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2024-08-13刘庆庆左莹
摘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关键在于让数字化融入文化传播,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注入强大动能。文化新质生产力凭借多维前沿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和促进数字文化成果全民共享,增强沉浸式交互体验和引发用户情感共鸣,创新文化演绎形式和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全方面革新。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技术壁垒、“数字鸿沟”、内容隐忧、监管难题、认知差异和价值冲击等挑战。文章认为,为应对技术挑战,政府应主导跨界合作,搭建合作桥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引进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共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框架;为应对内容与监管难题,需深挖优秀文化内涵,把关内容质量,强化技术监管和法律宣传,规范公众行为;为应对认知风险,需从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上加强教育推广,全方位提升公众数字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传播生态,促进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传统文化传播;数字素养;机遇与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0-004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XKS029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2]。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新质态、新类型[3]。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将数字化融入传统文化传播,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新创造的素材和源泉。
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使用、评价、交互、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4]。新质生产力融合了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更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给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的机遇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5]。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本质在于先进生产力[6]。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促进数字文化成果共享
一是提高文化传播质量,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新质生产力凭借各类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帮助用户深入历史内核,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建构数字生态系统,扩大传统文化用户群体。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生态系统持续升级,其构建的全新的数字呈现方式能够增强传统文化的可见性和可及性,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三是促进数字文化成果共享,缩小资源分配差距。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能有效弥补因地区发展差异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它能打破地域、民族等多重壁垒,实现文化资源的普及,促进数字化文化成果共享。
(二)增强沉浸式交互体验,引发用户情感共鸣
一是增强互动体验。媒介变化导致的场景结构变化会影响人们对他者的感知[7]。数字技术能够重建历史场景或艺术展览,将二维视觉符号立体化,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亲身参与和探索,增强沉浸式体验。二是深化文化理解。2024年央视春晚以XR和VP技术呈现动画版李白与数字熊猫“花花”的跨时空演出,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深化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三是引发情感共鸣。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多人沉浸式实时交互,实现作者、作品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情感共鸣[8]。新质生产力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方式,进一步引发用户情感共鸣,深化文化认同。
(三)创新文化演绎形式,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形式。运用新媒体、音视频及3D建模等多元形式生动演绎传统文化,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3D写实数字人”项目,充分体现出制作团队的数字素养和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传承的关键作用。二是构建文化融合共创共享空间。多元数字技术构建出“一方玉宙”和“山海中国”等数字空间,用户能在其中深化数字素养,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三是营造传统文化数字创新氛围。新质生产力贯穿技术创新、文化市场、人才培养等领域,以高逼真、跨时空的新型体验技术呈现传统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新质生产力给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迭代,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9]。然而,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技术壁垒与“数字鸿沟”
一是技术研发层面,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匮乏,难以与高度依赖先进技术能力和设备支持的新质生产力有效对接,形成在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上的壁垒。二是技术应用层面,现有技术存在成本高、操作烦琐和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构建稳定的高沉浸式数字生态系统,这不仅限制了用户数字使用和制作能力的提升,还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三是技术接受层面,受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发展差异、技术结构不完善和教育程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形成“数字鸿沟”,极大地限制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进程及其传播效果。
(二)内容隐忧与监管挑战
一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传统文化作品质量因制作团队在数字素养、文化底蕴、鉴赏及创作能力上的差异而参差不齐。这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而且增加文化误读、失真和恶搞的风险。二是内容价值失衡。制作团队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驱使,过度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监管难度加大。数字技术赋予信息传播高时速、低时延、全球化和开放性等特点,但也加剧了数字化文化成果在传播过程中被盗用、滥用和篡改的风险,增加了文化站点以及数字文化作品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漏、版权侵犯等安全性问题的可能。
(三)认知差异与价值冲击
一是信息甄别能力比较低。网络媒体因具备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10]。当下,部分用户难以从海量信息中迅速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且对新技术和新文化的认识有限,这限制了传统文化传播与数字素养提升。二是文化认知碎片化。由于数字网络生态具有虚拟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11],导致用户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三是文化价值受到冲击。新质生产力催生多元文化交融的传播语境,传统文化面临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极端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2]。《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推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取得新成效,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一)促进跨界合作,强化专业培训
一是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合作成本,优化运营环境,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促进跨界合作。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搭建跨界合作的桥梁,整合产业集群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三是强化专业培训。数字教培师资力量是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14],因而应大力引进技术顾问和文化专家,通过专业指导和培训提升从业者的数字素养,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挖文化内涵,把关内容质量
一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15],深挖传统文化内涵,借助先进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深刻文化体验。通过完善内容筛选机制,健全策划、制作与审核流程,确保内容研创的学术性、文化性与准确性。二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审慎平衡文化、艺术与商业价值,建立科学的作品评价体系,合理传播传统文化。三是加强技术监管与法律宣传。通过强化技术手段和网络安全保障,完善作品监管机制,确保数字文化作品的安全。同时,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和数字素养,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数字化文化环境。
(三)加强教育推广,培养数字素养
一是在培养对象上,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分众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数字人才培育。如针对青少年群体,应以传统文化讲座、数字素养课程、历史文化剧演等,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在培养形式上,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将数字元素与文化精髓深度融合,从而打造新颖的课程教育体系。如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竞赛、音视频创作等活动,培养用户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三是在培养内容上,深化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使用、共享、制作、评价及参与数字信息的能力,使其能灵活利用数字资源和技术创作文化产品。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了全新变革,不仅促进了数字文化的共享,引发了用户情感共鸣,还创新了文化表达形式,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然而,技术壁垒与“数字鸿沟”、内容隐忧与监管挑战、认知差异与价值冲击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传播与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多重挑战。本文认为,可通过强化跨界合作、深挖文化内涵、加强教育推广等策略,多措并举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勇.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意蕴[J].人民论坛,2024(6):8.
[2] 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6.
[3] 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EB/ OL].深圳特区报,(2024-04-23)[2024-04-26]. http://sztqb. sznews.com/PC/layout/202404/23/node_A07.html#content_3202381.
[4]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2021-11-05)[2024-04-26]. https://www.cac.gov. 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eqid=99d9b4e40027 f94f0000000664271007.
[5]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
[6] 宋葛龙.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J].学术前沿,2024(3):32.
[7]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1.
[8] 张晶,解英华.数字时代沉浸式艺术的美学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7):90.
[9] 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4.
[10]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5.
[11] 时影,舒刚.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价值生成与实践路径: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9):71.
[1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5.
[13] 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R/OL].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24-02-21)[2024-04-26]. https://www.cac.gov.cn/2024-02/21/c_1710183257270007.htm.
[14] 吴应强,石乐怡.数字赋能全民共享:2023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图书与情报,2023(3):123.
[1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规划布局》[EB/ OL].新华社,(2023-02-27)[2024-04-26]. http://www.gov. cn/xinwen/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作者简介 刘庆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与新媒体。左莹,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