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泉水得名的传说

2024-08-15史瑞玲

走向世界 2024年29期

泉水文化是济南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泉水神话传说是济南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于历代稗史方志或民间口耳相传的泉水神话传说,被传统士大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齐东野人语”,然而一切神话传说都有其发生和流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都含有合理的历史因子和文化内核,只要我们予以科学的诠释,都可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泉城济南近世以来盛传有关七十二泉由来的故事,大意是:从前,有位南方人梦见自己乘船漂游仙境,醒后便去寻找那条船。一日来到济南,感觉身体摇摇晃晃,心想济南城就是梦中的那条船吧。他围着济南城转了3圈,终于找到了船头、船尾和船身,于是他就到城西门外一家小店住下,只等良辰吉日将船开走。店主是个父母双亡的小伙儿,一天夜里,梦见一位老人告诉他说,住店的南方人要将济南这条大船开走。醒后,发现床前竖立着一根烧火棍。拂晓时分,小伙儿得知南方人结账退房而去,急得用烧火棍不停地戳地,却发现地面被戳出个大窟窿,忽忽地向上冒水。小伙眼睛一亮,提着烧火棍跑出去,跑一段距离就往地上戳一个窟窿,一连戳出了好多个窟窿,每个窟窿都咕嘟嘟往外冒着泉水。这样一来,济南这条大船就漏了,南方人就没法开走了。据说小伙儿戳出的第一个泉眼最大,它就是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详见《历下民间文学集成资料本(一)》,1989年第1版,第103-104页)

这则《七十二泉的由来》的传说,属于“寻宝盗宝”类母题故事。近古以来,在中国北方很多地区,都有“南方人寻宝盗宝”这一共同的传说母题。这类传说生成传播的背景是宋元以降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的客观现实。传说中济南城被比喻为一条停泊的大船,拴船的缆绳系在城南的橛子山,橛子山实为佛慧山的俗名。史载,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为提振济南的文风士气,在佛慧山的山顶上兴建了一座唤作“文峰塔”的七级石塔,因其状似橛子,所以民间又俗称佛慧山为橛子山。可以推断,上述七十二泉由来的传说,当产生于明万历年间以后。虽然比较晚起,却十分盛行。济南是水上之舟、七十二泉是烧火棍戳出来的,这一看似荒诞的传说,反映了普通民众热爱泉城的朴素情感,也诠释了泉城泉源竞发、水乡泽国的地理风貌。

东汉许慎《说文》云:“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泉是水(河流)的源头,Dfx3sCcHZIinDP6WywXz9g==在历史早期,水名(河流名)一般也兼指水(河流)源,或者以水(河流)名加缀“源”字的形式作为泉名,如“济源”“泺源”等。独立的泉名比较晚起,且不少伴有泉水形成的神话和传说。

济南最古老的名泉,非舜井(舜泉)莫属。

大舜早年耕于历山,疏浚井泉。历山,即济南千佛山,其所疏浚的井泉,即今济南古城的舜井。古史传说,大舜下到井中淘井,他的父亲瞽叟、后娘以及异母弟往井里掩土,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所幸大舜因有娥皇女英的帮助,转危为安。大舜生活的时代,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后期,考古工作者在舜井西侧天地坛街遗址出土有龙山文化遗存,为舜井传说提供了重要旁证,这表明,早在四千多年前,济南先民依托“泉源竞发”的舜井泉群以及以舜井泉群为水源的历水,已经建立了原始的泉水聚落。这是济南古城——历下城的滥觞。

最早的济南古城——历下城是依托着东侧的历水和西侧的娥英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过去舜井之上有舜祠,娥英水源头的趵突泉畔,有祭祀舜妻娥皇和女英的娥英庙。由此推测,趵突泉早期神话传说的核心主题应为娥皇女英,可惜这类神话传说久已失传。在趵突泉附近,曾有一处双女泉,明初诗人晏璧有诗云:“二妃厘降有虞城,城下流泉冽且清。麦垄黍田资润泽,田公击壤乐升平。”诗中的“二妃”“双女”,指的是娥皇和女英,娥皇女英“厘降有虞城”,“有虞城”指的是济南城。

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趵突泉唤作“泺源”。“泺源”,顾名思义,即泺水(即娥英水)之源。到了北宋,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始将“泺源”定名为“趵突泉”。“趵突”是对泉水喷薄声响的拟音。

至于趵突泉“三股水”之名,应该与方仙道的“三仙山”传说有关。有人认为趵突泉脉西通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之首王屋山,东连蓬莱、方丈、瀛洲的三座海上仙山,为了比附方仙道“三仙山”的神话传说,有好事者在原来的泉眼旁,又开凿出两个泉眼,形成了“三股水”,趵突泉也因此又有“仙源”的别称。

趵突泉泉群与北侧的五龙潭泉群一脉相连。五龙潭一带,北魏时称作大明湖。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大明湖得名于大明寺,它是大明寺的“净池”。

历史上,作为佛寺的“净池”,还有平阴的洪范池。洪范池是今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洪范池本名崇梵池,因池南侧的崇梵寺而得名。崇梵寺在北朝至隋唐,是闻名遐迩的名刹大寺,崇梵池本是崇梵寺的净池。崇梵寺的败落乃至被夷为平地,史籍缺少记载,推测应当发生在唐朝后期武宗法难或五代周世宗灭佛期间。此后,寺院虽然不复存在,但“崇梵池”的一名仍在民间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梵池”的名字逐渐发生了音变,有人运用谐音(“洪范”与“崇梵”,音相近),借用《尚书》“洪范”篇名,命名为“洪范池”,取洪水就范之意。

济南古城太平寺街曾有孝感泉,数十年前因建楼而被占压。晚明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说,太平寺孝感泉,“乃元孝子刘琮故宅。刘父久病,尽卖其妻与幼女饲父。赀竭,更无所措,夜乃焚香请代父死。书牒,坎地埋之,遂得钱一窖。出钱泉涌,父饮之顿愈。琮遂舍宅为寺,以得金,名孝感”。刘琮愚孝,“出钱泉涌”一说,荒诞至极。至于孝感泉得名于元人刘琮,也不足凭信,因为此泉因孝子而得名的传说,早就存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成书的《三齐记》记载:“耆老传云,昔有孝子事母取水远,感此泉涌出,故名孝水。”天宝六年,唐玄宗下敕改孝水为孝感水。

济南古城县东巷旧有罗姑泉,又名罗姑泉井。清代济南诗人朱照《锦秋老屋笔记》记载:“罗士信,历城南山中牧牛儿。骁勇绝伦,秦叔宝引举。县治东偏有罗姑井,相传乃其旧居之地。”罗士信,历史上实有其人,为隋唐之际崛起于济南的一代名将,与秦琼齐名,在《说唐》等民间文学中演义便是白袍小将罗成。

瞽女池一名缘起于北宋济南名士刘廷式与其盲妻的传说故事。刘廷式与邻家贫女订婚之后,外出赶考,中进士,做了大官,衣锦还乡,得知未婚妻因丧父哀哭而双目失明,刘廷式不负旧约,“竟娶之,情好不异。其女克家,庭下得泉成池,瞽女凡三饮其泉而三得生男,人以为刘之重义所感。”(《齐音·瞽女池》)清人王钟霖嫌弃瞽女池一名不雅驯,改称“宜男泉”。

马跑泉一名缘起于抗金英雄关胜的传说故事。关胜,两宋之际济南守将,济南知府刘豫欲降金人,关胜不从,刘豫杀之。后世济南人立庙,“历下从祀以百计”。济南上百座关公庙,其中大多原是祠祀关胜的,竟被误作三国关羽。晚明诗人王象春《齐音》吟咏马跑泉诗云:“将军战马就悬崖,石底空闻吼怒雷。四铁一敲冰雪涌,始知赤兔本龙媒。”《题记》:“宋关将军名胜,大战兀术,追奔至渴马崖,求水不得,北至齐城下,马蹄敲地泉涌,故名马跑泉。凡马病,取饮之,辄愈。”马跑泉今在趵突泉公园东门内北侧。

三娘子湾在五龙潭公园内。崇祯《历城县志》:“悬清泉,在五龙潭东,一名贤清,今名三娘子湾……世传有女子三人,齐坠于此,故名。”乾隆《历城县志》:“按三娘子湾,或曰即贤清泉之所由名也。”可以断定,所谓三娘子必是一人,而非三人,因三娘子宅居湾上,故名三娘子湾。古时三娘子湾上有伊人馆,清人王初桐《济南竹枝词》有诗句“元祐伊人溯渺冥”,“题记”引田同之《历下杂诗》:“名士伊人元祐间。”由此推测三娘北宋元祐年间人,可能因其为人贤淑,人们遂名其宅旁的泉池为三娘子湾,为贤清泉。

感应井位于大明湖北岸北极阁下。明正德九年(1514),德王府派白闻宇率工匠修缮北极阁,同时择址凿井,试掘的几口井水皆咸苦不能饮用。一夕,白氏梦见一位仙人手指北极阁东侧空地说,在此打井,井水必定甘冽。次日,白氏掘地三尺,果然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色清味甘,遂称此井泉为感应井,并立《感应井泉记》碑于井侧。此碑由邹袭撰文,边贡书丹。

济南泉水得名传说,以长清灵岩寺袈裟泉泉群最为集中,双鹤泉、卓锡泉、袈裟泉等名泉得名由来的神话传说,既有趣,又相当古老。

双鹤泉,又名白鹤泉,二泉并列,在千佛殿东侧岩壁下。道光《济南府志》卷七引《长清县志》:“法定禅师居此,患无水,遇樵人指,东去不数里,有双鹤飞鸣,其下涓涓,果得二泉。”宋代田稹有《题白鹤泉》,诗云:“澄清通舜井,湛洁滉尧天。”认为济南城内的舜井与此泉水脉相通。

卓锡泉,又名锡杖泉,在双鹤泉西十余米处。道光《济南府志》卷七引《县志》:“昔僧法定开创灵岩,苦近庵乏水,乃谋于佛图澄。澄曰:‘何地无水?’至一处曰:‘此下有甘泉。’以九环锡杖卓之,得泉甘冽,遂名。”又引《灵岩志》云:“世传为佛图澄锡杖卓出者,故名。流三四步,入大石池内,合寺皆汲于此,名曰镜池,亦曰功德池。”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岩壁上嵌有乾隆皇帝咏泉诗刻:“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袈裟泉,有关铁袈裟的来历,《长清县志》载入古迹,称法定创寺时,“有铁涌出,高五六尺,如袈裟披褶之状”。此当为无稽之谈。北宋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认为其为“铁像下体”,是最为可信之一说。

隶属于平阴洪范池泉群的白雁泉,在平阴县洪范池镇白雁泉村,泉畔昔有天平观。元皇庆元年(1312年)《天平观碑志》记载,汉王刘邦伐楚路经此地,天气炎热,士兵干渴难忍,四处寻水,忽见一群白雁从山下惊起,刘邦说白雁起处必有泉,遂令军士前去察看,果然如此,于是人称此泉为“白雁泉”。

在济南地区,还有不少泉水的得名与曹操或唐王李世民有关。如饮马泉,据传曹操曾饮马于此。曹操做过济南国相,饮马泉传说或许有些依据。至于乡民世代口耳相传拔蒴泉、淌豆泉、净明泉等泉名由来与李世民相关,可是李世民一生未曾到过济南,而济南地区唐王传说之所以相当普遍,必有其因,推测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李世民曾封其废太子李祐为齐王,二是因为唐太宗时期东征高丽,济南是唐王(唐太宗)大军往来的必经之地。(作者系济南职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