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宰场的非洲猪瘟检测方法及建议

2024-08-08任明贤

新农民 2024年21期

摘要:非洲猪瘟为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对生猪产业构成严重威胁,且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强,防控难度大,加强非洲猪瘟的检验检疫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病理学等,介绍了屠宰场常用的非洲猪瘟检测技术,如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加强非洲猪瘟检验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标准实验室、保证样本源收集标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健全检验技术支撑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非洲猪瘟检验水平,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关健词:屠宰场;非洲猪瘟;检测工作;建议策略

非洲猪瘟近年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警惕。其病原体的强大生命力及高度传染性,使得该病在生猪产业中迅速蔓延,给养殖户及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非洲猪瘟的存在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食品安全,对于该疫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抵抗外界环境能力,能够在多种条件下存活并传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非洲猪瘟的检验工作,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1 非洲猪瘟概述

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对生猪产业构成巨大威胁。该病毒具有极强的抵抗外界环境能力,能够在多种条件下存活,防控难度极大。非洲猪瘟发病过程短,死亡率高,如果早期发现,采取措施预防和根除都极为困难。但非洲猪瘟病毒并不感染人类,尽管如此,由于其对生猪产业的严重影响,非洲猪瘟的防范工作仍然至关重要[1]。

2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征

2.1 传染源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包括野猪、病死猪以及带毒猪。这些猪只体内携带非洲猪瘟病毒,成为疾病的主要传播者。此外,被感染的猪只的分泌物以及环境污染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在这些物质中可以长期存活,从而持续传播疾病。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使得其传播风险加大。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猪,并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消毒和卫生管理,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2.2 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是健康猪与感染猪或带毒猪的口、鼻接触而感染。间接接触则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工具、设备、物资、环境等传播。此外,吸血昆虫如蚊、蝇等叮咬感染猪后也可携带病毒传播。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风险也可能由于国际贸易和人员往来,携带病毒污染的肉品等可能引发疫情。要落实防控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3 加强屠宰场非洲猪瘟检测的重要性

屠宰场作为生猪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检测工作的标准规范直接关系到供应市场的猪肉的安全。通过屠宰场的非洲猪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携带病毒的生猪,有效防止疫情扩散,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同时,这也有助于维护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避免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屠宰场已经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使得检测工作更加精准、高效。通过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进一步提升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屠宰场非洲猪瘟检测是确保猪肉安全、维护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2]。

4 屠宰场非洲猪瘟检测技术

4.1 非洲猪瘟病毒(ASFV)检测

4.1.1 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通过特异性扩增病毒DNA片段,实现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快速、灵敏检测。PCR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大量样品,有效防控疫情扩散。在屠宰场应用PCR技术,可实现对非洲猪瘟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控制,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PCR方法在非洲猪瘟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

PCR是当前最常用的动物疫病诊断手段、利用ASFV基因高度保守区的特异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再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其进行核酸检测。该方法可以对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测序和酶切,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并能对其进行序列分析。

4.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基于PCR过程中的DNA扩增与荧光信号的关系,通过特定荧光探针实时监测PCR反应进程。其优点在于快速、准确,且能够定量分析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量。在屠宰场应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可帮助快速识别并控制非洲猪瘟疫情,保障猪肉安全。同时,该技术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且成本相对较高。

4.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在屠宰场非洲猪瘟检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技术通过设计特殊引物,在恒温条件下实现核酸的快速扩增,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相比传统PCR方法,LAMP无须繁琐的热变性及温度循环过程,检测结果肉眼即可观察,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LAMP方法对设备要求低,适合现场快速检测。

4.2 ASFV抗体检测

4.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法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判断猪是否被感染。该方法快速、准确且经济,适用于大量样本的检测。ELISA实验流程包括抗原包被、样品加样、酶标二抗反应、显色及读数等步骤。然而,操作时应严格遵循规范,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4.2.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猪瘟病毒抗原反应,再用荧光素标记的二抗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性荧光,从而检测病毒。此方法敏感度高,可检测多种抗原抗体系统,对非洲猪瘟的快速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操作中需注意避免非特异性荧光,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2.3 血细胞吸附试验(HA)

HA是ASFV的一种特殊检测方法,此方法目前使用的很少。它是ASFV在体外对猪红细胞进行免疫吸收,并在体外形成“玫瑰花环”。HA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因此,可以对可疑疫情进行评价,尤其是在其他测试结果为阴性的情况下,HA诊断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ASFV都可以生成 HA。另外,HA 由于其操作繁琐、测试时间较长,只能在专业的实验室中进行。

4.2.4 免疫层析试验纸条法

免疫层析试验纸条法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检测非洲猪瘟的方法。该方法以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为基础,通过胶体金显色标记媒介,在层析过程中完成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这种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准确、无污染的优点,无须复杂的仪器设备及专门的技术人员,能够在10 min内现场判定结果。

在使用免疫层析试验纸条法检测非洲猪瘟时,只需采集待检猪的抗凝血作为样品,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即可进行检测。通过观察试纸条上测试区窗口中检测线和质控线的显色反应,可以迅速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非洲猪瘟病毒抗原。

该方法的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对非洲猪瘟抗体阳性血清具有高度识别能力。然而,这种检测试纸仅供筛查使用,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在疑似非洲猪瘟的情况下,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4.3 其他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液体晶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国外学者开发 LuminexxMAP技术,利用 LuminexxMAP 技术,设计出一种专门针对病毒核酸的探针和引物,将其与荧光羧化微球结合,可同时检测10种不同的病毒。Liu 等研制了一种在手持式电池驱动 PCR热循环装置上进行ASFV和 CSFV的快速检测与分析的双重实时 PCR 方法。另有国内利用VP72基因的 RT-PCR技术构建了ASFV的RT-PCR 技术,在不需要进行核酸提取的情况下,在60 min内即可进行检测。

5 加强非洲猪瘟检验工作的建议

5.1 建立标准实验室

强化监管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标准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建设。要从环境保护出发,聘请领域专家,对实验室的选址、设计及建造做好生物安全评估。配备完善的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及一级防护设施,并确保实验室的特殊设计与二级防护施工严格符合标准。制订非洲猪瘟疫情实验室管理手册、管理制度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运用先进的检验技术,保障非洲猪瘟检测的准确性及可追溯性。

5.2 保证采样及样本的收集标准化

保证全面覆盖的前提下,猪入场前需进行以车辆为单位的血样检测,每车猪的血液取样量相同,部分地区每50头猪进行1次非洲猪瘟混合血测试,根据试剂盒技术指标确定混合猪数量。

选取采样猪时,应选取体型瘦的猪采样,便于发现问题猪并及时处置。农业部规定生猪屠宰场要遵循“头头采、批批检、全覆盖”原则,对每头待宰生猪采集血样,若入场前采样也需对每头猪采血,实现抽样全覆盖。病死猪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猪血样本需在室温下放置2~4 h或37℃恒温箱中1 h,血清沉淀后取出,必要时使用离心法。采集、运输、保存样品须遵循《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19版)》规定,确保诊断试剂可靠、操作科学。

使用农业部批准的检测方法和试剂盒,加强检验技术支持,完善检验标准和流程。提取过程中需更换吸管吸嘴,控制时间、试剂体积等以达最佳效果。测试期间应使用一次性无荧光材料乳胶手套[4]。

5.3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开展非洲猪瘟检测工作时,为确保检测成本的有效控制,每次检测过程都应设立负值和正值两个校准点。通过定期对检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我们能够评估检测设备、荧光PCR分析仪(包括便携式计算机配套设备)及其他相关仪器是否存在维修需求。为了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科学性,必须对检测数据进行详尽的记录。同时,确保所有检验记录完整、详尽且原始数据得以妥善保存,任何对检验报告及台账的篡改均应避免,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且不遗漏任何中间环节。

5.4 做好检测垃圾的无害化处置

经检验的生物样本(血液样本)以及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例如:一次性采血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一次性聚乙烯手套、一次性医用手套、其他耗材、医疗器械等)必须迅速进行收集,并确保其得到无害化处理,同时,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在屠宰场(企业)或个人层面,禁止保存任何阳性样本,并且禁止将检测结果透露或传递给第三方。

5.5 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技术和设备等支撑保障措施

非洲猪瘟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要求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PCR技术知识储备。否则,在数据处理和解读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然而,当前的荧光PCR技术仍面临诸多实际挑战,包括检测环节繁多、质量控制点复杂、操作流程相对繁琐、反应周期较长、试剂成分多样、需自行配制、地域实施差异以及环境监控困难等。此外,由于血液样本的保存不当、溶血现象、试剂回温操作失误等因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

6 结语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对生猪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其病毒具有极强的抵抗外界环境能力,导致防控难度极大。因此,加强非洲猪瘟的检验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标准实验室、保证样本源的收集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做好垃圾的无害化处置以及健全相关的检验技术支撑,可以有效提高非洲猪瘟的检验水平,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然而,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以确保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良,四梦.浅谈驻屠宰场检疫部门对非洲猪癌的防控 [J].中国动物保健,2019.

[2] 钟耿标.屠宰场非洲猪瘟的防控要点与思考[J].兽医导刊,2019(6):1.

[3] 张磊,聂绪明,张斌.城因县生猪定点屠宰场非洲猪癌检测.实验室建设探讨[J].当代高牧,2020(1):2.

[4] 梁帆。非洲猪瘟背景下生猪产业链价格波动及传导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J].猪业科学,2020,3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