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探析

2024-08-13吴冰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0期

摘要:工匠精神,即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专注细节、持续创新的职业态度,其是现代社会特别是制造业和技术行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体的职业素养提升,也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因此,高校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新媒体教育相结合,创造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专注实践的教育环境。

文章旨在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新媒体工具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创新其培养模式,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高校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能进一步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激发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基于此,文章将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塑造的积极作用及潜在影响,同时揭示高校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增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14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金融支持在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Y202309

一、引言

科技的飞速进步和新媒体的急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社会运作的轨迹,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1]。它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了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新媒体时代,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代名词,更是一种跨越行业、领域的普遍精神追求。它不仅代表着对卓越品质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对创新的持续探索[2]。

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用户对内容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媒体产品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具备高质量和独特价值。

这就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要有工匠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力求呈现最佳的产品品质,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3]。

要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新媒体从业者必须深入了解用户,倾听他们的声音,洞察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并通过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打造出更加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巨头,拥有一支卓越的专业技术团队,这对发展中国制造和提升中国创造的地位至关重要[4]。对大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

(一)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协调规划

工匠精神,即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和品质,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专注与坚持中。然而,一些高校的工匠精神培养,只停留在表面的技能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塑造。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对工匠精神缺乏深刻理解和认同,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这一理念[5]。

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由于资金、设备等资源的限制,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此外,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学观念陈旧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6]。这导致学校在机构设置、制度建立、教师培训、保障机制、学法指导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方案。

(二)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1.大学生在职业信息方面的更新速度相对滞后

许多大学生过于关注校园内的理论学习,忽略了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导致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思考,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入探究。若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其视野将被局限,难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订合适的职业规划,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7]。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尽管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但部分大学生并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去主动搜集和深入研究有关传统制造业的各种信息,包括发展趋势、工匠精神等。这种信息获取上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显得相对片面。

正因为这种片面的认知,大学生对传统制造业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不强,对成为一名工匠的热情也相对较低[8]。若长期持此种心态,学生们的内心恐将滋生浮躁之气,从而难以沉淀心神,培养专注研究、热爱工作的优秀品质。

2.高校学生缺乏工匠精神的特质

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疑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工匠精神超脱于对名利纷扰的执着追求,象征着对工作的深深热爱、对技艺的无比尊重、对品质的坚守,彰显了工匠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体现了他们对品质的极致追求[9]。

对大学生而言,塑造工匠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自我提升之路。这种精神不仅能使他们在艰辛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更能保证他们以卓越的品质完成学业任务,逐渐内化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各项优秀特质。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展现出了强烈的功利心态,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缺乏明确的人生追求,思想浅薄,颓废消沉,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10]。这些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习惯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也与工匠精神的要求有着天壤之别。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在新媒体浪潮中,教育者需灵活调整策略,将开放思维、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视为提升教学品质、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路径[11]。

(一)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沃土,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培育学生专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重任,因此需要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一是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新时期工匠。这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期望远不止于掌握专业知识,还在于塑造他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为社会创造价值[12]。

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将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如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探索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历史脉络,引领学生深刻领悟其独特价值;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采用更加生动、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或利用新媒体,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13]。

(二)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主动拥抱新媒体,将其巧妙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打造充满文明、和谐与秩序的新媒体校园。这不仅是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

高校可借助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积极邀请卓越工程师、杰出企业家、国匠大师、非遗传承人及劳动模范深入校园,与学子们面对面交流[14]。使其就工匠精神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克服困难、追求卓越。

通过新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这些故事和经验能够迅速传播开来,提升工匠精神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在校庆等重要时刻,高校可以制作精美的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传播,营造出浓厚的校庆氛围。同时邀请资深教师、退休职工等校史见证者分享学校的历史故事和发展变迁,引导学生感受大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搭建符合学生特性、满足学生需求的网络共享平台,使其成为学生思想碰撞、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从而打破空间的束缚,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15]。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键人物。因此,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应重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们被鼓励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及各类社会服务实践,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行业需求和市场动态的敏锐度,使他们在指导学生时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要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确保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严格的师德师风规范和考核机制,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并通过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典范,展现高尚品质。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五、结语

高校需要通过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有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新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新媒体将在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期望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合作,共育时代精英,以智慧与力量赋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史亚运.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和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169-171.

[2] 宋洪兴.新媒体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2):52-54.

[3] 邓锐,聂思芹,鲍洁.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长效机制研究:以J大学地铁订单班为例[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2):78-82.

[4] 吴晓莹.训导师制引领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6):113-115.

[5] 徐保玮.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0):39-41.

[6] 张翔.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主客体间矛盾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8):17-22,111.

[7] 李慧琼.大学生“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培养研究[J].公关世界,2022(12):130-131.

[8] 李楠楠,贾晓芳,邵沁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启示:以山西省8所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14(3):25-30.

[9] 张瑞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177-180.

[10] 魏梓轩,梁晴,孟庆强.“大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1):54-56,59.

[11] 徐志丽,朱春花.新媒体时代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2):35-36.

[12] 周东,谭璐.思政教育视野下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6-69.

[13] 谢丽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报告[J].教育现代化,2020,7(4):166-168.

[14] 刘瑶.职业教育立足专业实践的“工匠精神”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9):245-246.

[15] 李楠楠,李瑶,赵晓利.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9):90-92,97.

作者简介 吴冰倩,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