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静修,拨云见日

2024-08-14诸定国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潜心治学;瞄准方向;致力表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89-02

说刘希乐老师是语文界青年才俊,不为过。起初他让我写推荐意见,我有些顾虑:他是我工作室成员,我推介不免有自夸之嫌。我出面请熟悉他的前辈介绍,前辈说还是我比较合适:一是了解,二是可效前人内举,三是可表达希望青年教师超越自己的愿望。于是欣然命笔,刘希乐老师的成长给青年教师和我带来了许多启发。

一、潜心治学

我对工作室成员一直有三个要求:静下心,捧起书,抓起笔。静心是做好教育、做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时代与环境是热闹甚至喧嚣的,教师应当做到“热闹是他们的”,而自己内心宁静。

这方面,刘希乐老师做得很好。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交流一下最近的学习与工作。他会告诉我最近在读哪些书,在思考哪些问题。他能够做到这样,实属不易。刘老师的父母年迈,他时刻牵挂,而五百多公里的距离又造成探望不便;孩子年幼,家中诸事需要他一一去打理;甫到溧水,要安居,也颇费精力。学校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要求很高,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必须同时兼顾。除教学上能给他提一点建议,其他方面我实在帮不上忙,许多时候只能宽慰他几句。尽管如此,他工作时还是很快地进入了状态,教学质量得到各方面认可,大家对他称赞有加。我问他这么忙,用什么时间读书。他笑着告诉我:在校晚自习值班、在家陪孩子写作业、家人休息后,都能见缝插针地读书;至于节假日,往往闭户不出,思考整理一个阶段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瞄准方向

刘希乐老师刚到溧水工作不久,我和他有一次深入的交流。我提了一个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与同事相比你的长处在哪里?”印象中,他当时没有回答我,或许是因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出于我对他的了解与期望,也出于对语文课程、语文教育的理解。提这个问题之前,我听过他好几节课,了解到他在语言学方面有浓厚的兴趣与很好的功底。我们周围的语文老师在汉语语法、文学理论、文学史论甚至文学创作方面感兴趣、有一定造诣的并不少,而能把语言学讲清楚的,能从语言学的角度思考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并进行实践探索的教师不多。我要让他明确这一点——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他在这方面较其他语文老师有优势。我知此任重道远,但我真的希望他能够有一定的探索。一名语文教师需要追求横向的广度,对语文课程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内容都要有所掌握。但仅此还不够,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教学特长、特色、思想。

一段时间后,他跟我谈了他的思考,理解了我的提问,知道那次提问是提醒他聚焦自己的学术专长,瞄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我们就语文课程的性质、语言建构与运用之核心素养交流得更多,也更充分。我坦言自己语言学方面学养不足,希望刘老师从语言学视角多思考语文课程,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之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落实的问题。

三、致力表达

书面表达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发表论文则是教师走向优秀的基本条件。我对工作室成员专业表达的要求分两个方面:写出来,发出来。能把问题想清楚是一层境界;能把所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写出来,对教师思维、语言等综合因素的要求更高,这是另一层境界。而文章能够被教育期刊所选中并发表,这又是一重境界——说明选题新颖而有价值。因此,我要求工作室成员实现专业表达的自觉化——用论文表达自己的专业思考、教育教学主张。刘希乐老师在这方面值得学习。

这几年,特别是高中新课标颁布、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刘希乐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语文学科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从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出刘老师在两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是站在统计语言学的角度,开展语文课程,特别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注重借助阅读教学,从统计语言学的视角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意识、能力及素养;二是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研究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统编新教材的实施。从专业表达中,可以看出刘老师的专业自觉与课程担当。

四、辐射示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希乐老师深知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远、走得壮观的道理,已经接过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他担任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团结全组成员,创建了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刘希乐老师指导了一批青年教师,让许多青年教师“小荷已露尖尖角”。刘老师也多次在各地开设公开课、讲座,持之以恒地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

刘希乐老师还年轻,而语文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希望他能乐此不疲,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系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