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分析

2024-08-08吴妙君

新农民 2024年21期

摘要:实现无公害生猪养殖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详细阐述了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完善养殖设施建设方案、强化卫生管理、明确生猪引种管理等,之后对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进行展望,分析了中医保健技术以及无线网智能化控制技术在养殖中的功能与运用路径,希望为全面提升地区生猪养殖效益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猪养殖;物联网;中医药保健;卫生管理;饲养方法

大规模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以及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是推动平江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无公害生猪养殖因为具有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成为平江县养殖户的新选择。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生猪养殖户长期采用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对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了解少,存在技术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深入了解无公害生猪养殖的技术要点。

1 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方案研究

1.1 无公害生猪养殖设施建设要点

完善猪舍建设方案是实现无公害生猪养殖的关键,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综合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目前在生猪养殖设施建设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要求:(1)在选址上应尽量远离居民居住区(通常>3 000 m)且交通便利的地点,并且在建设期间应在猪舍四周建设围墙与绿化带,达到有效隔离的目的。同时在选址上应优先选择地势高、长期处于主导风下风口位置,以减少猪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在猪舍建设中应严格执行规定材料,严禁使用违反规定的有毒材料。(3)猪舍空间布置上应明确生产区、饲料存放区、粪便处置区域,并且不同功能区之间应采用净道与污道等分隔,减少细菌等污染物在猪舍内的扩散。根据养猪场的规模大小,可视情况设置兽医室以及消毒间等特殊区域。

1.2 完善卫生管理方案

无公害生猪养殖对卫生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根据现有经验,猪舍卫生管理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坚持定期清洁、定期打扫,避免猪舍内残留粪便、饲料,并按照规定做好猪舍内消毒。在消毒方案落实期间,可取0.5~1.5 kg烧碱,加热水后配制成浓度为1%~3%的水溶液,可满足猪舍日常消毒要求;若在上述配比方案中添加5%生石灰,则可进一步提升消毒效果。(2)严格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所有物资以及猪的运输均应严格执行单一流向模式。(3)重视猪舍周边环境管理,包括清理垃圾以及除草,并做好周围防蚊除鼠等工作,减少感染源[1]。

1.3 做好引种管理

1.3.1 明确引种计划

在引种期间应严格控制引种母猪的数量,一般引种后的母猪配种率无法做到100%,因此猪场的实际引种量应略高于计划引种量,以满足规模化养殖要求。在引种猪场选择上,养殖户应根据引种目的优先选择就地猪场,并且要综合考虑引种猪场的信誉以及售后情况。

1.3.2 提前准备好引种猪舍

引种猪舍应做特殊处理,所有引种后的猪应严格执行隔离饲养的相关规定,在确定无异常后才能混养。在猪舍环境管理中可采用20%石灰乳粉粉刷墙壁并用2%火碱溶液做好空气消毒,上述方案能有效杀灭猪舍内的病原菌。

1.3.3 引种时后备母猪的挑选要点

检查母猪的身体条件,包括身体是否均匀对称,眼睛是否明亮以及是否存在结膜或者泪斑等问题。检查母猪乳房,优先选择乳头数量在7对以上的母猪。观察母猪背部,挑选皮肤红润的母猪,避免选择存在死皮以及出血点的母猪。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做实验室检测,确保本次引种母猪处于非洲猪瘟抗原、抗体双阴性,伪狂犬gE抗体阴性,gB抗体阳性状态下。

1.3.4 种猪运输的注意事项

种猪运输时的车辆应与商品猪分开,降低病原菌传播风险,并且在种猪装车前的24 h内应做好车辆日常消毒。种猪装车后可使用少量气味浓烈的消毒剂,不仅可以提升杀菌效果,也能抑制猪群的气味,避免因为猪之间的打架而受到伤害。夏季种猪运输应严格控制运输密度,避免因为密度大而加重热应激反应;在冬季运输期间可适当增加猪的密度,并做好保暖措施。种猪运输应尽量采用短途运输模式,若必须采取长途运输,养殖户则要重点分析猪群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因此建议在种B+25C5veIU/ctmhtFWv1Z/h1kdTFaMXnmwG+zMUtLW4=猪下车后在猪饲料中添加氨基多维+黄芪多糖粉,一般在连续喂食5 d后即可有效改善因为长途运输而造成的应激反应。

1.4 改进生猪饲养方案

无公害生猪养殖应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式的饲养管理模式,避免不同来源、不同饲养阶段的生猪混群,养殖户应严格执行统一猪群饲料配制以及猪舍管理的相关要求,尽量避免不同批次生猪之间的接触[2]。

执行严格的饲料管理方案,主要措施包括:(1)目

前常见的猪饲料主要分为2种形式,如袋装存储的豆粕、鱼粉,以及直接散装的玉米、麸皮等,对于其中的袋装饲料应明确各类原材料的入场时间,做到分批次使用;而对于散装原材料,也要避免采取“新旧两掺 ”的喂食方法,做到在新料入仓前尽快清理料仓,可有效避免霉菌毒素生成。(2)保证猪饲料存储空间干净凉爽。良好的环境对于减少细菌增殖的意义重大,平江县的气候炎热,夏季仓库内的气温可能超过30℃,高温不仅降低了饲料新鲜度,也会增加霉菌污染风险,因此在饲料日常存储中应尽量确保存储在凉爽通风的场所;而对于部分特殊猪饲料,包括维生素、益生菌等应优先保存在空调房内,避免温度变化导致其中的有益成分被破坏。(3)合理使用防腐剂是提升饲料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向饲料中添加少量的防霉剂,包括盐酸类的丙酸钙以及短链酸类的乙酸、丙酸等。(4)做好饲料防护管理。生猪饲料经常被虫、鼠、鸟啄食,这一现象会导致饲料的淀粉、脂肪等暴露在空气中而造成霉菌吸附生长,因此养殖户应严格执行定期杀虫灭鼠等操作,并主动布设防鸟网。

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案。无公害生猪分类饲养是加快猪生长的关键,因此养殖户应根据猪的不同阶段制订饲养计划,主要内容包括:(1)对于不足30日龄的仔猪,饲养方案配比:60%玉米+20%豆粕+10%鱼粉+5%麸皮+5%的维生素、矿物质、磷酸二氢钙等;(2)对于生长期的猪,饲料配比方案为50%玉米+20%豆粕+10%鱼粉+5%麸皮+10%糠麸+0.3%的盐+1%的二氢钙,剩余则需要添加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3)育肥期猪的粗料配方为50%糠麸+20%麸皮+20%玉米+4%鱼粉+4%豆粕+2%的磷酸二氢钙、盐、矿物质与维生素。精料配比方案为50%豆粕+20%鱼粉+20%玉米+5%麸皮+5%的磷酸二氢钙、盐、矿物质与维生素。(4)乳母猪饲料配比方案为玉米67%、麦麸7.7%、花生饼10%、豆饼12%、骨粉1.7%、贝壳粉0.8%、食盐0.5%、维诺霉清多矿0.1%,维诺复合益生菌0.1%。

1.5 完善防疫管理方案

在无公害生猪养殖中完善猪群疫情防控管理具有必要性,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其防疫管理阶段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生猪制订免疫计划,并根据疫苗使用说明书的相关内容做好疫苗存储、运输与使用管理等。

在生长育肥猪免疫接种中,对于1日龄的可注射猪瘟疫苗;15日龄之前注射气喘病疫苗以及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猪水肿疫苗等。对于25日龄以上的仔猪,可注射伪狂犬病弱病毒疫苗;仔猪达到35日龄后可注射伤寒菌疫苗。

对于经产母猪,可每年肌内注射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连续注射3年;在产前14 d内注射气喘病灭活疫苗;产前30 d注射仔猪红痢疫苗,产前25 d注射流行性腹泻疫苗等。

在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的情况下,还应重视以下免疫接种工作:对于口蹄疫常发区域可注射灭活疫苗,其中第一次注射时间为35日龄左右,第二次为90日龄,之后每隔3个月注射1次即可。对于猪传染性胸膜炎的高发区域,应该在仔猪产后的第1、3、5周各接种1次。

1.6 强化疾病管理

在无公害生猪养殖阶段应高度重视疾病对猪群健康的影响,因此养殖户应在贯彻落实“低毒、低残留”要求的基础上完善日常用药管理,主要包括:(1)养殖场内所有使用的兽药均应有明确的生产厂家,并且能够提供完整的生产资质、质量认证证书等,保证药品质量满意。(2)在药物治疗阶段应明确各类药物的使用标准,一般为提升治疗效果,可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避免因为滥用药物而影响猪群健康。(3)所有猪病症均应接受兽医的完整诊断,严禁出现“凭经验用药”的不合理现象出现。(4)养殖户在发现猪疑似出现病情后,应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出现疫病而在猪场内快速传播[3]。

1.7 完善猪粪处理路径

猪粪处理是无公害生猪养殖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其中猪粪综合化利用则是实现环境保护以及增加效益的关键。

明确猪粪处理利用原则。(1)坚持从源头上改善,例如养殖户在制订饲养计划期间可考虑控制磷元素与氮元素的摄入量,并增加促消化物质的投喂,可减少牲畜粪便中的磷、氮含量,提升利用率。(2)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充分发挥生猪粪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实现养殖与农业之间的结合,提升粪便利用率。

掌握粪便处理要点。在无公害生猪养殖中,掌握必要的生猪粪便处理方法对于降低环境污染的意义重大,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干清粪便技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方法创设适宜环境,达到促进粪便有机质分解的目的。其优点包括:(1)实现资源化利用。该技术能将粪便分解为有机肥,满足废物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可为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肥料,并降低粪便对污染、水源的污染。(2)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在采用干清粪便技术后生成的有机肥料能显著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并提升土壤肥力。(3)是养殖户增收的重要手段。有机肥料的销售可以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对于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2 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中医保健技术在无公害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但是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如生猪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疾病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其中多重感染以及混合感染问题极大影响了猪群健康,成为制约无公害养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抗生素以及化学药品的不合理使用则会影响猪的肝肾功能,进而增加了后期用药量。同时在2020年7月实施的饲料中限制添加促生长类药物(中药类除外)的政策,标志着我国牲畜饲料管理进入到发展新时代,中医保健在生猪养殖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传统中医以天然中药为材料,能组合成多种方剂,能满足不同类型猪病治疗需求,并且与西药相比,中药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优势,满足无公害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要求。例如为强化生长育肥猪的身体素质,可分别在猪的第70、100、120日龄时在饲料中添加强壮散,在连续用药1周后即可显著改善猪群的身体素质;而对于伴有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生猪,可考虑在饲料中添加白龙散,连续用药5 d即可消除症状。当猪的采食量减少时,可采用三白散缓解症状,在连续用药3 d时即可取得满意疗效。而对于围产期保健母猪,可考虑在饲料中添加益母生化散提升产奶量;哺乳期仔猪可使用强壮散改善身体机能。

2.2 物联网技术在无公害生猪养殖中的应用

在当前集约化生产管理大背景下,物联网与生猪养殖行业的结合成为无公害牲畜养殖领域的发展新方向,一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减少人员投入,提升生猪饲养管理能力,例如根据生猪长势自动配制投喂方案;另一方面,物联网能对生猪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并快速发出猪群健康预警信息,将疫情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利用物联网构建智能化饲养系统。物联网可以通过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等方式密切监测猪舍内的喂食情况,包括食物与饮水量变化情况、猪的进食状态等,在利用传感器采集关键数据后再将其上传至云端,学习通利用特定算法与分析工具即可生成智能化饲喂结果,能根据猪年龄、饲养密度、饲料成分等制定饲喂方案。

构建智能化猪病诊断系统。物联网系统可利用猪舍内安装的传感器与监视设备随时观察猪的运动变化过程,并针对猪行为发出预警,如当猪出现精神萎靡、运动量与采食量减少的现象时快速发出警报,可实时追踪目标猪,为养殖户现场处置提供目标。同时利用传感器能识别猪舍环境变化,例如当温度过高不利于保证猪安全的情况下会自动启动通风系统,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3 结语

无公害生猪养殖模式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深远影响。为实现无公害养猪的目标,养殖户应做好猪舍建设、防疫、引种、日常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并且为保障无公害养殖目标的实现,未来还应积极探索中医保健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路径,通过技术创新等相关方法保证无公害猪养殖目标实现,最终成为推动当地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淼.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畜牧业,2023(16):71-72.

[2] 金王超.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及其应用推广[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3(11):39-41.

[3] 司树忠.浅析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2023,22(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