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鱼塘四大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4-08-08王禹
摘要:夏季是鱼塘高产的关键时期,加强夏季鱼塘管理是鱼塘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夏季鱼塘管理中的水质管理技术、饵料投喂管理技术、鱼病防治管理技术以及日常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提高鱼塘科学管理水平和实现鱼塘养殖经济效益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夏季;鱼塘;水质;饵料;鱼病
夏季是鱼类摄食量增大、生长旺盛的季节,但是如果出现连续高温晴热天气,则会导致鱼类病害多发,增加鱼类死亡率,给鱼塘带来经济损失。在夏季鱼塘管理中,要将水质、饵料、鱼病以及日常管理作为管理重点环节,对这四个环节实施科学管理技术,降低夏季自然因素对鱼塘养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鱼塘干净卫生,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1 水质管理技术
在夏季高温时期,当鱼塘内的水温达到32℃以上时会出现大量藻类死亡,塘内水色发暗,水体溶氧量低,局部水体易聚集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如果连续多天出现低压闷热天气,则会导致水体通透性变差、交换力下降、底部溶氧消耗量增大,引发鱼类缺氧。同时,受高温天气影响,鱼类一般会在水体中层部位活动,从而延长鱼类吃饵料时长,影响鱼类长势,降低鱼类免疫力,提高饵料系数。基于上述情况,必须做好夏季鱼塘水质管理,应用科学的水质管理技术改善鱼类生存环境。
1.1 水质监测
加强夏季鱼塘水质监测工作,每间隔5~7 d测定水质指标,根据实测的水质指标判断水质变化情况,将其作为水质调节的依据[1]。水质合格的指标要求如下:鱼塘水体透明度在30~35 cm;pH 7.0~8.5;氨氮含量<0.5 mg/L;亚硝酸盐含量<0.1 mg/L;白天水体溶解氧≥5 mg/L,夜间溶解氧≥3 mg/L。
1.2 水位调节
对水源充足的鱼塘,每间隔3~5 d加水1次,尽量在晨间和夜晚加水,加水后水位升高10~20 cm。根据不同的鱼类品种确定最佳水位,养殖大宗鱼的鱼塘最佳水位不低于2.0 m,养殖鳜鱼、加州鲈鱼的鱼塘最佳水位在1.5~1.8 m。
1.3 水体增氧
鱼塘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每亩鱼塘配置一台功率为3KW的增氧机,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确定增氧机的启动时间,晴天在中午14点左右启动,阴天在晨间启动,阴雨天在夜间启动,每次启动后持续运行2~3 h。如果遇到增氧机运行故障无法正常运转,则需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向鱼塘抛撒活性增氧剂,抛撒250 g/667 m2。如果鱼塘有“浮头”现象,则要适当增加增氧剂的用量,确保水溶氧不低于5 mg/L。
1.4 pH调节
当鱼塘水体的pH<7.5时,需要向鱼塘内泼洒生石灰进行调酸,泼洒10 kg/667 m2;当鱼塘水体的pH>8.5时,向鱼塘泼洒以植物多糖、pH降解因子、酶为主的降解剂,水深1 m用量200 g/667 m2,使水体呈弱碱性,减少鱼病发生。
1.5 水质调优
每间隔15 d向鱼塘内泼洒1次以芽孢杆菌、增效剂、硝化菌为主要成分的高效生物净水宝,水深1m用量500 g/667 m2,用于分解水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优化藻类生长环境;为促进鱼塘底质分解,需每间隔15 d搅动1次底泥,搅动面积超过水体面积1/3,选在晴天中午搅动。如果连续多天为高温闷热、低气压天气,则不得搅动;当水温超过30℃时易造成水质变差,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应定期使用乳酸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通过优化鱼塘内水体微生物生态结构达到降低硫化氢、氨等有害物质含量的目的。
1.6 无水可补的应对
对水源不便的鱼塘,可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月泼洒1次,用量15~20 kg/667 m2,将生石灰化水后泼洒;如果遇到连续多天的高温天气,且无水源注入新水,则可以通过移植浮萍、水葫芦、水花生等挺水植物遮挡阳光对水体的照射,吸收水中过量的氨氮,起到水体降温和水质净化的作用。这种方法适用于没有养殖草鱼等草食性鱼类的鱼塘,如果鱼塘养殖草食性鱼类,则需要在鱼塘中围网,避免鱼类吃掉水生植物;对于水体面积偏小的鱼塘,可以在局部区域设置遮阳网。
2 饵料投喂管理技术
夏季鱼塘水温偏高,一般维持在25~28℃,如果遇到持续高温暴晒天气,水温会升高至30℃以上,此时鱼类的食欲下降,如果未能科学投喂饵料,不仅会造成饵料浪费,而且还会出现水质污染问题,导致鱼病流行[2]。基于上述情况,必须做好饵料投喂管理,应用科学的饵料投喂技术,确保在鱼类生长关键期提高饵料利用率,为鱼塘高产打下基础。
2.1 定时投喂
饵料投喂需固定在全天某一时间段,一般为上午9~10点,下午15~16点分别投喂1次。
2.2 定位投喂
在鱼塘范围内设饵料投喂台,每天都在固定位置投喂,有条件的鱼塘可以使用投饵机投喂,促使鱼群集中摄食。
2.3 定量投喂
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类摄食情况调整饵料量,通常饵料量不超过鱼总体重的3%~5%,确保鱼群全部吃完饵料,不会因饵料剩余造成水体污染;在晴朗天气下,可以适当增加投喂量。在阴雨天气下,需适当减少投喂量;在水质较差时也需适当减少投喂量,反之则适当增加投喂量;当鱼类出现激烈争食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投喂量,反之则适当减少投喂量;饵料分为青料和精料,一般上午投喂青料,下午投喂精料。
2.4 饵料营养调节
加强饵料品质管理,检查饵料是否出现霉变、腐烂、有毒等情况,确保饵料安全。当水温超过30℃时,需在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维生素C、乳酸菌粉等营养元素,提高鱼群免疫力。
3 鱼病防治管理技术
在夏季高温季节,鱼塘内微生物的繁衍速度加快,造成水环境较差,容易引发多种疾病。为应对疾病,许多养殖户使用消毒剂、底质改良剂、除藻剂等调节水质和底质,受水温过高的影响,如果未能降低药物用量,则会导致药物在水中的毒性过大,此时再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必然出现局部药物浓度过高,直接伤害鱼类。在高温环境下,鱼类处于“浮头”“暗浮头”应激状态,任何药物都会对鱼类产生刺激,给鱼类带来损伤。基于上述情况,必须做好夏季鱼塘防病管理,科学应用防病管理技术。
3.1 预防技术
夏季鱼塘防病管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预防措施,降低鱼病发生率。具体包括:
3.1.1 巡塘
夏季高温期间养殖人员要经常巡视鱼塘,观察鱼类活动,当发现鱼类异常时及时向技术人员咨询,快速做出鱼病诊断。
3.1.2 免疫
在鱼种下塘之前,注射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出血病的四联疫苗。
3.1.3 杀菌杀虫
在鱼塘杀菌时,每月固定时间进行鱼种体表消毒,向鱼塘内泼洒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杀菌药物。或者,每月泼洒含有过硫酸氢钾、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等成分的超迪,根据水质、底质恶化情况,适当增加超迪用量;在鱼塘杀虫时,向鱼塘泼洒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成分的鱼虫净,有效预防寄生虫病流行。
3.1.4 饵料消毒
当饵料中潜藏病原体时,鱼类进食饵料会将病原体带入体内,引发鱼病。为避免饵料成为鱼病的传播载体,需对饵料消毒处理。具体做法如下:在处理动物性饵料时,如螺、蚬等饵料,投喂前需冲洗干净,取活体投喂;在处理植物性饵料时,如陆草、水草等饵料,投喂前用含氯30%的漂白粉溶液浸泡饵料30min;在处理有机肥料时,需用2‰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3.2 常见病防治
夏季鱼塘如果发生鱼类病害,则要及时确定病害类型,根据病害类型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的效果。夏季鱼塘常见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这3种病会引发水产品大量死亡,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3.2.1 细菌性烂鳃病防治
清塘消毒,改善鱼塘水质,不允许在鱼塘内施入未能充分发酵的草食性牲畜粪便;在鱼塘内泼洒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将鱼宝拌入饲料中投喂,每50 kg鱼的所投饲料中拌入鱼宝20 g,连续投喂4 d左右;在全鱼塘内泼洒优氯净或强氯净,用量分别为0.3 mg/kg和0.2 mg/kg。
3.2.2 肠炎病防治
定期向鱼塘注入新水,当鱼类发生肠炎病时需适当减少投饲量;在鱼塘内用漂白粉、生石灰、优氯净或强氯净消毒,用量分别为1 mg/kg、20 mg/kg、
0.3 mg/kg、0.2 mg/kg;在每50 kg鱼的所投饲料中拌入磺胺胍5 g,连续投喂6 d,在药饵投喂的第2~6 d,磺胺胍掺入量减少至2.5 g。或将磺胺胍替换为肠炎灵,其用量与磺胺胍用量相同。
3.2.3 赤皮病防治
在放养、搬运鱼时避免对鱼体外造成损伤;每间隔7 d向鱼塘内泼洒1次漂白粉或生石灰;发病时,在每50 kg鱼的所投饲料中拌入磺胺嘧啶10 g,连续投喂6 d,在药饵投喂的第2~6天,磺胺胍掺入量减少至5 g。或在每50 kg鱼的所投饲料中拌入磺胺噻唑5 g,连续投喂6 d,在药饵投喂的第2~6天,磺胺胍掺入量减少至2.5 g。
3.3 高温期用药方法
夏季鱼塘中的饱和溶解氧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使鱼类容易出现急性或慢性缺氧现象,一旦在这种状态下投入刺激性药物,则会加剧鱼类缺氧,导致部分鱼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在高温期间,鱼类用药要注意以下方面:高温期间不得在鱼塘内投放含有氯制剂、戊二醛、苯扎溴铵的消毒剂和杀虫剂。在水质调节中要降低生石灰用量,每亩鱼塘生石灰用量降至5~15 kg,且在投放过程中开启增氧机;在用优力克、复合碘消毒鱼塘后,需要补充微生物菌剂,氨氮含量不得超过0.5 mg/L,亚硝氮含量不得超过0.05 mg/L;在料台泼洒药饵之前,需洒入抗应激类产品;当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如果还有鱼类出现死亡,则可以使用植物精油净力安等替抗类产品,以及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继续治疗。如果鱼类有贫血等症状,需洒入维生素类、抗氧化类、多糖或寡糖等药物。
3.4 高温期白露瘟应对
白露瘟是指在白露后7 d内死鱼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与鱼类基础病、水底不良、投喂过猛、降水降温应激、缺氧应激等因素有关,会给鱼塘带来经济损失。具体的应对措施如下:
3.4.1 水体外用处理
在鱼塘有水源的情况下,更换鱼塘内的水,或者补充水;延长叶轮式增氧机的开机时长;使用二氧化氯、过硫酸氢钾、固体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改善鱼塘水底,连续使用2~3次,每次改底后的第2天洒入益生菌;加强水体细菌载量控制,在鱼塘中使用正常剂量的优力克进行消毒,可有效预防鱼类细菌病。
3.4.2 内服处理
采用以维生素类为主的药物进行抗应激;采用净力安等酚类植物精油抗自由基损伤,对受损细胞进行修复;当鱼类有肝肠类疾病时,先在第1周内投入保肝中药、多糖类以及其他消脂类营养素,之后在第2周内用丁酸梭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当鱼类有细菌感染时,连续投喂5~7 d抗生素后停药,再用壳寡糖、净力安等替抗产品继续投喂7 d。
3.4.3 分类处置
当鱼类出现细菌感染时,采用三黄粉+维生素+敏感抗生素对细菌感染进行控制,投喂6 d左右;当需要修复肝胰脏时,采用寡糖或多糖+保肝中药+消脂营养素进行治疗,投喂6 d左右。
4 日常管理技术
夏季是鱼塘养殖实现高产目标的重要季节,同时也是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时期。如果在夏季鱼塘管理中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则会埋下鱼塘减产减收的隐患,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基于此,必须加强鱼塘日常管理,要求养殖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严格落实管理措施。
4.1 增加巡查次数
在夏季高温时期,养殖人员需要增加每天的巡查次数,做到早、中、晚各巡查1次。在早、晚巡视中,因鱼塘内溶氧量处于全天最低的时间段,故此需重点检查鱼塘内是否发生“浮头”或死亡现象。如果发生此类现象,需及时提高水位、开启增氧设备;在中午巡查中,检查鱼群吃食、游动是否正常,如果发现鱼群挣扎不安或急剧游动,则可能是患病后出现的反应,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2 制定应急预案
鱼塘养殖户要提高夏季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结合鱼塘实际生产情况,提前制定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最大程度减轻自然灾害对鱼塘养殖的影响。
4.3 填写养殖日志
鱼塘养殖户要做好养殖记录,记录信息包括天气、水质、水温、投喂、摄食、生长、用药、捕捞等情况,将日志作为制定鱼塘生产计划的依据,帮助养殖户积累更多的养殖经验。
4.4 改善养殖环境
在每天鱼群吃食后,及时打捞出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茎、叶等残饵,避免残饵在水中腐烂变质;在储存饵料的料房做好防潮措施,避免阴雨天淋湿饵料导致其发霉变质。在晴天时,经常对料房通风换气;查看鱼塘内是否有病鱼、死鱼,及时打捞出这些鱼,带离鱼塘后进行无害化处理,预防鱼病快速扩散;在养殖过程中,尽量投喂天然绿色植物源药材,提高鱼群体质。
5 结语
综上所述,夏季鱼塘管理要认清高温天气、病害多发对养殖管理带来的难题,应用科学管理技术有效解决难题,保障鱼类安全健康生长。在鱼塘管理中,要结合夏季气候特点和鱼塘生产特点落实水质管理、饵料管理、鱼病防治管理以及日常管理技术措施,尤其要在高温天气情况下改善水质、科学投喂、强化鱼病预防、增加巡视检查频次,从而促进渔业生产稳定,提高鱼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顾红平,唐玉华.夏季鱼塘养殖管理措施(上)[J].农家致富,2022(8):38.
[2] 涂桂萍,唐玉华.夏季鱼塘养殖管理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21(1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