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高校性骚扰:如何将“网络风暴”变为“制度性防范”?

2024-08-13

南风窗 2024年17期

反高校性骚扰:如何将“网络风暴”变为“制度性防范”?

郦菁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文节选自公众号《澎湃思想市场》

未来高校性骚扰的防范机制和解决之道,至少要处理以下的问题:如何制度化,特别是建立从举报、取证到调查的一整套制度,不仅保护学生,也保护教师本身;如何在职业共同体的内部裁判权与行政权力之间保持平衡。在此,简单拷贝美国的制度并不恰当,实践中也很难操作。

美国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刻的性别平权运动之后,最早把性骚扰这一概念变成政策实践,并至今走在前沿。总的来说,美国的反性骚扰实践有两个重点的制度特点:一是社会运动和公共讨论最后找到的切入点是法律系统,最终更多以法律诉讼而非行政调查的渠道来解决问题;二是一旦胜诉,美国要求雇主、特别是公共机构承担主要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雇主方面需要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反性骚扰教育和防范,并往往就其法律风险投保,从而催生和引入了法律咨询公司和保险公司这样的外部监督者。

既然高校和学术职业已成为网络道德审判的矛头所指,那再做一次新制度的试验场也许负担更小,合法性更高。一方面,高校原有的行政架构当然是绕不开的,主要用司法途径解决又成本太高,但可以部分参考美国的雇主追责制形成单位追责制,由高校提供反骚扰教育和必要的资源,并对相关行政领导追责,以便平衡其人事和行政权力,实现责权的对等。另一方面,逐渐建立相对独立于行政权力的申诉、调查和评判的渠道,并以学术职业共同体的道德承诺重建与集体评断为基础,一事一议,争取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来衡情度事,仔细研判。这也是保证所谓“师风师德”不沦为一种新行政工具的必要条件。

可能的制度选择包括:无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所组成的风纪委员会,有一定任期并轮替;而原有的工会亦可适当参与调查与调解,以保护教师作为高校员工的合法权益;适当引入外部监督者,比如社工。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具体的制度,比如对于教师和学生会面的具体规定,学校办公场所的重新规划等等。

谁在杀死TikTok?

林一五 专栏作家

本文节选自《文化纵横》2024年第3期

TikTok法案背后是华盛顿的各派势力求同存异、共同运作的结果。这种复杂性让挫败法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总体而言,TikTok的前景还是让人悲观的,深层原因是目前中美竞争态势,以及TikTok在国际舆论交锋中的重要性。

华盛顿深知掌控舆论平台的重要性,比如小布什政府的国防部副部长埃里克·艾德曼曾经在2020年第三期《外交事务》上发文,详述美国如何利用美国控制的社交媒体向特定群体定向推送筛选后的消息以颠覆外国政府,讨论细节深入到社交软件名称与向外国意见领袖打款的方式。2024年3月14日,路透社也独家爆料特朗普曾经批准CIA组织对华的网军渗透行动。再加上经历了本轮巴以冲突中加沙屠杀引爆社群媒体事件,很难想象华盛顿对TikTok的围追堵截会止步于此。

同时,TikTok法案也绝非孤例。2023年共和党参议员马可·卢比奥、谢罗德·布朗和民主党众议员厄尔·布鲁门瑙尔共同发起《进口安全与公平法案》,意图修改美国海关的“小额邮包免税”贸易法,该法案针对的是SHEIN等与中国有关的海外电商公司。法案同样由卢比奥等与国安和情资系统有千丝万缕关联的建制派精英发起,也得到了沃尔玛、TARGET等与SHEIN形成竞争关系的传统零售商的支持。应当看到,本轮美国针对TikTok等中国企业的打压,与美国建国时为盗窃欧洲国家知识产权铺平法律道路的《1793年专利法》或者20世纪80年代针对日本半导体和汽车发起的数十次301调查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标志着美国在缺乏比较优势的领域进入了又一轮保护主义周期。

对于中国的出海企业,尤其是进入美国市场的企业,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市场环境中经营,未来会不断遭遇美国有关政客和部门的骚扰。希望以拖待变的企业,除了寄希望于我国政府的保护,自己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提前筹备法律应对手段,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字节跳动和TikTok学习,熟悉华盛顿政治的运作模式。当然,这意味着巨额的公关成本。更为不幸的是,即便如此,为TikTok游说的游说公司也已经被一些鹰派议员盯上,其中一些在压力下选择退出,未来一切都还处于不确定性中。

网红是算法捧红的吗?我们对技术有哪些过度想象

董晨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本文节选自“中国青年网”

一大批素人网红的迅速走红,也让越来越多人关注,网红是怎么红起来的?关于网红走红的原因,网络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网红走红是不可预测的玄学,“小火靠努力,大火靠命”,仿佛创作者的走红完全取决于命理,将网红现象神秘化。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红的走红是人为或技术操纵的结果,这种观点通常将算法视为万能的开关,认为平台可以通过算法随意捧红一个人。实际上,在一个创作者走红的过程中,算法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创作者背后的努力,以及网友的自主选择。网红从默默无闻到小火的崛起过程,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他们走向前台?实际上,社会情绪是推动这一变化的核心力量。因为网红越来越像是社会情绪的培养皿。比如一些网红刚刚被人关注的时候,可能是在某种层面上引起了网友的共鸣。此后,网民通过点赞、留言、关注和分享等实际行动,“选择”了这个网红,也触发了推荐机制,进一步增加了网红的曝光。

素人网红从“小火”到“大火”,多方角色都是关键的推动者。网红的“红”,其实是典型的“多因一果”。其中的影响因素有用户的自主选择、平台的流量支持、MCN机构的专业化运营。MCN机构在网红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MCN机构为网红创作者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营支持,包括团队化运作、成熟的商业变现策略和流量投放等关键环节。平台在网红经济中需要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不断扶持优质内容,为其提供流量支持,比如许多平台正积极支持文化旅游、传统文化和农业等关键领域。同样,网红的火爆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偶然性,这使得他们的职业生涯常常面临挑战。并非所有网红都具备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的能力,也并非所有网红都能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部分网红的创作能力相对差一些,所以他们没有持续火的能力,流量自然就会慢慢降下来。

网红现象是社会情绪的集中体现。算法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内容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被更多人看到。“算法选中了谁”这种说法,将算法作为决定性因素,容易让我们陷入单一性思维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