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情境特征
2024-08-09冯圆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成本管理需要坚持面向宏观、 关注中观、 夯实微观, 聚焦关键与重点问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情境特征表现为: “以新求质”,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向“新”而行; “以质求变”, 通过制度型开放等向深化“改革”谋发展; “动因创新”, 借助于成本管理的动因机制寻求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成本管理;情境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4)15-0052-6
一、 引言
2024年7月15 ~ 18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华社,2024)。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治理为核心, 强化系统集成, 聚焦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 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攻方向; 同时,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决定性作用,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有战略思维与规则思维。首先, 在战略思维指导下,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引领国内与国际市场大变革。具体表现在: 一是在国内形成全球大市场,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从制造业发展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旨在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大市场和科技的创新场, 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 巩固国内主导的供应链、 拓展全球产业链将变得十分重要(Shevtsiv等,2018)。二是再造一个全球新市场。“双循环”是以中国的产业能力为支点、 以全世界为舞台的大循环。亦即, 通过带动企业走向全球, 鼓励企业到全世界去建工厂、 建设施、 搞服务, 开拓新的国际大市场。其次, 在规则思维引领下, 充分发挥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跨国经营在充分遵守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同时, 要积极考虑东道国的利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等治理体系展现中国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Zwaylif和Taher,2020)。跨国企业要主动与本地企业合作, 并以企业公民的态度对待社区, 展现高水平市场经济的韧性及其在文化价值观中的谦卑,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唐正东,2024)。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自信的经济和开放的经济, 以改革促开放, 通过国际治理使市场更加活跃, 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李琼和刘守英,2024)。企业可以从开放中多多获益, 让自身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的大市场和科技的创新场。并且, 推动着会计职能的发展, 2021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提出, 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 推动会计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 实现会计职能的拓展升级, 即“对内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对外服务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治理”。
对于企业主体而言, 研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情境特征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 需要以“新”的改革举措促进成本管理发展, 提高对内的管理控制功能与信息服务质量, 体现“以新求质”。其次, 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及时掌握国家财政经济等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完善与发展成本管理的功能机制。通过“以质求变”, 在“双循环”以及对外进一步开放的大背景下, 加强国际经贸活动中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发展符合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成本管理工具方法体系(谢志华等,2021)。最后, 积极寻求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的成本管理“动因机制”, 通过结构性动因分析, 适时修正成本管理应用指引系列中的工具方法; 借助于执行性动因, 挖掘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本土成本管理的经验与做法, 培育数字经济时代的文化价值观, 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
二、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的“以新求质”
成本管理的“以新求质”, 体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向“新”而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成本管理必须自觉服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使命,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产业现代化”, 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价值创造, 通过成本管理对内与对外的功能扩展, 在强化全面预算与绩效管理等功能作用的同时, 完善治理机制, 突出分配等的公平性, 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1. 成本管理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成本管理要以“新”的功能系统, 通过服务于财政管理与国家治理的宏观视野, 消除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的阻力或政策障碍, 进而发挥“看似微观, 实则宏观”的职能作用。首先, 必须“先立后破”。成本管理需要借助于功能扩展, 完善内部的职能结构, 通过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进而“立”起来(Lamont和Molnár,2002), 即提高成本管理功能的执行性效率与效益。其次, 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与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作用。一方面, 借助于信息支持系统功能提高企业把握未来机遇的能力, 树立面向未来的信心。另一方面, 管理控制系统功能借助于宏观层面的消费扩大, 优化需求激励的机制与手段。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需要成本管理主动适应宏观、 中观与微观的政策制度变迁情境, 助力企业发力(冯圆,2021)。从企业的意识理念上看, 组织间有一些“内卷”不可怕, 但千万不能发展成“内伤”。进一步深化改革, 就是要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以商品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积极应用资本成本、 环境成本等管理模式促进市场经济体制迈上新台阶(Henri等,2016)。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体现:
(1) 强化资本经营, 主动面对全球产业链重组。从成本管理角度讲, 企业参与全球化的最大优势在于供应链的优化。成本管理实践要注重结合“一带一路”强化资本成本管理, 通过打通欧亚大陆把非洲联通起来, 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市场经济的供应链与产业链之中。对此, 必须稳定供应链结构, 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创造条件, 主动面对全球产业链重组。当前的情况是, 部分以盈利为核心目的的跨国公司, 在文明、 理念、 意识形态及道德观念等出现矛盾时, 往往容易产生不安全感等意识, 这种强烈的不安会使企业做出“出走”的集体行动。同时, 当国家利益与市场利益趋同时, 经济全球化可以迅猛地发展; 但是当两者的利益不同时, 国家的意志将导致市场力量发生变形或扭曲(Sukiennik等,2022)。然而, 强化资本经营, 促进国内产业链主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以及增强国内大市场下的内生机制, 这种扭曲成本的负面效应将得到抑制, 且对国内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组带来利好。
(2) 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双循环”的制度保障。一方面, 通过内外循环的畅通体现市场经济的制度情境; 另一方面, 通过实现内外“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体现市场经济的“高水平”发展。这是因为, 国内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融合, 能够发挥全要素生产力的价值贡献。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高标准的市场制度为基础, 保持内外循环的“双顺畅”。亦即, 在促进流动型开放(以商品和要素为主导)的同时, 推动制度型开放(以规则、 规制、 管理、 标准等为核心), 这也是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杨忠,202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同时在数字资产等方面形成了新的资本成本管理问题, 出现了会计确认、 计量与报告的“断层”。成本管理的宏观部门(如价格管理机构等)需要对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模式、 新业态加强制度规范, 协助企业弥补这种“断层”, 提高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 实施高水平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即, “不断完善初次分配、 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从区域经济的“初次收入分配”来看, 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壁垒, 开展系统性的纠偏与矫正工作, 通过制度性安排保证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是行业或产业集群区域中观层面成本分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实情况是, 国内地区之间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 表面上看是一种公平竞争, 似乎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而实际上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通过成本结构优化, 促进区域协调的“分配收益”大于各自为政的“局部收益”, 是区域性成本管理组织需要强化的改革重点。比如, 规范区域内的政策制度(如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消费税”改革), 针对不同行业或产业的薪酬制度, 积极进行协调与沟通。人才之所以不愿意进入制造业, 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薪酬水平相比其他行业不具有优势。要通过提供宽松的营商环境, 以更加健全的收入分配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 强化宏观与中观的成本绩效管理。即, 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的保障机制, 同时优化完善绩效评价模式, 将极大地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 要通过成本绩效管理客观反映生态平台共同获得的收入或利润份额, 更好地体现整个生态平台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能力, “抑制生态中的平台主导方通过榨取生态系统中合作伙伴利润的方式来片面提高自身的收益”(叶康涛,2022)。
2. 发挥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示范效应。应当结合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主线, 实施“新”的改革。比如, 通过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具与方法的创新, 实现经营的可持续性维护和价值创造的可持续实现等。从跨国经营的成本管理应用来看, 能够代表中国本土成本管理经验的必然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示范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是海外经营中传递并展示成本管理文化价值观的形象大使。我国成本管理的实施效果和魅力并不逊于西方的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 在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及其整合的过程中, 要突出成本管理文化价值的自信。同时, 结合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方法, 因地制宜地进行吸收与改造, 取长补短, 将成本管理的“真善美”深入人心。
二是国有企业的国际贸易转型有助于成本管理实践的全球化深入。国有企业在国际贸易转型的过程中, 要将自身对海外市场份额的认知传递至其他性质企业, 尤其是要主动发挥为民营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方向性引导的作用。亦即, 各类企业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以及打产品价格战, 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整体不盈利。国有企业还要定时将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或要求及时反馈给国内的相关部门, 当前的重点是避免“产能过剩”。当然, 产能高并不一定就是产能过剩, 阶段性的产能大于市场需求也不一定会导致产能过剩。客观地讲, 只有持续出现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能力的情形, 才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张新民,2024)。对此, 发挥国有企业的外贸引领作用, 通过“外贸额度”等方式加以管控, 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价值。
三是体现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成本管理功能扩展最典型的实施效果必然会在国有企业中体现。一方面, 成本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改革中发挥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 使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在宏观经济治理和微观企业实践中发挥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效果; 另一方面, 围绕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通过“业财融合”与数字技术的相互嵌套, 发挥企业内外部海量数据深度融合以及分析与量化的管理手段, 不断扩大成本管理的功能边界, 通过数据应用来驱动企业决策和管理, 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数字化价值创造的成本管理功效。
现实中,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寻求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也面临一些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 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 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制度基础, 必须从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 各个层面、 各个领域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思想, 从相互联系的整体发展中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要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体现“市场机制有效、 微观主体有活力、 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化经济特征。通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有效的竞争力。必须从深化改革的视角协调国家与社会、 政府与市场、 物质与精神、 人与自然、 国际与国内等关系,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创新与该体制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新理念(概念与方法), 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资金的韧性。
三、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的“以质求变”
成本管理“以质求变”就是在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上向“改革”谋发展。“着眼微观, 放眼宏观”将成为成本管理功能扩展的方向, 成本管理要通过延展战略导向的信息支持系统功能, 持续扩展管理控制系统的功能边界。
1. 以“质”的变迁促进成本管理的可持续性成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企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新一轮的深化改革。成本管理要配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 通过竞争力的培育, 创造各类性质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功能。亦即, 形成宏观、 中观与微观共同发力的财务与会计政策体系。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发挥成本管理在要素生产力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水平开放制度的有机结合, 促进“质”的变迁, 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基础性制度改革提供绩效管理与预算控制等的成本功能支持。成本管理的可持续成功, 一方面要服务于政府的财政管理, 通过企业内部的改革开放, 形成竞争有序、 制度完备、 治理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 另一方面, 要服从于更大范围、 更宽领域、 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使规则、 规制、 管理、 标准等的制度型开放与全球经贸规则的改革相匹配, 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成本管理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不断拓展成本管理发展的新空间。
成本管理“以质求变”, 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加强全球供应链、 产业链等组织间企业的协同, 要本着造福当地的心态, 多考虑东道国所在地的利益, 要低调谦虚, 始终保持开放与交流学习的良好心态。成本管理要围绕“营商环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经济发展新格局”等应用环境的情境特征, 展现我国高质量5fhEyGeb7Bd2sDx2ti2bygJz1yqED41vK1y/SG9g3tY=经济发展的力量。一方面,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 同时, 优化小企业集群区域的成本管理功能体系, 探讨设立“群长”与“群主”制的集群区域成本管理行为组织; 另一方面, 自觉遵循国际经贸规则, 如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的高标准规则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 促进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形成。当前, 数字化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成本管理要围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提升国内国际统一大市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业态创新(刘志彪,2022), 加快成本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发挥数字经济时代成本管理的优势,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成本管理工具或技术手段。结合当前的经济状况, 进行成本管理必须认真反思当前的营商环境和激励政策, 扭转会计收益的补贴战略。各地的政府补贴, 从表面上看是扩大了企业的成本优势, 企业获得了竞争能力, 然而, 这种成本管理战略的代价十分高昂。成本管理必须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以质求变”, 促进央企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
2. 以“质”的优化促进成本管理的稳定发展。高水平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内外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从“质”的视角优化成本管理行为。首先, 必须主动配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通过产业升级与高水平开放, 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各要素市场实现良性互动。亦即, 坚持权利平等、 机会平等、 规则平等、 公平竞争, 保护各类所有者和法人产权的合法利益, 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科技创造力。刘志彪(2023)结合党的二十大内容, 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五个方面加以概括, 即: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所有制基础”;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进一步促进改革, 构建有为政府; 建立与共同富裕目标相适应的新型分配机制; 实施高水平开放。其中的“统一大市场”正是成本管理“以质求变”的客观体现。其次, 必须主动配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加快走出去的路径创新步伐。现阶段, 我国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华文化的自信、 自强, 以及巩固国家经济安全的成本效益原则等, 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我国的跨国企业已经在海外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产业竞争力大大提升。传统“双嵌入”下“两头在外”的形式已经被自主品牌所替代。尽管我国企业在品牌价值等方面还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但在综合成本、 性价比乃至创新价值方面已不遑多让, 华为、 阿里巴巴、 百度、 联想、 腾讯等企业甚至已经胜出(秦朔,2024)。
以“质”的优化促进成本管理的稳定发展, 需要处理好“脱实向虚”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 要充分利用好资金的杠杆作用。当前的一个现象是, 不同产权与规模的企业在贷款利率与资金供给等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近年来, 为了支持实体经济, 银行放出了大量贷款, 然而这些资金大多流向了大型企业, 导致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贷款。这样的资金分配, 不仅未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反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成本管理的“以质求变”, 必须确保宏观财务政策的稳定, 通过成本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功能引导各市场主体由数量追赶向质量驱动转变, 注重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益与变迁转型的结构效益, 促进财务政策应用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同时, 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功能在紧密配合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 加快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数据价值等在内的全要素生产力的创新驱动转变, 提高中观产业或行业财务资源配置的结构稳定性(邱耕田,2024)。此外, 成本管理要结合高水平市场开放以及构建共同富裕的新型分配机制的需求, 提升财务资源的组织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创新效益, 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成本管理“以质求变”较为典型的成本管理工具有组织间资本共享机制、 智能互联产品管理、 数字映射库存管理、 收入实现算法推荐等新方法或新手段。结合高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征,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需要坚持绿色化, 探索“双碳”目标下的管理新模式, 实现环境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四、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的“动因创新”
成本管理“动因创新”就是要借助于动因机制寻求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从“以新求质”而言,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抓手。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成本管理经验表明, “以新求质”需要在“质”的基础上求“变”, 积极寻求“以质求变”的发展路径。创新与发展体现的是成本管理变迁与变迁管理的协同性及其相关性。
1. 构建成本管理创新或实践发展的动因机制。成本管理创新发展的情境特征, 表现为中国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它是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
首先, 结合前瞻性研究寻求成本管理创新发展的动因机制。从结构性动因观察, 前瞻性研究带来的企业组织模式、 生产经营方式和盈利获取路径等的变迁及其制度特征, 需要强化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功能与管理控制系统功能的扩展。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与发展看, 它是在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 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等概念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高水平制度的标志性动因, 在此背景下, 需要前瞻性地阐述成本管理变迁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制度情境(Hudik,2021)。比如,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以“共同富裕”的责任成本和绩效管理等为典型的成本管理文化价值观, 将这一成本管理变迁的结构性动因从执行性动因的视角扩展成本管理功能的“心理认知”, 并借助于经济学新范式重塑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与信息支持系统的“认知模式”,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宏观的财政管理与经济治理, 并在中观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中强化制度型开放的理念, 通过企业群的组织创新, 扩展企业群与产业群等组织间的开放与协调沟通(Kakabadse和Kouzmin,2003)。建构成本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加强宏观、 中观与微观动因机制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等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从学科发展的动因机制着眼, 应围绕新文科主导的学科交叉开展成本管理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面向实践创新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通过成本管理的动因研究, 体现新时代成本管理研究的情境特征。
其次, 开发和应用具有本土知识特征的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系统。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实践创新具有“概念扩展”与“案例升华”两种基本形式。我国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概念或新范式属于前一种模式; 围绕成本管理功能扩展, 从中国本土企业实践中总结与提炼出成本管理经验与方法的行为, 属于后一种模式。一方面, 需要结合企业的动因机制, 寻求开发和应用本土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结构性与执行性动因。从成本管理的结构性动因观察, 就是要结合企业架构、 产权性质、 管理团队、 经营活动, 以及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等组织与技术特征变化, 体现内在的结构性关联和机制特征。从成本管理的执行性动因考察, 就是要与企业收益和成本相联结, 结合宏观层面的国际分工合作与产业链安全等属性体现成本管理的机制特征。成本管理需要在提升全球产业链定位上扩展功能体系, 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构建成本管理制度情境或实践创新的动因机制, 必须注重成本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功能与信息支持系统功能的匹配。以当前的成本管理变迁为例, 需要强调“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努力寻求与高水平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成本管理制度情境与实践路径。
2. 探讨高水平市场经济驱动下的成本管理路径选择。诚然, 为了优化成本管理功能体系, 需要从资产的结构性与执行性动因角度探讨高水平市场经济下的成本管理路径。从资产内涵来看, 2018年3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通过修正的《财务会计报告概念公告》, 重点对“资产”概念等进行了重新规范, 突出了资产可靠性等的质量特征, 并适度放宽了相关性的质量标准(Feldman和Orlikowski,2011)。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产管理路径, 数据资产入表必将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概念创新与应用案例。此外, 成本管理的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 还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经济模式或商业业态中寻求路径选择。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理念需要与共同富裕情境下的成本管理变迁进行制度衔接, 并结合收入与成本的结构性变化主动扩展管理的边界。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开放的精神, 高水平市场经济驱动下的成本管理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路径的突破:
一是围绕企业集群的组织改革, 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点是结合“链长制与群长制”和“链主制与群主制”的结构性调整, 提高成本管理的执行性效率与效益。产业链、 供应链视角的链长制或链主制, 是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成本管理价值主体。这对于促进产业协调与发展、 提升中国产业或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竞争力有积极意义。然而, 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立场思考, 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 以长三角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小企业集群的市场属性考察, 必须以“群长制”与“群主制”等加以组织领导, 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序、 顺畅推进。“链长制与群长制”和“链主制与群主制”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是条与块(行业与区域)的关系, 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内国际大市场之间的顺畅发展问题, 涉及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问题需要优化成本行为加以规范或引导。政府部门要从宏观视角颁布相关的数字化改造方案, 通过数字技术提升财务政策引导的效率与效果。比如, 以成本管理为纽带提高“链长制与群长制”和“链主制与群主制”的微观组织自觉融合的积极性, 以及发挥其创造性与增长性。
二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性增长”等概念为驱动, 探寻成本管理创新与发展的动因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 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 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何立峰,2021)。成本管理功能需要在以下方面形成新的概念及其组合: ① 包容性增长。企业需要在成本管理动因创新的同时, 兼顾管理学的文化价值理念或框架分析结构, 注重包容性经济增长的情境研究。同时, 强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②共生共益性融合。从理性假设出发去理解共生共益的成本管理功能扩展需求, 促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围绕共生共益的理性假设进行分析或推断, 对于提高成本管理的理论知识、 扩展成本管理创新观念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③完善共享价值的动因机制。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等的概念扩展, 应用简洁的动因创新解释成本管理行为中存在的复杂现象或潜在问题, 从经济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融合的共享机制视角强化路径选择。
三是结合“共同富裕”下的新质生产力认知, 加大资源配置、 要素优化、 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更好地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的创新成果, 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中形成的标志性案例成果为例, 如“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浙里办(网上一站办、 大厅就近办、 基层帮你办、 全省统一办)”等, 这些内容(创新成果)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重要体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成本管理路径优化提供了方向。结合成本管理对内与对外功能扩展, 引导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 坚定企业自觉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企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努力提升成本管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五、 结束语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需要通过高水平的质量提升、 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以及高水平的生产力发展来映射成本管理的地位与作用。高水平的质量提升, 必须体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演进,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提高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能力。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在制度型开放基础上的进一步高水平开放。一方面, 要通过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扩大企业市场规模; 另一方面, 通过规则与路径的创新, 挖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努力实现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共同富裕。并且, 通过建立新型的分配机制, 让企业员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高水平的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力必然是新质生产力, 是一种与创新和发展的生产关系相联结的生产力。成本管理的高质量体现在功能扩展的积极作用方面; 成本管理的高水平开放, 是主动服务于宏观经济治理与经济建设; 成本管理的生产力发展是借助于动因机制, 为生产力发展扫除障碍, 提高效率与效果。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本管理情境特征是围绕治理型社会需要展现的改革开放, 它表现为服务于财政与全球治理的坚定信心, 借助于成本管理功能扩展实现高水平质量管理、 开放发展等的结构性包容机制, 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成本管理需要从“要素——管理——技术”的递进管理, 上升为制度优化下的全面管理,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 不断丰富与发展智能互联产品, 在“耐心资本”等的引导下, 积极发挥金融资本等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通过成本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功能, 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管理当局科学决策、 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目标, 提供坚实的基础或保证。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冯圆.成本范畴的实践内涵与变迁管理[ 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7 ~ 134.
何立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N].人民日报,2021-12-07.
李琼,刘守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N].光明日报,2024-06-25.
刘志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挑战与对策[ J].学术月刊,2023(4):82 ~ 90.
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N].光明日报, 2022-04-19.
秦朔.“下一个中国”再思考:经济与经济之外[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4-07-01/doc-incapyhv5397236.shtml,2024-07-01.
邱耕田.从发展哲学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 2024-06-17.
唐正东.以实践为源泉和动力——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N].人民日报,2024-02-05.
谢志华,沈彦波,杨龙飞.财务管理的转型与发展——“十三五”回顾和“十四五”展望[ J].财务研究,2021(1):5 ~ 16.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4-07-18.
杨忠.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11-21.
叶康涛.会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J].会计之友,2022(7):12 ~ 16.
张新民.产能过剩企业的财务特征[ J].财会月刊,2024(14):3 ~ 6.
Feldman M. S., Orlikowski W. J.. Theorizing practice and practicing theory[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1(5):1240 ~ 1253.
Henri J. F., Boiral O., Roy M. J..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costs[ 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16(2):269 ~ 282.
Hudik M.. Push factors of 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21(189):504 ~ 514.
Kakabadse N. K., Kouzmin A.. Review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Towards a taxonomy[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4):75 ~ 91.
Michèle Lamont, Virág Molnár.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2(28):95 ~ 167.
Shevtsiv L., Romaniv Y., Dolbneva D..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costs at the machine-building enterprise[ J].Technology Audit and Production Reserves,2018(4):11 ~ 21.
Sukiennik J., Czetwtynski S., Brol M.. Selected model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Ekonomista,2022(2):190 ~ 212.
Zwaylif A. M. I., Taher L.. The effect of Six Sigma approach as a tool for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on achie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case of Jordanian industrial public shareholding compan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x Sigma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2020(2-3):120 ~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