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进路
2024-08-14帅清华陈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检察机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工作,发现其面临革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准确度等诸多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通过大数据赋能,利用大数据筛选案件线索、收集和分析证据、助力检察官各项具体决策,以全面提升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的质效。
关键词:大数据;检察公益诉讼;环境检察公益诉讼
引言
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社会进步的新引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国家机关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全新手段。大数据为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带来了突破性变革,通过大数据赋能,能够提升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质量,促进环境治理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大数据赋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的内在逻辑
1.1 破解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高发形势的外在需要
1.1.1 环境案件高发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借助高科技
自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环境案件始终处于高发状态,与之相对应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根据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2018~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39.5万件,年均上升12.5%;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显示,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8.4万件。自2018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总量达47.9万件。如此庞大的案件量,在未补充检察办案人员的前提下,检察机关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强化办案能力。
1.1.2 环境案件的跨域属性要求借助大数据实现环境案件的合力共治
环境污染破坏的跨域性决定了此类案件的办理涉及跨区域的环境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诸多部门的协调,此种协调只能借助现代的数据共享才能实现精准高效。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统计、碰撞、分析、预测和发现案件线索等功能,可以使环境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在充分协作基础上,打破职权行使的思维定式,凝聚社会治理合力,更具针对性地实现诉源治理。以长江大保护所涉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为例,此类跨区域环境案件均涉及多个省份的环境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的协调问题。从具体环境案件来看,因上下游、左右岸治理标准不一,多重污染破坏交织,会导致信息共享阻断等问题。为此,通过大数据实现跨行政区域快速发现问题、确定办案重点、提高线索质量、及时跟进案件办理,助力地方政府携手治理,成为必然选择[3]。
1.2 提升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检察办案水平的内在诉求
1.2.1 大数据技术是实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部门协作的必然路径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仅涉及各地环境行政机关协调,如跨区域行政执法取证、生态修复等问题,而且涉及不同地域检察机关办案协调,如管辖权、取证等。这些问题无疑加深了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的办案难度。例如,发生在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南四湖污染一案,涉及多省,且该水域上下游、左右岸治理不一[4]。该案办理不仅涉及府际之间的协调,如跨省域执法取证、生态修复等行政难题,还涉及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协调。即便在检察机关内部,还涉及四级检察院的协同,须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四级检察院合力办理。由此可见该案办理的协同难度太大,横向涉及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纵向涉及从上至下的三级甚至四级的四级检察机关等单位,通过传统方式无法实现有效协同。只有借助大数据,方可顺利实现协同,推动办理成功,并再现一湖碧水。
1.2.2 大数据技术是充分提升检察办案水平的必然要求
大数据可以将涉及部门、领域、事实证据等信息全面串联起来,最大限度提升检察机关办案水平。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要求检察官主动发现收集案件线索、主动调查取证、主动与相关机关沟通协调等,而这仅依靠人力尚不够,必须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办案水平。以富春江水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为例,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检察院针对涉水执法部门多、监管职责交叉、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饮用水源安全隐患等问题,检察官运用数字检察思维,搭建非法取水、非法排水、饮用水源地保护监督场景,归集各类数据,碰撞生成批量类案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精准核查,结合检察建议、圆桌会议、现场会、听证会等形式促成共识和合力,将类案线索转化为职能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基础,相关环境行政机关也从传统调查取证中的消极配合变为积极主动。此种“数智护水”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监督模型充分体现了环境公益诉讼是联动之诉的独特制度优势[5]。
1.3 规范大数据赋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的实践支持
1.3.1 检察机关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助力办案
大数据赋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正在稳步推进,各地检察机关正积极搭建环境案件数据平台、利用卫星遥感设备、发展透明信息网络。有的检察院已经开始通过运用“互联网+智能化”技术手段打造的立体化、全方位生态环保指挥中枢,利用大数据检索功能,识别互联网上涉及的“生态环境”“资源”等关键字,以正面、负面为导向,筛查大数据信息,进而有效推进情况研判、业务办理等工作[6]。例如,北京市检察机关针对生态涵养区位特点,积极建立“非法倾倒建筑垃圾、非法采矿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获取数据信息309亿余条,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辅助手段推动案件办理,发现非法倾倒建筑垃圾、非法采矿点位8处,违规车辆92辆倾倒268趟次[7]。
1.3.2 部分地区已建立专门环境公益诉讼办案平台
连云港市连云区检察院在2018年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该中心系全国首家大数据生态保护指挥中心,此大数据平台整合了中国移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海洋渔业等领域原始数据并形成数据池,为大数据分析等后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该中心全程掌握并指挥案件办理,通过无人机进行空中生态巡查,全方位拍摄取证,同步传输现场动态巡查画面,利用GPS定位,助力执法、司法人员现场执法[8]。再如,杭州市检察机关构建了“大数据+智能算法+人脑智慧”系统平台,通过此平台,破除了数据壁垒,全面实现环境信息共享,全面探寻各种环境违法线索,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9]。
2. 大数据赋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的实现进路
2.1 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发现筛选过程中的大数据赋能
2.1.1 通过大数据预警系统发现和处理环境案件线索
检察机关通过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环境案件线索,检察官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异常模式、趋势和关联性,揭示可能的环境问题或违法行为。此外,公众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环境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收集线索。检察机关对于收集到的线索,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复杂的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帮助检察官快速理解案件基本情况和关键信息,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与协同,提高案件发现和筛选效率。通过数据分析,这些机构能够从海量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进而对可能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证和处理。这种高效的处理机制,不仅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效率,也增强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动力。
2.1.2 通过大数据平台筛选和反馈环境严重违法案件
从一般案件流程看,检察机关对收集到的各类环境案件需要快速识别其是否属于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或者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分流到对应的管辖检察院。这个识别过程从传统角度看,极为繁杂,且难以判断违法性程度和具体危害程度,然而借助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解决此问题。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发现和筛选过程中,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文本挖掘技术,检察机关可以分析大量的法律文件、判决书、投诉举报等文本数据,以识别与公益诉讼相关的关键词和模式,提高识别的速度与准确度。
从具体案件处理看,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具体案件持续跟踪,实时收集反馈信息,从而不断优化案件发现和筛选的机制。通过对案件数据的深入分析,检察机关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案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制定更合理的处理方案。同时,大数据技术还能够帮助检察机关评估案件处理结果的社会效果,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2.2 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证据收集分析过程中的大数据赋能
2.2.1 交叉验证提高环境案件证据的可靠性
大数据技术为环境案件的证据收集分析提供新思路,主要通过模型构建、分布式文件系统并与ML、AI相结合,借助交叉验证、高效动态分析来提高环境案件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环境检察公益诉讼中,证据的收集与分析是确保案件成功办理的关键步骤。大数据技术在这一环节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支持,数据技术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利用图像识别和视频分析技术,大数据系统可以从卫星图像、监控视频等视觉资料中提取证据,如环境污染照片、破坏自然资源的图像等。大数据技术能够处理带有时间戳和地理位置的数据,帮助检察机关分析违法行为的时间序列和地理分布,为证据的时空定位提供支持。对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证据的可靠性,排除错误或虚假信息。
2.2.2 提供高效动态分析证据强化其证明力
大数据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帮助检察机关识别违法行为的典型特征,从而支持对案件的定性判断。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式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潜在的环境风险和违法行为并及时预警,使检察机关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监控环境违法行为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持续性的环境问题提供动态的证据支持。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检察机关可以得到关于案件可能的法律后果和解决方案的建议,增强证据的说服力。大数据技术在环境检察公益诉讼中对证据收集与分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收集效率、加强分析深度、确保证据可靠性以及提供智能决策支持等方面,这些功能有助于提升检察公益诉讼的整体质量。
2.3 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决策过程中的大数据赋能
2.3.1 统筹新旧决策信息提升环境案件决策能力
大数据技术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如数据库中的记录)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视频等)。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或数据湖,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检察办案人员对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决策支持。这种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这一特性使得系统能够迅速捕捉并响应新的信息和突发变化[10]。无论是环境质量的实时数据、污染源的动态监测,还是公众投诉和媒体曝光等信息,都能被系统即时收录并加以分析。系统不仅提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分析,为检察官提供前瞻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潜在的环境风险预警、可能的法律后果预测以及行动方案的优化等,从而确保检察官决策信息准确,提升决策精准度。
2.3.2 进行风险量化评估保障环境案件决策最优化
检察机关大数据技术帮助评估特定区域或行业的环境风险,优先筛选那些需要紧急干预的案件。通过大数据的预警系统实时监控环境变化和社会动态,一旦发现潜在的违法行为或环境风险,系统会自动通知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调查。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系统可以为检察机关提供智能推荐,根据历史案例和当前数据预测潜在的公益诉讼案件。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案件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帮助检察官权衡不同决策的风险和收益,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收集检察官的反馈和案件结果,不断优化分析模型和推荐算法,提高决策支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基于风险评估量化质量的提升,不仅提高了检察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也极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度。
结语
大数据赋能环境检察公益诉讼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通过大数据赋能,可以构建更为精准和高效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数字检察模型,提高公益诉讼的办案效率和成功率,进而有助于实现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23年3月7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R/OL].(2023-03-17)[2024-06-17].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3/n1/2023/0317/c452482-32646449.html.
[2]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24年3月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R/OL].(2024-03-15)[2024-06-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315/c1001-40196635.html.
[3]秘明杰,戴文.长江流域环境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24(3):107-108.
[4]高文英.行政公益诉讼数字化模式引导行政执法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24(2):45-58.
[5]屠亦真.搭建公益诉讼监督场景 为亚运会营造美丽安全水环境[EB/OL].(2023-06-13)[2024-06-17].http://fydaily.fynews.com.cn/html/2023-06/13/content_77501_16210637.htm
[6]钟锐,匡牧霞,冷潇.地下水资源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的大数据运用[J].中国检察官,2023(22):57-60.
[7]《法治日报》|北京检察公益诉讼保护生态涵养区[EB/OL].(2024-06-07)[2024-06-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208759310504122&wfr=spider&for=pc.
[8]全省首家:连云区检察院“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揭牌成立[EB/OL].(2018-04-24)[2024-06-17].http://lygly.jsjc.gov.cn/tslm/yufang/201804/t20180424_375641.shtml.
[9]杭州数字赋能法律监督促进社会治理[EB/OL].(2023-01-18)[2024-06-17].https://www.zjjcy.gov.cn/art/2023/1/18/art_33_196946.html.
[10]赵多丽娜,张勇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民事检察监督现状及进路分析[J].中国检察官,2024(5):43-46.
作者简介:帅清华,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法、刑法;陈艳,2020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法。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的渎职犯罪研究(编号:JC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