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龙虾养殖的“稻虾共生”技术要点分析

2024-08-08张荣权

新农民 2024年21期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优势,再通过专业的研究与分析,精准确认“稻虾共生”技术运用要求,对稻田状态标准进行适当规范,然后全面规划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操作过程,内容包含科学挑选养殖位置、改造稻田、选择栽培水稻品种、选择放养小龙虾苗种及田间管理等,全面把控小龙虾养殖过程,满足“稻虾共生”技术内在需求。

关键词:“稻虾共生”;水稻品种;饲养管理;小龙虾养殖

随着小龙虾养殖数量的快速增加,养殖技术也要进行适当更新,确保小龙虾养殖数量与质量。探索小龙虾养殖状态时,发现其与稻田可共同生长促进,即全面规划了“稻虾共生”技术,将该手段运用到稻田中,为小龙虾的生长找寻出了合适环境。本文全面探索了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稻虾共生”技术的操作状态,明确各个环节“稻虾共生”技术的操作指标,使小龙虾养殖工作更具持续性。

1 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优势

将小龙虾与稻田相结合,可有效缩减水稻栽培成本,确保水稻作物整体栽培效益。“稻虾共生”技术多为综合性生态技术,水稻栽培时增添的肥料,不仅能保障水稻生长发育效果,还能为稻田内部的其他生物提供较佳的生长条件。若稻田内部仅栽培水稻,要定期开展杀虫、除草等工作,其用药次数可达到

5~7次,不仅增加水稻栽培种植成本,还因药物残留而给水稻生长状态带来较大隐患。在稻田内部养殖小龙虾以后,由于小龙虾的适应能力极强,可吞食除水稻外的所有动植物,高效控制稻田内部杂草的生长数量,降低了水稻养分的消耗量,有效缩减此前的用药成本。鉴于小龙虾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会对氧化层造成极大破坏,提高肥料分解速度,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稻米效益与产量。在稻田内部养殖小龙虾,还能为小龙虾提供合适的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生长数量,满足小龙虾养殖效益。由于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佳,在栽培水稻过程中,相关人员放置的动植物饲料可为小龙虾生长创造出合适条件。“稻虾共生”技术在使用期间,可不断缩减农药与肥料运用数量,全面规划稻田内部的生态功能,全面提升水稻与小龙虾的生长质量,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准,使水稻与小龙虾的生长发育更具可持续性。

2 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运用的要求

首先,小龙虾养殖过程中若运用“稻虾共生”技术,会对稻田性能提出较高要求。稻田要拥有较佳的保水性能,且土壤肥沃,来增强进排水的便利性。为保障小龙虾生长状态,稻田内部要设计较为专业的回形虾沟,其面积多为整体稻田的10%。比如,当稻田为1 hm2时,回型虾沟的宽度要保持在3~5 m,且水的深度与沟的深度分别保持在0.8~1.2 m、1.5 m左右,还要在田埂附近设置防逃网,其高度始终处在30~50 cm,对稻田整体形态进行合理控制。其次,应用“稻虾共生”技术期间,还要在稻田内部种植多种类型的水草。水草的出现会为小龙虾带来栖息、脱壳场所,对区域内部水质进行有效净化。一般来讲,水草品种多为水花生或伊乐藻等,要在运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距离,并合理控制水草面积。再次,若想提升小龙虾成活率,使用“稻虾共生”技术要进行稻田改造,在完成改造后要利用石灰开展消毒工作,然后可引入小龙虾,为小龙虾的生长状态创造出合适环境。最后,还要在“稻虾共生”技术操作中合理运用增氧机,为稻田内部增加适量氧气,再依照实际情况,开展换水操作,将水草当成小龙虾的食物。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稻田,明确小龙虾的进食状况,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其身体状态存有问题,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并对稻田内部进行合理消毒[1]。

3 小龙虾养殖“稻虾共生”技术的实践运用

3.1 科学挑选养殖位置

在应用“稻虾共生”技术前,要为小龙虾与水稻挑选出合适的养殖栽培位置,促进水稻小龙虾的和谐共生。一方面,操作人员要根据田块整体形态开展虾沟挖掘工作。由于稻田的水位未处在较深状态,夏季温度极易影响小龙虾生长状态,为保障小龙虾生长发育,需在水稻田周围挖掘环形沟。若水稻田的面积较大,环形沟可呈现“井”字形或“田”字形。通常来讲,环形沟的下口宽度与上口宽度分别为0.8 m、3 m,该沟与田地间的距离保持在1.5 m左右。水稻田内环形沟的深度与宽度多维持在0.5~0.8 m、1.5 m,其坡度比为1∶2.5。操作人员在设置环形沟前,要合理计算相关区间中小龙虾的生长数量,使每只小龙虾都能接受到足够量的养分,有效保障“稻虾共生”技术操作效果。另一方面,在养殖小龙虾期间,由于小龙虾的个头较小,且数量较多,极易产生小龙虾“逃跑”“丢失”等问题,为保障小龙虾养殖数量,要科学搭建防逃生设备[2]。比如,小龙虾多存在向上攀爬与向下掘洞的水平能力,在稻田内部进行小龙虾养殖时要为其设置防逃生设备。防逃生设施在实际运用时多选择钙塑板结构,结构内部包含聚乙烯网片,其网片的高度要保持在1 m左右,并对底部与顶部进行合理的防护设计。以网片中的钙塑板为例,该项材料的整体高度在15 cm左右,并运用铁丝与竹竿进行有效固定,在完成设施设置后,要将其投入水中进行合理检查,即发现其对小龙虾起到较强的防护效果。

3.2 改造稻田

为提升“稻虾共生”技术操作效果,养殖小龙虾前要全面改造区域稻田。具体来看,要全面观察稻田周围田埂的具体状态,适当增加田埂高度与宽度,该项举措不仅能更好地遏制稻田漏水等现象,还能给小龙虾增加有效防护,无形中增强稻田改造的合理性。田埂的高度多维持在1 m左右,其要超出水稻田的平面,埂顶的宽度要维持在2 m以上,并利用新堆泥土开展夯实操作,不可产生任何漏水等不良现象。若当前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时间超出1年,则要对养殖稻田进行重新改造,并合理规划“稻虾共生”技术操作过程细节[3]。比如,在重新改造稻田时,要率先排干此前虾沟中的大量积水,再将底部淤泥进行精准处理,并将部分底部淤泥进行暴晒,直到其呈现龟裂状态为止。虾沟底部保持干涸状态后,操作人员可将10~15 cm新鲜水注入虾沟中,利用该项举措进行换水操作,并在投放小龙虾前运用生石灰开展消毒工作,消毒时间需保持15 d左右,且生石灰使用数量标准为75~100 kg/667 m2,利用该项举措可有效控制虾沟内部环境,不可出现任何病菌。在投放小龙虾前,还要在虾沟内部注入50~80 cm的新鲜水,并合理融合200~500 kg/667 m2的农家有机肥,水的深度要保持在50~80 cm。在完成区域稻田改造后,相关人员要重新检查稻田内部的具体情况,明确内部数据与小龙虾适宜生长环境的匹配度,在该项举措的持续影响下,为“稻虾共生”技术操作奠定坚实基础。

3.3 选择栽培水稻品种

运用“稻虾共生”技术期间,相关人员要科学选择水稻品种。在挑选水稻品种时,除了要适当关注水稻本身的性质外,还要详细考量该品种与小龙虾生长状态的适应性。当前人们应尽量选型抗倒伏性能佳、抗病虫害强、成熟期较短的水稻品种,如协优系列或汕优系列,并对水稻种子品质进行适当检查。在进行水稻栽培种植前,还要全面关注水稻生长环境,每667 m2稻田都要做到将10~15 kg过磷酸钙与200~300 kg农家肥相混合,并将该类肥料均匀地喷洒在稻田内,由于当前采用的生态肥具有独特配方,极大增强稻田运用效果。此外,在开展苗木移栽期间,需将边行密植与条栽密植充分融合,确保水稻种子移栽效果。一般来讲,水稻秧苗移栽密度多为30 cm×15 cm,若想为小龙虾生长环境增强透气性,要对水稻移栽进行科学规范。比如,水稻移栽运用边行加密手段时,若当前地块为667 m2,即长和宽分别为28 m、23.8 m,则要将30 cm的插秧规模设置成一垄、60 cm的插秧规模设置成两垄,双行两垄的间隔多维持在20 cm、40 cm。若想合理缩减边沟穴数与垄数,要合理测量边沟位置,并在其中间添加一行,有效保障水稻种植生长的科学性。当前在开展水稻种植的过程中,667 m2下可生成1.35万个穴,而每个穴又要移栽3~5株水稻,有效增强水稻移栽种植的科学性。为保障水稻种植生长效果,可在田间沟或虾沟附近开展水稻种植,以为不同类型的水稻提供充足养分。

3.4 选择放养小龙虾苗种

为小龙虾养殖搭建出了较为标准的生长环境,应依照合适技术手段进行小龙虾的养殖操作。相关人员要借助“稻虾共生”技术合理挑选小龙虾苗种。比如,由于小龙虾的生活习性较为特殊,若稻田内部存在小龙虾,则虾沟内部都存在少量小龙虾,养殖人员多借助自繁自育形式来改善苗种现象,而使用该方法时难以把控小龙虾苗种质量与数量,无形中降低其整体生长状态。养殖人员在选择小龙虾苗种时,要合理运用“稻虾共生”技术,严格规范稻田培育条件,并根据繁育池内小龙虾的生长状态,科学选择小龙虾苗种。在选择苗种期间,要严格控制小龙虾的数量与内部性质,明确小龙虾对养殖环境的实际影响,不断缩减其可能出现的最差影响,为小龙虾的养殖管理提供专业基础[4]。操作人员在选择小龙虾苗种时,还要合理规划小龙虾养殖计划,明确该项养殖操作中的各项细节,根据小龙虾内部性质,有效调节养殖状态,为提升养殖效果打下较好基础。操作人员还要适当观察小龙虾整体的繁殖能力与生产计划,根据其身体状态与生长发育水平,全面了解估算其生产能力,并合理规范小龙虾放养数量,有效控制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在购置小龙虾时,要全面审查不同品种对水稻养殖区域的实际影响,根据价值含量高的品种来调节养殖区域内部的环境变化状态,再对小龙虾的购置情况进行合理控制,满足小龙虾实际养殖需求,为此后小龙虾持续性养殖生长打下较好基础。

3.5 田间管理

在开展水稻田间管理时,要率先观察区域水位变化幅度。一般来讲,操作人员要定期观察水位变化状况,要尽量做到水位高于稻田表面,并随时检查小龙虾生长过程中是否带有不良反应,若存在要及时更换水资源,避免当前水质对小龙虾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在开展稻田施肥操作时,要在正式插秧前倒入基肥,将基肥与各类水资源充分结合,有效增强稻田内部肥力。在开展追肥操作时,要尽量做到多次少量等原则,其追肥频率可保持在1个月1次即可,且每667 m2施加30~50 kg发酵畜禽粪、10 kg复合肥、5 kg尿素等,并在追肥前将当前存在的旧水及时排出,增强水质的有效性。在全面观察水稻生长状态时,还要定期检测稻田内部性质,确保稻田内部水稻整体质量,避免出现因水稻质量不佳而影响小龙虾生长状态的不良事

件[5]。在进行药物防治操作时,要尽量缩减药物的使用范围,并科学把控药物内部浓度,使该类浓度始终处在安全标准中,极大提升水稻生长发育效率。水稻生长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极易产生病虫害,操作人员在控制病虫害时,将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形式充分相结合,帮助水稻找寻出了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且合理保障了周围环境。相关部门在完成水稻田间管理后,要严格监管水稻种植生长过程,并及时发现其隐藏的质量缺陷,在查询出合适的原因后,采用了有效方法进行针对性控制,确保田间管理的精准性。传统水稻田间管理还包含除草操作,而在“稻虾共生”技术的持续影响下,水平面内的小龙虾可帮助水稻清除杂草,极大缩减水稻生长管理中的药物使用量,保障生长质量与数量。

3.6 饲养管理

在开展小龙虾饲养管理时,相关人员要科学选择投喂饲料,增强饲养管理的科学性。当前饲养小龙虾的饲料多为配合饲料、冰鲜鱼、螺蛳、蔬菜、瓜皮与水陆草等,根据小龙虾身体状态,日投喂量需保持其身体重量的6%~8%,1 d投喂2次。操作人员在开展投喂工作前,要详细检查饲料中的各项养分,明确小龙虾生长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有效增强投喂管理的针对性。同时,小龙虾饲养管理还包含合理控制养殖数量。受自身体型与内在习性影响,每日都会出现小龙虾“逃走”或“丢失”等现象,相关部门在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要全面检查小龙虾数量,并定期检测防逃生网的安全性与科学性,观察小龙虾在水中的具体状态,若其产生异常情况,则要进行适当追踪,避免出现“失踪”等不良问题。操作人员在检测小龙虾生长状态时,还要密切关注其身体变化,若其身体出现持续增长,则要对防护网进行适当改造,确保其与小龙虾身体的适应性,有效增强对小龙虾的防护效果。此外,在开展小龙虾饲养管理期间,还要对其进行定向捕捞。通常来讲,小龙虾的饲养周期可维持在

2~3个月,3个月后,相关人员可进行捕捞工作,捕捞器具多为迷魂阵、虾笼与地笼网等。操作人员可将虾笼与地笼网放置到沟底,并在次日上午进行收虾操作,其回收率可维持在80%左右。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详细审查“稻虾共生”技术对小龙虾、稻田的实际影响,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合理规范,确保水稻与小龙虾整体生长品质。

4 结语

综上所述,“稻虾共生”技术是当前小龙虾养殖中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要严格规范“稻虾共生”技术操作过程,明确养殖中各项操作标准,确保技术运用效果。受内外部环境影响,“稻虾共生”技术运用中极易产生多种问题,要科学选择小龙虾苗种、强化田间管理状态、加大饲养管理力度等,满足“稻虾共生”技术操作需求,为水稻与小龙虾共同创建出合适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晶,贝亦江,周凡,等.浙江省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29-34.

[2] 杨青华,王淑娟.小龙虾三种养殖模式的异同[J].渔业致富指南,2022(10):51-52.

[3] 朱为娟.小龙虾稻田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9):83-84.

[4] 梁玉刚,方宝华,汪丽,等.南县稻田养虾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22(9):86-89.

[5] 高培国,陆文燕,张枫,等.3种稻渔综合种养主推模式探析[J].科学养鱼,2021(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