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家堂画
2024-08-09林鹏飞
每到过年,在山东昌邑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家堂,以此来祭祀先祖、永怀感恩,世世代代传承至今,已成为昌邑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而家堂画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生活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作为家堂画产地之一的昌邑,地处渤海之滨,坐拥潍水两岸,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昌邑大地演绎着异样的精彩,续写着绚美的华章。
家堂画,俗称家堂轴子、家堂影、家影等,主要用以祭祀与续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脉络图文形式。它以家谱为根基,成为中华祭祖文化的缩影,具有浓郁的平民特色。在昌邑,过年都有悬家堂的习俗,延续数百年而盛行不衰。
家堂画的前身叫“祖影”,是一个家族在先人去世前将其容貌绘制好,待先人故去后在年节时将画悬于正堂,以展现后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之情。后来悬制的祖影越来越多,难以容纳,后人便将先人的名讳按辈字排列,依左昭右穆清晰罗列,后将祠堂大貌与祖先名讳巧妙融合,展现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根据尺幅大小和等级类别,家堂画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家影、支影和族影。家影,俗称“家堂影”,用以记载一个家庭中逝去先人的祭祀图画;支影,规格与家堂略有不同,用以记载一支股族中逝去先人的祭祀图画;族影,尺幅最大,用以记载一个姓氏即一个宗族的先祖世宗的大幅祭祀图画。
随着春节将至,许多乔迁新居或老影旧化或重修家谱的人家,都要“请”一幅家堂画,到年节时来悬挂供奉。有的人家会请当地的年画高手来绘制,早先昌邑城区及北部地区的家堂画艺人主要是以岱邱迟家、南范村范春辉等为代表,尤其是迟氏艺人开脸、点睛、布局使人称奇,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近些年来,以邰辛王世忠、十字路王少峰等为代表的新时期年画艺人,标新立异,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独具特色。
在过去,请高手绘制一幅“族影”,要花去小麦3000斤,小型的“支影”也得要1500斤至2000斤小麦,那时的艺人为了竞争水平高低,对技法很是讲究,但对时间没有限定,能多画一笔绝不少画,细腻之处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以此来提升自身价值和绘画名望。也有个别年画艺人,为了养家糊口,不要酬金和粮食,只是拖家带口居住在雇主村中,由雇主单独准备一间房子作为画室,村中各户按照族长安排保证艺人全家一日三餐,直到画完为止。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一个家族拥有一幅像样的族影或家堂是多么荣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开始有所转变,需求也随之改变。当前的家堂绘制主要有三种,即纯手绘、半印半绘和机械印刷,三者各有所长。纯手绘家堂,高密地区为“扑灰年画”,色彩庄重,布局严谨,可以根据家族自身情况来绘制,具有浓厚的家族特色,这种家堂耗时较大,往往造价很高,但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半印半绘家堂,色彩艳丽,版式固定,从而缩短了绘画时间,且价格合理,比较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果由绘画高手来上色,丝毫不逊于纯手绘,其收藏价值也是极好的。机械印刷家堂,这种家堂出版数量大,颜色格外显眼,布局五花八门,观赏性不高,版式也不严谨,由于价格大众化,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家堂画的整体布局遵循人物“以左为尊,数量为偶”的原则,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追求对称统一,左右平衡。
家堂画构图由下而上可分为庙埕、山门、天井、翼廊、拜廊、正殿和内殿七部分,依次展现在一个平面上,画面用色鲜艳,色彩对比强烈,人物构图饱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
庙埕,即祠堂前的广场,位于山门外。山门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左雄右雌,左侧石狮作玩耍绣球状,右侧石狮作抚摸幼狮状,用以镇宅护卫。有功名的家族,会在山门两侧绘有旗杆或牌坊等,以展现自身家族功名显赫。石狮一侧各绘有古树一棵,左古槐,右松柏,隐喻本固枝荣、家道兴旺,现左右多为松柏,松柏寓意斗霜傲雪、万古长青,隐喻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连绵不断,槐树则是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思乡的情结表现。两侧分别绘有四个、六个、八个、十个或十二个人物,隐喻好事成双、福寿双至。在人物排列上,中年人、青年人在前,老者和少年儿童在后,表示“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画中两旁前面人物多为“福禄寿三星”形态,身着官袍补服,下摆海水江崖吉祥纹饰,雍容华贵,栩栩如生。
山门,多为起双凹寿的双层檐廊,檐廊之上饰有双翘的龙头或双卧的犬兽、钢叉兽。拾级而上的山门多为三扇门、六扇关的门板,俗称“三川门”。正门两侧为偏门,门上均绘有对联,一般诸如“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隐喻百年之家要积德行善、饱读诗书才能百代不衰。门框之上绘有“门旁”,一般每边两字,如“水源”“木本”或是“春露”“秋霜”,隐喻后人勿忘祖德,不负宗恩,慎终追远,永言孝思。
天井,是家堂画中祠堂内唯一露天的空间,可以收集四周屋顶的雨水,俗称“四水归堂”,古人以水为财,隐喻肥水不外流,财不轻易示人。进入山门,便是影壁墙,其图案多为“旭日东升”,以与山门外古树呼应,隐喻“水源”“木本”。影壁后、天井内左右两边均为一至两名男童,或嬉戏玩耍,或燃放鞭炮。天井内绘有鹿和鹤两种动物,一般为双数,代表鹿鹤同春。“鹿”音同“禄”,代表官位和福气,一般绘成鹿回头展望的姿态,隐喻官位马上光顾家族。鹤代表长寿吉祥,隐喻祖宗在另一世界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
翼廊,为通向正殿的过渡空间。通常在天井与拜廊即正殿之间绘制围栏或台面,围栏的墙面上绘有造型各异的山水图案,台面上绘有梅兰竹菊或琴棋书画或灵芝、如意、金鱼满缸等图案。梅兰竹菊隐喻品德高尚;琴棋书画为文人修身之技能,隐喻子子孙孙必须提高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灵芝、如意、金鱼等皆是吉祥之物,隐喻万事吉祥如意。
拜廊,即进入正殿的通道,常绘成棋盘格形。正中绘有用于跪拜的蒲团,通常为牡丹、莲花、寿字、福字图案。莲花代表圣洁,牡丹代表富贵,寓意富贵平安,福寿双至。拜廊两侧打成长方形画格,一般为二十二或二十三格。一格代表一个牌位,自上而下,一行一代。拜廊左侧书写直系宗亲的名讳,右侧书写旁系宗亲的名讳。
正殿,即祠堂中的大殿,空间极为开阔。大殿之上,绘有祭祀供桌。供桌中央摆置香烟缭绕的香炉,香炉两边则是一对烛火跳跃的蜡烛台,隐喻子承孙继、薪火相传。后有三牲供品,即猪、鸡、鱼。猪代表主家;鸡代表吉祥;鱼代表有余。后有5个供碗,碗内盛满山珍海味,寓意子孙生活殷实,祀祖诚心可鉴。两侧绘有廊柱,书有楹联,一般诸如“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有的家堂会写上自己家族的对联。正殿之上绘有大房檐、大屋顶,房檐正中绘制有“慎终追远”或“永言思孝”的匾额。
内殿,又称“神龛”。画面中将其门阙上设隔扇与正殿分割开来,两边书有楹联,一般诸如“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内殿当中画有两位明朝装束的老者,男左女右,名曰“始祖,始母”。两位老者前方供桌上放有“三代宗亲”的牌位,用以祭祀“曾、祖、考”三代氏族宗亲,牌位两边则是简单勾勒的略小的两个或四个牌位,书写祖先名讳。
在昌邑地区,每到农历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悬家堂。家影需悬挂在家里,或父母家,或长子家;支影悬挂在本支长辈家;族影悬挂在祠堂或影房,由族长供奉,或者各支轮流供奉。家堂画,不仅是祭拜先祖、永怀感恩的表现形式,还能起到敦亲睦族、教化子孙的作用。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人们早上喝过陈饭汤,家里的男丁便开始将竹帘子或苇帘子悬于堂屋正北,因帘子谐音“连子”,寓意连子连孙、家族兴旺,所以悬帘子成为过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而后将盛有家堂的木匣打开,将家堂悬在帘子之上。再将配轴依次悬于家堂两侧,配轴多为荷花和牡丹,寓意“先做人,后富贵”,也有八仙配轴,对联式配轴等。这正是“一画卷明示家族瓜瓞,两配轴暗喻做人真谛”。
将供品摆放完毕以后,男丁们便去祠堂或影房悬族影,当年有亲人故去的人家要提早前去“上”(填)名,并用捧盒送去供品和香纸。填写先人名讳,需由族内德高望重且书法精湛的人来完成。悬族影和家堂的讲究有所不同,先在祠堂前放一到两支鞭炮,族中的男丁老幼听到第一声鞭炮响,便会陆续赶到祠堂。男丁们来到祠堂前,听从族长安排悬好族影。之后,族长沐手净面,将两旁蜡烛依次点起,取三支香在烛火上点燃,朝着族影三作揖,而后生在香炉中。随后将一沓黄表纸点燃,旁边的族人随即跪地给祖先磕头行礼,祠堂外响起隆隆鞭炮声和阵阵锣鼓声,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吃罢午饭,男丁们扶老携幼去祖茔地请“老祖儿”回家过年。待回来后,先去祠堂在族影前焚香磕头,而后各自回到家中在家影或支影前沐手焚香,名曰“安座”,处处体现后代儿孙对先人的无限崇敬之情。
除夕夜,家家户户守在一起共度良宵。待子时刚过,万家灯火,鞭炮隆隆,家人们各司其职,燃烛、上香、焚纸、挑灯,敬天地、拜祖先、迎财神、祭灶王、请门神等。大年夜焚香不能断,寓意香火代代相传,连绵不断。之后,将出锅的第一碗水饺祭奠天地、祖先。家人们手端捧盒,内放水饺、香纸等,先到支影、族影处祭奠祖先,而后各自回家吃罢年夜饭,协同族人开始拜年。小孩们手提灯笼,大人们相互问候作揖,老人们乐呵呵坐在正堂,等待着后辈儿孙拜年磕头,其乐融融,年味浓浓,一幅昌邑乡间年俗画卷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