会。在政府扶持下,2004年,边久带领村民整地、打井、修水渠,在家乡建起首个个体苗圃基地。“那片荒地能长出树?”苗圃基地初建时,很多村民不看好边久这个冒险的选择。“不怪他们疑惑,因为当时这块地全是砂石地,连草都长不出来。”边久回忆。“之前种树主要是让树存活,现在种苗木是为了培育更多适宜在这片荒地生长的树木品种。”边久说,这也是他成立苗圃基地的初心。

刚开始在基地种树时,有30亩的地要浇水,边久说:“每棵树种下去后最需要的是水,但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正是缺水。”由于苗圃基地离江边有一段距离,加之条件落后,缺水时,边久每天要开着拖拉机到江边运水十几趟。回忆起那段经历,边久坚定地说:“就算在那样的环境下,我都没想过放弃。”

为了选出适合高原地区生长的苗木,文化水平不高的边久去青海、甘肃寻访专家,带回来100多种树苗后,又不厌其烦地一个个试种,精心呵护。他说,在这个基地一次种100棵树苗,经过一个冬天,一般只有30棵左右能存活下来。面对这仅有30%的苗木成活率,边久并不气馁。

如今,20年过去了,边久的苗圃占地450多亩,培育了松树、杨树、柳树等70多种、200多万株树苗,种出的树苗有适合园林绿化的,也有能防沙治沙的,销往拉萨、日喀则、阿里等地。

基地现有固定员工100多人,季节性员工270多人。他们不仅能挣工资,还能学到育苗技术。“从前自己没一技之长,四处务工。在边久这里,每年可以免费接受种植技能培训,年底还可以拿到不少分红。”罗堆村村民尼玛次仁已在苗圃基地工作了19年,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这里的建设之中。

近年来,山南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如今,和边久、尼玛次仁一样,很多群众通过植树造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西藏自治区2023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持续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修编,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120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614万亩。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琼达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