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儿童成人化现象探析
2024-08-13高瑜含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随着短视频的风靡,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在互联网分享生活,其中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行为常常被家长记录成影像。然而,在流量的驱使下,各大短视频平台频频出现儿童成人化视频,以此获取关注度。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儿童成人化主要表现在短视频平台中孩童行为、话语的成人化,同时孩童服装也逐渐融入成人化元素,借营造反差感的手段获取关注。这些行为对儿童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需要探讨如何减轻儿童成人化现象对家长、儿童和视频平台的负面影响,从而净化互联网环境。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度剖析儿童成人化现象,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出发点,基于该理论所涉及的“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等对儿童成人化的相关视频受到追捧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明晰儿童隐私过早曝光于媒介平台之上,会引发儿童童年压抑、价值观被扭曲、过度娱乐化与边界弥散等问题,进而严重阻碍儿童健康成长。同时,文章试图探讨自媒体时代抑制儿童成人化现象泛滥的规制之道,从家长、学校、平台等多个层面加强引导,还给儿童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儿童;成人;使用与满足;自媒体;儿童成人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091-04
霍尔·涅兹维奇认为,“我们已经进入‘窥视文化’的时代”[1]。随着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时代,技术的加持使父母们能够通过短视频记录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儿童形象为主题的视频更是短视频平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流量为王”理念的影响以及成人话语权的强化,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逐渐被边缘化,成人视角的进入致使儿童角色异化,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逐渐受到干扰。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学家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表示,童年濒于灭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2]儿童成人化表现出的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已然超越其实际年龄与生理界限,开始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3],且在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的高度媒介化与媒介空间消费主义的盛行,儿童成人化现象逐渐愈演愈烈,而这背后的受众消费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儿童成人化现象受众心理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视为自身的特定需求,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4]。麦奎尔认为,受众收看各类节目是满足了自身的“心绪转换”“人际交往”“自我确认”“环境监测”四个基本的需求[5]。
(一)“心绪转换”的需求
法国史学家菲利帕曾指出,儿童被认为具有观赏性、令人愉悦、放松的特征,儿童的形象、行为与思维都可以变成娱乐的对象[6]77。在碎片化时代,大量的信息使受众在信息潮中“疲于奔命”,面对政治、科教文艺、财经等主题的短视频对受众设置的专业门槛,部分受众观看时会产生压力。相反,受众在观看儿童视频时,能够RCDBh2W2RyeuDRc411QhPc6LZ4y8BKRTGeezsznmitI=释放压力,帮助自身逃离日常生活中的负担与忧愁,从而疏解情绪,带来一定程度的解放感[7],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
儿童在短视频平台接触到一些成人化内容,在天然的好奇心与模仿欲驱使下,通过自己夸张的动作进行演绎,由此意外成为大众娱乐的商品。同时,一些儿童短视频带有明显的表演痕迹,甚至一些还在牙牙学语的学前儿童,就在父母的脚本安排下讲出网红段子,模仿影视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父母为了能在竞娃大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关注,便会通过抓拍孩童的惊讶与出糗表情,以此获取相应的流量。此外,家长为了吸引流量,利用儿童呆萌的形象进行一系列专业化的包装和批量化的生产培养出“网红儿童”,在流量追逐与粉丝经济的加持下吸引广告商从而赚取经济效益,实现商业变现,比如抖音上吸粉量很多的“萌娃+表演”类博主,用萌娃“戏精”搞怪等日常内容吸引粉丝。
(二)人际交往的需求
亲子类博主视频内容主要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和交友的需求,其表现为现实人际关系和拟态人际关系,现实人际关系指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会在社群内部与他人互动与沟通[8]68。儿童成人化现象逐渐引发社会关注,其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圈层内部讨论的话题,甚至引发朋友圈的二次传播,受众开始反思以往引发笑料的儿童成人化类视频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拟态人际关系是相对于现实社会关系而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媒介的帮助下所结成的非直接面对面的关系[8]69。当受众观看亲子类博主内容时,其内心会产生“萌娃”就在自己身边的亲切感,并且这种亲切感会映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三)自我确认的需求
自我确认效用即自我参照、探索现实、强化价值观,通过媒介内容获取自我考评的参考框架,从而反省自身[9]。亲子类博主视频内容除了具有心绪转化的效用,还具有自我确认效用。部分儿童穿搭博主通过一些偏成人化的穿搭来让受众产生审美享受,儿童呆萌的外表和成熟的穿搭产生强烈的反差,受众通过对内容点赞、评论等方式表达对萌娃的喜爱,产生“求可可爱爱同款宝”等心态。一方面,家长在流量的支配下,在儿童穿搭或者行为等方面加以模仿。另一方面,受众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通过观看儿童成人化表演、穿搭等,进一步强化这种价值观,进而愈加容易接受儿童成人化这一现象。
(四)环境监测的需求
通常情况下,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环境信息,以此影响自己的信念,这些改变的信念会直接指导他们的行为。亲子类博主视频内容虽有表演的痕迹,但确实关涉现实生活,一些父母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穿搭”“同龄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等,反映出在当前的数字化环境下,父母急于了解其他家庭的育儿观以及自己应该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
二、儿童成人化现象产生的影响
目前,一些家长和商家出于博关注、赚流量的目的,刻意通过成年人的穿着打扮、话语表现等对儿童进行“绑架”和消费,这无疑对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侵犯儿童隐私
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转变为生产者。一方面,消费文化将童年也变成消费的对象,利用人们对童年文化、童年精神的感情,推动童年文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循环[10],因此家长能通过拍摄、剪辑、上传儿童的隐私视频来盈利;另一方面,部分人会通过窥探网络儿童隐私视频来满足自我的猎奇心理,由此儿童成为大众消费的工具。
首先是儿童个人生活隐私的曝光。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通过窥探明星隐私来满足自身某些需求。而在新媒体时代,伴随网红直播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将孩童培养成新一代的“明星”。儿童的童年,被功利性的追求、成人化的交际填满,更被权力与资本所压迫,儿童成为马库塞口中“单向度的人”[11],他们有意安排或者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趣事和生活片段,使得全民皆可窥探儿童隐私,至此儿童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媒介景观。抖音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关于儿童生活的内容,其中包括儿童吃饭、睡觉、洗澡等各个方面,由此吸引大量粉丝。
其次是儿童形象的曝光。广告大师奥格威提出3B原则。在他看来,Beauty(美人)、Beast(萌宠)、Baby(萌娃)三元素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最容易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由此可见,萌娃本身是会令人放松、令人愉悦的存在。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观看萌娃视频,萌娃经过父母包装展现出的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反差吸引了受众。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暴露在网络中,使他们的私生活变成一些图谋不轨的人的消遣,儿童稚嫩的面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符号,吸引网民围观。
(二)模糊儿童和成人的界限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表示,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12]。稚嫩的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模仿是受众围观的主要内容,这类模仿行为是“儿童过早成人化”的一种映射[6]78。在印刷时代,儿童社会化需要靠自身的实践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儿童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之中。新媒体时代,成人的话语霸权与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儿童能够在影像的“帮助”下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加速完成自身的社会化。然而,在儿童加速的社会化进程中,成人世界的暴力、利益等负面信息也过早地、完整地暴露在儿童面前,加之成人的缺位,使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愈发模糊。
首先是儿童外在形象的成人化表现。梅罗维茨和波兹曼都认为现代世界已经无法通过打扮来区分儿童和成人[6]79,儿童与成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万物皆媒的今天,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不难发现,当前服装市场基于成人视角设计儿童服装,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在传统媒体时代,儿童有专门的童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儿童穿搭日渐走向畸形化,如近期广受热议的“儿童成熟风”穿搭,取意为让萌娃打扮为成人的模样。在流量驱动下,部分家长刻意借助未成年人的穿着打扮,博眼球、赚流量[13]。这般断层化的穿搭让儿童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这种穿搭风格不仅极易影响儿童的审美[14],还会消弭成人穿搭和儿童穿搭之间的界限,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其次是儿童行为成人化。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本身对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还未发展成熟,且是非辨别能力也较差,成人很容易成为孩童效仿的对象。如之前“5岁幼儿教化甜美蜜桃妆”的新闻,视频中萌娃拿着化妆品,一边说着专业的化妆术语,一边往稚嫩的脸上涂抹,成为儿童美妆网红,为儿童彩妆代言。此外,未成年主播开始出现,为了获取更多流量,父母会让儿童根据直播间的要求与反应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演与动作,主动迎合成人受众的审美需求,这些举动看似满足了儿童模仿与探知的需求,但这些行为已然超越了儿童的年龄,儿童的行为也开始朝着成人化演变。
最后是儿童话语成人化。尼尔·波兹曼指出,儿童在语言上与成人有日益融合的趋势。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孩子的语言逻辑以及词汇量匮乏,因此在语言方面会显得没有章法逻辑,成人会用童言无忌来形容。反观新媒体平台,儿童说出流行话语制造反差感从而博得粉丝的喜爱,这会对儿童语言体系造成一定干扰。例如短视频平台上一段“本来我在农村蛮好滴”的视频,一个3岁萌娃犹如“大人”,用稚嫩的语言抱怨生活的压力,萌娃说着不符年龄的语言吸引着大量成人粉丝观看。虽然这一语言能吸引粉丝观看,但长期的模仿势必会对儿童精神世界造成负面影响,儿童本身独特的语言模式与思维方式会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他们纯真的天性,儿童语言成人化不利于儿童健全自身语言系统,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成人化现象规制之道
信息爆炸与图像化处理相结合,成人世界的秘密完全向儿童敞开,成人失去了对知识的控制权,儿童则拥有一种强有力的“媒介素养”,以及成人不具备的一种天生的力量,因此其对电子媒介的掌控较成人更胜一筹[15]。
如果孩子完全暴露在媒体平台上,生活在父母的层层包装之下,会使本处于天真烂漫年纪的孩童背负起流量变现的压力,被迫按下成长加速键,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三观。
(一)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近年来,政府在网红儿童方面作出很多限制。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尽量减少未成年人,杜绝商业化、成人化、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当然,不仅是电视节目,日益火热的短视频行业也迎来了同样的监管: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将短视频也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线上线下管理标准的统一。2021年,文旅部办公厅的通告强调: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同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清朗暑期青少年网络环境整治行动方案》,此方案重点对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七类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行为进行整治,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要积极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的监管,要预防儿童网络暴力和儿童色情制品,并要求主流网络平台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短视频等进行严格监管。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直播,严肃查处宣传“网红儿童”的行为。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博主触碰了危险的红线。因此,进一步健全儿童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至关重要。
(二)自媒体平台加强监管
技术的进步使大众能够参与到互联网环境之中,门槛的降低使人人都可注册账号入驻短视频平台,这一行为会导致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导致不良内容大肆传播,如若自媒体平台长期把关缺位,不仅会导致平台难以长久发展,还会使创作者们盲目跟风模仿,产出的内容会进一步影响儿童正常社会化成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对儿童短视频的管理,抖音官方也对该类视频的制作发布制定相应规定,如对未成年人单独出镜的限制、儿童不能作为品牌代言人进行营销活动等。但这些规定还远远不够,亟须实行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是自媒体的运营者,理应对自身加强要求,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吸引受众,摒弃一味追求“流量至上”的观念;其次,平台可以尝试开辟举报通道,对过度消费儿童的视频内容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对违反规则的轻者进行警告处理、对漠视规则的重者则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可以对其进行销号处理;再者,以抖音为首的自媒体平台应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人机协同加强对内容的筛选过滤,从源头上隔绝不良的儿童视频,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树立起安全屏障。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除了政府和平台对其的监管治理外,新媒体空间中的民主监督也是无处不在的[16]。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内容的观看者也须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在媒介接触时科学选择媒介内容。首先是家长担责。家长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自觉采取隐私保护行为,健康科学安全地“晒娃”;其次,对于受众而言,应意识到儿童成人化这一问题,对于商业变现行为应该积极揭露,及时举报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视频,对扭曲儿童形象的短视频果断拒绝并积极举报。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于喜爱“云养娃”的用户来说,在现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观看萌娃视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治愈人心的作用,用户不仅能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还能收获丰富的育儿知识,实现寓教于乐。但观众对这类萌娃视频的喜爱,建立在儿童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萌娃视频的魅力在于儿童的天真可爱和独特的个性,一旦表演痕迹加重极容易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会引发受众反感。因此,创作者在记录儿童日常时不应过度消费儿童,要积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短视频内容中。
四、结语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表示,童年时期是理智的睡眠期。儿童自身有其成长规律,成年人的过度干预只会使孩子的童年过早地消逝。儿童成人化现象会给受众及儿童自身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对此,社会应该为了保护儿童作出不懈努力,要大力宣传“儿童关怀”的理念,坚决抵制“消费儿童”的倾向,明确平台内容创作红线,从源头上规避儿童成人化现象,将童年还给儿童。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者,在以短视频记录儿童成长的同时,要坚决摒弃“流量为王”的观念,尊重儿童,真诚平等地和儿童沟通。此外,社会各界也要着力参与其中,对于过度曝光儿童隐私、消费儿童的视频,做到不主动传播,为抵制儿童成人化现象的泛滥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霍尔·涅兹维奇.我爱偷窥:为何我们爱上自我暴露和窥视他人[M].黄玉华,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3,106,99-100,112.
[2] 刘洁.是什么在侵蚀童年?[J].教育家,2021(40):35.
[3] 赵霞.童年精神与文化救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6-177.
[5] 李泳.使用与满足视域下新时期对农电视节目的策略:以CCTV17《大地讲堂》为例[J].传媒论坛,2021(11):23.
[6] 孟薇.自媒体时代儿童影像消费现象批判:以抖音为例[J].传媒,2018(23):77-79.
[7] 张晓燕.我国慢综艺的本土化传播与创新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9.
[8] 孙柔丽.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奇葩说》的走红分析[J].新闻前哨,2019(1):68-69.
[9] 袁玥.微信链接分享行为的动因探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10] 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7-58.
[12]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7-71.
[13] 张守坤.女童服装,何必如此性感暴露[N].法治日报,2023-07-17(008).
[14] 谭新斌,蒋有慧.信息传播的嬗变与儿童世界的危机:儿童成人化问题的信息学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9(2):57-60.
[15] 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76-177.
[16] 俞国良,王浩.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变迁影响社会舆论引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5.
作者简介 高瑜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