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那些书院
2024-08-15颜阳
书院就是古代中国民间的教育机构,最早在唐朝出现,后来由朱熹创立正式的教育制度,并在宋代发展起来。那时,富商和学者们自己筹钱,在山林安静的地方建学舍,或者买学田收租,当作经费。
到了元代,官方开始鼓励私人办学,济南“闵子书院”建立。此后,“白鹤书院”“泺源书院”等一大批著名书院陆续建立,培养了很多人才。
沧海桑田,那些老书院的面貌多已被风吹雨打去,但它们的故事仍在流传……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4/HokfcLob9mMLGrEYoJbe7o.webp)
闵子书院——济南最早的书院
闵子书院是元代济南第一家书院。
在济南的闵子骞路百花公园旁边,有个闵子骞墓祠。闵子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以孝道名于世。
北宋熙宁八年(1075),齐州(济南)知州李肃在闵子骞墓前建造闵子祠,时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撰写了《齐州闵子祠记》,其兄苏轼手书,立于墓前。
元代,各地书院渐兴。它们大多是据先儒圣迹而建,目的在于供祀先儒,以激励后学,闵子书院就在闵子祠旁应运而生。
到了明代后期,因为府城内书院林立,位于城外的闵子书院被整饬改建为“讲孝堂”。
至道书院——名臣殷士儋的求学之地
至道书院原名“湖南书院”。明嘉靖十六年(1537),济南知府司马泰相“于大明湖滨,改创佛宫,作湖南书院”,即今大明湖新区“钟楼遗基”北。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4/XPSuoZKWdSfxL2pbzjcbqB.webp)
为了维持书院教学,又把白云湖等地的良田120顷作为学田,用以赡养诸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学。当时的提学副使姚文炤负责招生工作,根据考生的成绩确定等级并加以供养。
“历下四诗人”之一的殷士儋虽然年龄最小且最为贫穷,却因为文采出众,被选拔为湖南书院的学生。殷士儋后来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
到了嘉靖末年,提学副使邹善改湖南书院为“至道书院”。当时的至道书院,立有高楼,“俯瞰城内外如指掌”,历百年风雨屹立而不倒。
泺源书院——山东大学的前身
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诏告天下省会之地要建立书院,以更广泛地培育人才。山东巡抚岳濬立即响应,在明代都指挥使司官署旧址建立泺源书院,其位置在今天的省府前街和芙蓉街之间,面对泉城路。
乾隆年间,后来成为济南著名学者的周永年进入泺源书院读书。当时的泺源书院诸生,有到龙洞佛峪读书的习惯,周永年在佛峪所筑书房号称“林汲山房”。旁边的山泉被称为林汲泉,至今尚存。
同治元年(1862),慈禧垂帘听政,“顾命八大臣”之一的匡源被罢官,成为泺源书院的山长,并在此讲学17年。匡源的弟子多达3000多人,较有名的有曹鸿勋、王懿荣、柯劭文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巡抚袁世凯奏请设立大学堂,十月,废泺源书院,以它为基础建立山东大学堂,成为山东大学的前身。
济南学堂——济南一中的前身
景贤书院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为振英书院,乾隆年间改为蒿庵书院,道光年间重修后才名为景贤书院。
乾隆五十九年(1794),布政使江兰在今西公界街西侧寿佛楼后街建立了一座美丽的园林,俗称“江园”。园北面主建筑是一座3楹2层的佛堂,称寿佛楼。嘉庆九年(1804),巡抚铁保改江园为济南书院,命济南知府张鹏升经理此事,十年,书院成,东临布政使司、西至寿佛楼、北达顺贡街、南到罗家胡同,蔚为壮观。
光绪二十七年(1901),济南书院与景贤书院一起改为中学堂,称济南学堂。
1914年并入省立济南第一中学,迁址贡院墙根街,与山左公学一起,成为名校济南一中的前身之一。
尚志书院——为国储才
尚志书院又名尚志精舍,尚志堂。尚志书院原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故居,亦为明代进士谷继宗的别墅。清同治八年(1869),山东巡抚丁宝桢购地改建,并手书匾额“尚志”。
光绪九年(1883)巡抚任道镕修改书院章程,仿浙江诂经精舍,以经古课士,提倡朴学。光绪十四年(1888)巡抚张曜改书院为“校士馆”,后改为“山东优级师范选科学堂”。1956年,济南市建趵突泉公园时,尚志书院被划入公园中。
尚志书院刻书较多,已知刊刻较早的书是同治九年(1870)所刊《张杨园先生全集》。据山东书局1925年编印的目录,尚志书院以尚志堂名义刊印的书籍有73种,校订精审,为文人学士所推崇。
府学文庙——“中国四大文庙”之一
济南府学文庙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大明湖畔,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郡守李恭主持修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古代济南及山东地区重要的祭孔、教学、科举考试场所,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被誉为“齐鲁文衡”“海岱文枢”。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4/VXtaPr9dxV44NkTEcvpNnr.webp)
历史上府学文庙曾数次被毁又屡经重修。金代时,府学文庙曾因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元末倾圮。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成化十九年(1483)拓建,后又经数代重修,到明朝末年,建筑布局已臻于完善,整组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整,规模宏大。
清代对文庙亦修葺不断。到民国时期,历代不同规模增建、重修达30余次,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学校使用。现存影壁、大门、泮池、大成殿等四座建筑物,基本保持了明代以来的文庙布局。1992年,文庙大成殿等现存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28日修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府学文庙恢复了昔日的规模,重新绽放出历史与文化的光彩。
The Shuyuan is an ancient Chinese folk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first emerged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was subsequently established as a formal educational system by Zhu Xi and developed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Yuan Dynasty government actively promoted private schools, and the Minzi Academy was established in Jinan. From that point onward, the academy thrived, and Jinan boasted numerous renowned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Baihe Academy and the Lok Yuan Academy, which flourished for centuries and produced a multitude of gifted individuals.
In the modern era, education has evolved considerably. Nevertheless, traditional academic institutions continue to play a vital role, standing firm amidst the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