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集出版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4-08-13孙春迪
摘要:科技论文集编辑出版是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桥梁。科技论文集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旨在展示科研成果,阐述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论文集;为特殊的庆典活动而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应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需要而编辑出版的论文集。然而,不论哪种类型的论文集,都可能存在原稿质量差、出版时间短、编校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科技论文集的出版质量不高。作者结合多年的编辑经验,在完整性、统一性、清晰度和规范性等维度梳理常见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编辑策略与建议。文章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论文集的出版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出版社应积极介入科技论文集出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与主编单位共同制定和明确征文的各项要求,组建专家评审组,并确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审稿机制,以强化图书征稿和审稿工作;其次,主编单位应提前规划征稿工作,设定明确的截稿日期,并及时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出版社应建立一套编辑高效、合理、合力的工作方法,以确保合理的出版时限;最后,出版社应加大编校团队的投入与培训力度,提升编辑的业务水平,以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科技论文集的出版。这是提高科技论文集出版质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科技论文集;编辑出版;类型;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212-04
一、科技论文集出版的意义
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庞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国发表科技论文达到215万篇[1],涵盖的学科领域也极为广泛。然而,当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希望找到特定专业的论文以支持其学术研究时,却常常面临困难。一方面,网络上一些碎片化、质量参差不齐的文章,没有经过专业人员把关,不具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一些权威专业网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阅读高质量的论文。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论文集的出版非常有必要[2]。
编辑出版科技论文集在学术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论文集围绕特定主题,重新汇集、编排分散在不同年度、不同刊期的文章,让相关知识形成一个体系[3],不仅能够集中展示某一时期学者所关心的学术焦点与认识,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可验证的、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学术参考。二是科技论文集整合某一专题的论文,既便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开展研究工作,还便于与相关领域的学者交流、互动,从而碰撞出新的研究领域或学术观点[4]。三是科技论文集以书籍的形式聚焦学术话题,不仅能够拓展期刊的学术传播方式,还能够提升其影响力。与期刊相比,书籍具有更长的保存期限和更佳的阅读体验。即使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图书仍然是许多人钟爱的阅读方式。四是科技论文集凭借其广泛的作者群体、高密度的科技信息和较短的出版周期,能够迅速向社会传递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动态、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加速科技信息流通,进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5]。
二、科技论文集的类型
科技论文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旨在展示科研成果,阐述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论文集。此类论文集一般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狭窄,甚至可能仅限于特定专题或区域。虽然论文数量相对少,但质量普遍较高。此类论文富有开创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水平,具备与学术专著相当的学术价值。例如,笔者曾编辑出版的《山东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找矿》[6]《河北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找矿》[7],分别收录50篇和60篇作者团队近3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优秀论文,是“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系列成果的集中整理和体现。
第二种是为特殊的庆典活动而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此类论文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大学科或综合学科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例如,地质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中国地质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包含“院士文集”“教授自选集”“北地之虹”3组丛书,辑录了当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知名学者70人千余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收录了该校师生校友、驻校作家、特聘作家队伍共计百余位作者多年来的文学佳作,共计77本书籍,1531篇文章,2384万字。
第三种是应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需要而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此类论文集不仅具有学科单一、作者阵容强大、科技信息密度大的特点,还具有学术思想新颖、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兼有的特点。能够全面且客观地展现某个时期、某门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例如笔者曾编辑出版的《2019年河北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大会论文集》[8]和正在编辑加工、即将出版的《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二十八集》。
三、科技论文集中常见的问题
科技论文集出版工作作为一项严谨而复杂的学术活动,主要涵盖从论文的广泛征集到专家审稿遴选、汇编成册,并最终交付给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环节。这一流程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权威、全面且高质量的学术参考资料。然而,科技论文集常常出现一些问题。首先,论文集稿件的来源较广、作者较多、篇幅较大[9],不同期刊、不同作者的文章在体例和格式上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加上编辑未参与前期论文征集工作,导致主编单位提交的书稿往往未能达到“齐、清、定”的标准。其次,许多科技论文集是为了迎合会议日程,不得不仓促出版,导致出版时限过短,严重制约了编辑工作质量。最后,出版社投入的编校人员太少。一本由几十篇不同体例、不同格式的论文组成的数十万字的论文集,想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出版,只靠一个责任编辑的力量显然难以胜任。笔者认为以上三点是导致论文集的编校质量比较差的主要原因。编辑出高质量的论文集是个技术活儿[10],为了提升科技论文集的编校质量,笔者基于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编辑过程中须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要素不完整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工具,科技论文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术研究的传播和应用。因此,编辑科技论文集时,首先要求全集的要素齐全,完整无缺,其次要求全集的格式统一、规范。全集必须有标题、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参考文献等要素,且应确保每一要素的格式、字体字号、线条粗细、色彩搭配等细节一致。例如,作者信息一般包含作者名字、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城市及其邮编,但有的论文缺少城市,有的论文缺少邮编,甚至有的论文根本没有作者单位。在检查编校质量时,这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人员可以对体例和要素列一个清单,对每篇文章的要素单独核查,对于不完整者,联系主编单位或作者补充和完善。
(二)术语和数据不统一
每本科技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数量各不相同,从数篇到数十篇不等。这些论文中涵盖了众多的学术观点、论据论证及背景叙述,内容极为丰富,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在处理稿件时,编辑人员不仅要细致检查其政治性、科学合理性、逻辑严密性和文字准确性,更要检查术语和数据的统一性,尤其是名词、术语、人名、地名等方面,需要编辑人员格外注意,并逐一核查。例如,若绝大多数论文选择使用“岩浆岩”一词,少数论文使用“火成岩”,在这种情况下,全集应统一使用“岩浆岩”。俗话说,编辑是个杂家,科技图书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处理能力,还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怀疑精神[11]。例如,编辑人员在看第10篇论文时发现某一研究时间与第2篇论文中的研究时间不统一,这就要求编辑人员折返前文进行检查,如确实不统一,须查证、核实并修改,切勿把正确的内容改成错误的内容。
(三)图件不清晰
在科技论文集中,部分图件的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就如上文提及的《山东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找矿》《河北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找矿》这两本科技论文集,汇集了作者团队近3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不仅展示了作者在地质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然而,由于发表时间跨度大,其中包含的许多历史图片在清晰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图片往往因为年代久远,原本的印刷质量就不够理想,再加上在转化为电子文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拍照或复印等手段,导致图片质量进一步下降,变得模糊、不清晰。在一些严重情况下,甚至无法看清图中的具体内容,这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扰,他们可能因此无法充分理解论文中的关键信息,也无法领略这些历史图片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人员应主动联系主编单位或作者进行沟通协调,最好提供矢量文件或者可替换的高清图件。对于实在不好解决的图件,与作者沟通,在不影响原文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可否技术处理或删掉不清晰的图件;对于复杂的图件,也可以请专业的绘图人员协助处理,以达到更好的出版效果。
《地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64号)规定:“国家实行地图审核制度。向社会公开的地图,应当报送有审核权的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在编辑加工科技论文集之前,编辑人员应筛选出需要送审的地图,将此类地图提交至具有测绘资质证书的单位,以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历史地图》等为标准重新绘制,再由编辑人员向国家或省级地图审核部门提交送审材料,待核发地图审核批准文件和审图号后,须在版权页中标注审图号。
(四)参考文献不规范
科技论文集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不仅有逻辑问题、语法问题、体例问题,还有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一般分为“顺序编码制”和“作者—出版年制”两种形式[12],“顺序编码制”的参考文献,需要在正文中按照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用方括号标注在引文末尾右上角;“作者—出版年制”的参考文献,需要在正文中所引内容后用圆括号标注作者姓名及出版年,如正文中已提及作者姓名,则只需在其后用圆括号标注出版年。由于不同期刊、不同时间、不同作者对引用参考文献的习惯和要求不一致,科技论文集常常出现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科技论文集中论文数量多,参考文献数目大,对编辑人员来说,将全集统一为一种引用格式,工作量实在是太大,而且很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处理稿件时,编辑人员可以将科技论文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组成的论文集,为尊重原文,只需保证同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统一、规范即可;另一种是由为会议征集而来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组成的论文集,可要求主编单位或作者采用特定的参考文献格式,以便减少后期的统一性修改。
对于科技论文集的参考文献,笔者通常会仔细核查多个关键信息点,包括但不限于作者信息、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图书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地点、出版年份、出版页码等。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编辑应进行两遍核查工作:第一遍是在初审编辑加工阶段的初步审核,第二遍则是在三校完成后再次进行细致核查。通过这样的双重核查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遗漏,确保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规范性。
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科技论文集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汇集,必须坚守学术诚信和道德底线,严防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包括抄袭、剽窃、造假、篡改等不正当手段,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公信力,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诚信体系。
四、提高科技论文集出版质量的路径
图书的精髓在于其质量,科技论文集的生命力也源于此。提升科技论文集的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工程。
(一)强化征稿和审稿工作
高质量的征稿和严谨的审稿工作是提升科技论文集质量的基础。当前,科技论文集在编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原稿本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出版社应当积极介入科技论文集出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例如,出版社可以与主编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并明确征文的各项要求,包括体例、文字、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标准。这些要求应随征文通知一并发送给作者,以指导他们按照“齐、清、定”的原则提交稿件。对于收到的论文稿件,主编单位有责任组建专家评审组,并确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审稿机制,以确保论文的筛选和修改工作得以高效、准确地完成。对于不符合要求、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的稿件,应及时给予反馈和处理,以确保最终收录的论文均达到高质量标准。
(二)确保合理的出版时限
确保合理的出版时限对提升科技论文集的质量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时间是质量的保障。一方面,主编单位应尽可能早地提前规划征稿工作,设定明确的截稿日期,并及时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以避免会议日程即将来临时,仓促交稿,出版社又为了赶上会议日程,匆忙出版,这种情况很难避免错误。只有主编单位有条不紊地推进每一项工作,确保各环节紧密相连、不拖延,才能为出版社的后续出版流程留出足够的时间,从而提升图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高效、合理、合力的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出版质量和速度的关键。编辑人员在了解论文集的出版时间和出版要求或在收到定稿后,要第一时间汇报给社领导,以得到全力支持,还要及时与排版、出版、印制等部门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各环节的运作时间,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表,以确保科技论文集按时保质保量出版。
(三)加大编校团队的投入与培训力度
科技论文集的出版周期缩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尽管主编单位在前期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难以确保有充足的出版时间。因此,出版社应加大编校团队的投入与培训力度。以2022年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地质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为例,由于时间紧迫且任务繁重,社领导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了全社的19名相关专业编辑人员和5名校对人员参与工作。为了确保编辑工作顺利进行,出版社还组织了多次培训,并特别建立了地大文集编辑沟通微信群,从而更加高效地推动文集的编辑与出版。这一举措既保证了文集的编校质量,又确保了按时顺利出版。
(四)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
科技类论文集不仅具有专业性强、科技名词多、公式符号多、插图表格多等特点[13],而且更新速度快[14],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15],尽可能做到各领域内容均有所涉猎,以此做好编辑工作。编辑人员须在日常生活中整理实践中的各类错误,并熟悉图书出版流程与要求,严格按照出版社标准与国家规定进行审校,不断掌握最新科学名词的使用方案与校正要求[16]。只有不断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论文集编校质量。
五、结语
图书的核心价值在于质量,科技论文集的生命力也源于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论文集的出版质量,就必须强化出版前的征稿和审稿工作,确保合理的出版时限,并加大编校团队的投入与培训力度,这是提高科技论文集出版质量的有效路径。另外,作为科技类图书编辑,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还要持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科技图书,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发表科技论文(全国)[EB/OL].国家数据,(2023-01-01)[2024-03-14]. https://data.stats.gov.cn/search.htm s=%E7%A7%91%E6%8A%80%E8%AE%BA%E6%96%87.
[2] 卢娟.关于学术论文集图书出版的价值思考[J].出版参考,2023(4):79-81.
[3] 林菁.自媒体文章结集出版问题浅析[J].出版参考,2019(8):1-4.
[4] 乔学杰.漫谈学术论文集与期刊影响力[J].寻根,2020(2):116-118.
[5] 杨怡.“科技论文集”出版探析[J].中国出版,1997(3):34-35.
[6] 牛树银,孙爱群.山东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8:1-256.
[7] 牛树银,陈超,孙爱群,等.河北幔枝构造及其成矿控矿找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1-528.
[8] 河北地矿局. 2019年河北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大会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9:1-526.
[9] 陈红梅.关于学术论文集编辑出版工作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1(12):63-64.
[10] 章红雨.编辑出高质量论文集是个技术活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7-11(2).
[11] 李锋.浅谈科技类图书编辑在编辑加工中怀疑精神的培养与践行[J].编辑学刊,2023(2):97-100.
[12]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M]. 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575-578.
[13] 李茜.提高科技类图书编校质量方法探讨[J].中国报业,2023(5):112-113.
[14] 杨昕.科技类图书编辑加工中的易错点解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1):214-216.
[15] 杜勇卫.提升科技类图书编辑出版质量的路径研究[J].采写编,2024(1):143-145.
[16] 孟楠.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加工经验探究[J].采写编,2023(9):112-114.
作者简介 孙春迪,编辑,研究方向:地质类图书编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