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爱”行动弘扬教育家精神
2024-08-14文俊
【摘 要】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者精神品格的中国式表达,其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维度。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仁爱必须是“真爱”。教育中的真爱包含了教师对儿童真诚的理解、尊重、信任、包容、顺应和扶持,学校应基于这一理解推进五项行动:尊重儿童天性、凸显学生主体、优化同学关系、善待个体差异、纯粹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仁爱;真爱;儿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3-0027-03
【作者简介】文俊,南京育英二外教育集团(南京,210044)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其内涵要义,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每一个维度都极其重要,但对于广大普通教师而言,首要的还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并非每个教师都理解“爱”的真义,甚至出现种种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阻碍学生发展的非教育行为。为此,有必要探究“真爱”的内涵实质,真正让“仁爱之心”为儿童的成长指路护航。在师生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层面,真爱可理解为助力儿童健康成长的理解、尊重、信任、包容、顺应和扶持,在实践层面,真爱则表现为五项教育行动。
一、尊重儿童天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能以任何理由抹杀儿童的天性;其次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不能为了儿童的未来而牺牲了他们当下的童年。
笔者曾撰文《坚守:变革时代校长必备的专业素养》,讨论过“尊重儿童天性”的话题,主张用五个“好”概括儿童的天性,即好动、好吃、好玩、好奇、好美。其一,好动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不要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两手抱臂坐坐好”,或者严禁学生在课间追逐嬉闹。其二,儿童是正在长身体的人,好吃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真心包容他们随时想吃点东西的冲动。其三,教师要接受儿童好玩的事实,努力在校园里创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氛围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其四,好奇心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师不要讨厌孩子们喋喋不休的追问,更不要责怪他们把家里翻得底朝天的各种“破坏”行为。其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不仅不要轻易批评那些喜欢打扮的女生,以及写纸条给女生的男生,而要教会他们欣赏和赞美美食、美景、美人、美德,写成文章,成为美文。
保证儿童的休息、娱乐、睡眠和健康权是让儿童成为儿童的另一要义。虽然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有无限的学习潜力,但罗马非一日建成,教师一定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关于这一点,杨东平教授曾特地撰文,抨击了“鸡娃、牛娃”等恶俗的竞争和比较,因为这种不顾儿童感受、不遵从儿童意愿的教育方式最终会导致儿童的各种身心问题。换言之,儿童就是儿童,他们只应承担相应年龄段的任务,那些所谓为了儿童的美好前程而置儿童当下的生命质量于不顾的教育行为,是对儿童的极大伤害。教师的“仁爱”就体现在尊重并唤醒儿童的天性。
二、凸显学生主体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生的定义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向老师和前辈学习的人。学生,就是学习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尽管教育改革矢志不渝地确立和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满堂灌”“满堂问”的风气依旧存在,有些教师仍然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这种高压强制之下被动地学习,时间长了就会生出厌倦和抵触情绪,就会失去求知欲和上进心,又怎能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基于“真爱”的教育教学,必定想方设法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活生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循循善诱,不断将学生带进“认知陷阱”,然后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扶持学生一步一步走出“陷阱”,从而达成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品格等各维度目标。在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没有生拉硬扯的牵强,只有顺势而为的从容。
三、优化同学关系
“同学”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指就读于同一个学校的两人,或者多人之间的关系”。但人们普遍认可的“同学”还有其深层含义,包含了社会人际关系、共同学习经历、友谊与情感、抽象的情感符号以及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等多个层面的意义。由此可见,共同学、相互学是“同学”的应有之义。正是在共同探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得以扩充、视野得以开阔、思维得以发展、思想得以碰撞、友谊得以加深。离开了这个过程,纵使大家年复一年共处一室,毕业时大家也仅认识而已,这样的关系又怎能称得上“同学”?
然而,此类有名无实的同学关系在现实中并不少见,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可能正是我们老师。例如,一些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座位固化,使得大部分学生常年只能接触到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而与其他同学几乎没有交集。又如,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么缺少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要么一成不变地采用四人或六人一组,从而限制了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接触面。还有教师为了加强常规管理,鼓励学生相互监督、举报等行为,这无疑伤害了同学关系,破坏了班集体的人文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同学成为同学是教师“仁爱之心”的重要体现。
四、善待个体差异
在不少教师眼里,学生只是个“群体”概念。换言之,在课堂上只存在两个人,一为教师,二为学生,因此教师的教学只设定一个教学目标、一个教学节奏、一个评价标准,甚至课堂问答也只发生在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然而,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环境、家庭背景、行为习惯、目标追求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应有差异化的定位和要求。如果采用“齐步走”的教育节奏和“一刀切”的评价标准,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就只有标准化的产品,千人一面,毫无个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选择不同的方式、时机和节奏。《论语》中有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为何孔子面对同一个问题却给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原因就在于冉有的性格犹豫畏缩,而子路逞强好胜。教育是如此,教学也应如此。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认识儿童,既看到他们的共性,也深谙他们的差异,并据此拟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辅之以差异化的辅导,甚至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时空,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各美其美的个体学生。在这个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提供300多门学科课程、近30门综合实践课程、164门职业考察课程以及172个社团供学生自由选择,实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典范。
五、纯粹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交往。站在教师的视角看,师生交往具有显著的利他性,即交往行为时时处处无不指向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而非希望从学生那里谋取利益。如果说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也算是一种功利思想,那么这种功利思想也是崇高的,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和代价的。然而,如果将师生关系普通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在座位编排、辅导答疑、干部选拔、竞赛展示等小事上有意无意地接受家长的“好处”,甚至出现了以“关心学生”为幌子、“课堂不教课后教”,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等践踏师德底线的行为,则师道不存、师德沦丧,哪有什么“仁爱”可言?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唯有真爱才能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何为真爱?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理解学生的苦、尊重学生的权、信任学生的能、包容学生的过、顺应学生的势、扶助学生的弱,这些都是真爱。唯有真爱,才称得上“仁爱”,才能将教育家应有的精气神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