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作品分析与审美特征
2024-08-09郭敬
一、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古诗词在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结合的产物,以其特有的意境和魅力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这些歌曲不仅呈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风貌,还深深扎根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练习这类艺术歌曲不仅能够提升演唱技巧,更能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因此,演唱以古诗词为灵感的艺术歌曲,对于声乐学习者而言,是一门重要且必修的课程。以《诗经》中的《关雎》为例,这首诗歌以和谐与中庸之美,通过“赋、比、兴”的叙事手法,描述了古代一位青年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深深爱慕与追求。本文围绕艺术歌曲《关雎》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歌词、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旨在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创作背景
《关雎》取自《诗经》中《国风》的第一篇,通过描写男子对女子的一见钟情,展现了其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因爱而生的痛苦和幻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诗歌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这首诗通过双声叠韵连绵字和虚字脚的使用,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作曲,此曲运用了传统的民族调式和西方作曲技法,使作品既古典又现代,既婉约又热烈,体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
三、作品分析
(一)曲式结构
艺术歌曲《关雎》采用了具有再现性的单三部曲式结构,遵循A—B—A的结构形式,基于民族五声调式创作出的D羽七声清乐调式,展现出完整的曲式结构。它的节拍设定为4/4拍,赋予旋律以平稳而连贯的发展,由三个独立段落构成。旋律主要通过连续的小步行进展开,间或夹杂着跳跃,利用强、弱、次强、弱的动态变化来描绘一种未能如愿以偿的复杂情感。特别是引子部分,由九个小节组成,展现了独特的宁静与柔美,以流畅的笛声和充满古韵的古筝声为引,通过跳跃进行和笛子的长颤音与旋律的互动,营造出自然山水之意境。通过五声音阶的使用和前八个小节的规整旋律句式,构建了旋律的基本框架。长颤音的运用在转入主旋律之前,为曲目整体的情感色彩和氛围进行铺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为乐曲整体的情感奠定基础。
1.呈示段
A段作为作品的呈示部分,长度为八个小节,细分为a、a1两个音乐片段,均采用以八分音符为主体的平行乐句形式。这两段乐句主要通过级进的方式讲述了“君子”与“淑女”在河洲首次相遇的故事,为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的深化做了初步的铺垫。诗歌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部分,利用了“比”和“兴”的表现手法,音乐旋律走向平稳、缓和,营造出强烈的叙事感。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乐句结束时,都运用了四度、五度或八度的跳进,暗示着主角情绪的逐渐升温,进一步凸显“君子”对“淑女”的深情。在A段的音乐处理方面,a乐句的伴奏主要以柱式和弦为基础,创造出类似古筝流水般飘逸的效果;而a1乐句的伴奏则结合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与a乐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而且使伴奏的编织更为紧密,有效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2.中段
中间段作为展开和对比部分,明显区别于A段的旋律处理,整体划分为五个乐句。b与b1两句在旋律上基本保持一致,但采用了相同开头、不同结尾的形式,两句的终音有细微的区别。在旋律进行中,b和b1主要运用了二度、三度的小步级进。其中b句以一个向下的小二度结束,带给听者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在b1小节的末尾以及b小节中,通过一个四度的跳进,再加上一个向上的大二度跳跃,使作品的情感攀升至高潮。这样的结构重复和紧密的伴奏处理,突出了“君子”对“淑女”深厚的爱恋之情,展现了“君子”心中的激动与忧虑。尤其是在B句结束之后,伴奏部分被标记为中强(mf),伴奏变得更为集中,强度渐强预示着作品进入核心段落。b段中c和c1两个小节构成了曲目情感的高潮,每个乐句均由四个小节构成,形成平行旋律。c和c1的前两个小节旋律相同,最高音达到小字二组的A音,标志着情感的爆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中,强度从mp逐渐升至mf,暗示着作品情感逐渐加强。这一变化深刻描绘了“君子”在追求“淑女”过程中的心理波动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c与c1小节的后半部分同样采用了旋律起始相似但结尾不同的手法,而c2小节则通过跃进手法使旋律逐渐平稳下来。在伴奏部分,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形成了柱式和弦,随着演奏强度渐强,旋律线条得以延长,进一步突出了“君子”对“淑女”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而在c2乐句中,伴奏部分转为琶音柱式和弦,使情绪从激烈转为平和,为再现A’段做铺垫,将旋律高潮与后续旋律的再现巧妙衔接。
3.再现段
第三段作为作品的再现段,完全复制了A段的音乐材料,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实现旋律的前后呼应,使全曲结尾温和又充满深情。在经历B段的情感高潮之后,再现段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节奏上的平缓,带给听众一种梦境般的感受,如同梦中佳人已悄然离去,留下无尽回忆和淡淡哀愁。
(二)歌词
艺术歌曲《关雎》的歌词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性,整篇诗歌采用双声叠韵的手法。双声叠韵,作为汉语中一种独特的声韵现象,是指词语中连续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均相同。这种语言特征不仅赋予诗歌以音韵美,还能提升词语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雎鸠”“窈窕”“辗转”等词汇为例,通过双声叠韵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音韵美感。
综上所述,赵季平先生将经典诗歌《关雎》转化为音乐作品,不仅赋予这段古老文字新的生命,而且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独到见解,充分展现出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赵季平先生采用民族七声羽调式作为音乐基础,创造出具有古典韵味、独特且持久的音韵效果,不仅赋予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风格,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这部作品中广阔的音域,乐句的长度、速度、力度,以及音符强弱对比的巧妙设计,都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水平,尤其是作品的高潮部分,要求演唱者充分开放头腔以确保声音的稳定性,并利用声音强度变化精准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
四、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审美特征
(一)歌词审美
1.意境之美
《关雎》不仅是《诗经》中《国风》的开篇之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作为《诗经》中首篇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诗歌,被孔子赞誉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美学理念。这首诗歌通过简约而优美的语言,巧妙地运用了“兴”这一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营造出深邃的意境。诗歌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以雎鸠和鸣的图景引入,隐喻男女之间的情愫与相互吸引。其中,“关关”二字的重叠使用,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雎鸠悠扬的鸣叫声,还暗示了“君子”情感之深厚。诗歌中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进一步展现“淑女”的美丽与端庄,以及男子对其的欣赏和追求。整个句子通过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美学价值的空间,体现了“君子”追求理想爱情的美好愿望。诗歌中的“参差荇菜”,通过对荇菜的细腻描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达了男子对心仪女子深深的思念和无法抚平的情绪,夜晚难以入睡,即便入睡,梦中仍萦绕着女子的身影。随后从“琴瑟友之”到“钟鼓乐之”,展现了男子为赢得心上人的心所付出的努力和终于得偿所愿的喜悦。《关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以和为贵的儒家美学思想。这首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在艺术上展现了深刻的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2.音韵之美
吟唱古诗,其韵律之美引人入胜。《关雎》通过其精妙的押韵和独有的节奏感,展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使人回味无穷。这首采用四言古体诗格式的诗歌,并不严格限制平仄,使诗句间的过渡更自然而和谐,音韵悦耳。例如,诗中每行末尾的押韵——“鸠”“洲”“女”“逑”等,均遵循一定的规律,使吟唱流畅,美感充盈。全诗紧扣古典诗词韵律,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魅力,如使用“关关”“窈窕”“参差”“辗转”等双音节重叠词汇,为诗歌增添和谐美感。尽管押韵有细微变化,看似不统一,实际上同样体现了古诗词韵律的和谐之美。这种巧妙的押韵手法,不仅赋予诗歌独特的音韵美,还深植“古风”特色。因此,演唱此类作品时,演唱者要精准掌握韵律与节奏,利用抑扬顿挫和押韵呈现古诗独有的韵味,表达古诗词中蕴含的音韵之美。
3.意蕴之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展现出独特的抒情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歌词内涵丰富,含蓄而优美,通过对“淑女”“君子”等词汇的巧妙运用,体现出浓厚的诗词意蕴。歌词核心审美体现出“雅”,彰显了“淑女”的高雅气质和鲜明形象,体现出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使雅致与古典并存,文艺性与艺术性交融,呈现出中国画一般的清雅画卷。在此基础上,作品以传递情感为核心,通过歌曲h1DLB3meLl7rqCPt/N5iWxjbOlNszU2SQJraROG6m5g=与诗词的完美融合,抒发作品的美好情感,使诗歌中的真挚情感自然流露,最终达到作品“诗思”与“情思”的和谐统一。
(二)乐曲审美
赵季平先生的《关雎》,巧妙结合了中国传统民歌创作技巧与西方音乐元素,成为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这首歌曲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韵味,采用“A-B-A”三部曲结构,调性主要基于D羽七声调式,从清乐到雅乐的转变,展现了曲目的复杂性和丰富性。4/4拍的节奏带来自由畅快的感受,旋律优美动听,充满古典风情。引子部分将单音旋律与和弦琶音相结合,营造出宁静而朦胧的氛围,仿佛古琴悠扬,为全曲铺垫情感基调。A段抒情叙述,旋律清新淡雅,伴奏以和弦和分解和弦为主,使作品情感更有深度。B段为高潮部分,情绪由平静到激烈,将情感推至顶点,通过密集型双音和连续八度,加强旋律与情感的对比。古筝、笛子与钢琴的融合展示了中西音乐结合的特色,使作品情感更加细腻。通过钢琴的长音伴奏和古筝的特殊技巧,实现了乐段的完美过渡,为作品增添艺术效果,展现了音乐旋律和伴奏的美感。
五、结语
赵季平所创作的《关雎》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源自中国古老的诗歌集《诗经》,是中国文学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典范。通过对《关雎》这首古诗词歌曲的审美特性及作品曲式结构和歌词的深入分析,可以为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参考。中国古诗词歌曲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它要求演唱者不仅拥有较高的演唱水平和较好的情感表现技巧,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和传播作出贡献,从而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还能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与时俱进,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风貌。
参考文献:
[1]郑莉凡.古诗词艺术歌曲《月满西楼》演唱分析[J].参花,2024(03):98-100.
[2]黄琳珑.解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理念——以《关雎》为例[J].参花(下),2023(12):77-79.
[3]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亚琼.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审美及演唱分析[D].西南大学,2017.
[5]李雯睿.古曲之韵,韵从何来?[D].武汉音乐学院,2015.
[6]黄贝如.对古诗词歌曲《关雎》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7.
[7]唐依依.赵季平声乐作品《关雎》三个演唱版本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8]李慧.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意韵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17.
[9]陈志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春晓》为例[J].艺术品鉴,2024(09):182-185.
[10]苏慧琳,朱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意义——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J].对联,2023,29(15):33-35.
(作者简介:郭敬,女,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声乐>)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