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研究
2024-08-08邓兆祥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影响非常重大且深远。对于深圳市这样一个最快速度实现城市化的新都区而言,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对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不仅关系到这些“活文物”“活化石”自身的存活,而且是“留住乡愁”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地城市风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更为紧迫。本文从深圳市古树名木的基本情况出发,探析了深圳古树名木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深圳市部分古树名木健康受损的具体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深圳;古树名木;保护
深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直接影响到城区内植被的生长(包括古树名木等),导致其生长环境被改变,对其存活造成较大影响。古树名木随树龄增长,生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对生长环境的依赖性也越高;若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其正常生长往往会受到影响,甚至衰弱。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是城市建设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相关保护措施要有针对性,对各种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要有足够预判和防范,确保其科学合理性,形成长期有效的保护[1]。
1 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就越为迫切。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
树木。
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古树名木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0fy6wIjBWfRc7Sv6k3phYQ==”,饱经沧桑的古树体现了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从经济角度看,古树名木是我国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资源,对发展旅游经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从植物生态角度看,古树名木作为珍贵、珍稀和濒危植物,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一面,并为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古树名木不能像古建筑那样用砖瓦漆料复制或修复如旧,也正因为如此,古树名木具有突出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更需要关注和
保护。
2 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
深圳市地处我国东南地区,属于典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临海靠山,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因此,深圳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古树名木数量相对较多,总体生长情况较好。深圳市严格贯彻落实《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并根据自身情况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大力推进对市内各种古树名木的保护机制建设[2]。政府相关部门在古树名木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方面持续进行完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古树名木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考核评价内容,使得古树名木保护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23年7月底,深圳市在册古树名木有1 707株,其中包括一级古树14株、名木5株等;榕树、樟树、龙眼、荔枝占比超70%,为主要树种。
3 近些年深圳市古树名木变化情况
深圳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收效最大的典型代表。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深圳市高度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按照广东省相关要求充分落实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并结合自身建设实际,采取一些更具自身特色的保护措施。不懈努力下,古树名木保护已取得较大效果;同时,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3.1 近年深圳市古树名木数量变化情况
按照深圳市近些年来对市区内古树名木复查相关结果,数据显示全市保护名单中的古树名木有所减少,消失的古树名木从树种来看主要有榕树、朴树、凤凰木、荔枝、樟树等;榕树减少的数量是所有树种中最多的,其次为野生荔枝和野生龙眼。从古树名木消失区域来看,以城中老村为最大减少区,消失量达到总消失量的70%。
3.2 深圳市古树名木健康状况变化情况
对深圳市古树名木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古树名木总体状况较好,主要分布在公园、学校等区域。但也约有50%的古树名木其生长状况一般,原因如下:(1)地上生长空间小,被过度占用,造成生长受限;(2)地下根系拓展难,根盘常被硬质化;(3)病虫危害;(4)人为伤害等。
4 深圳市内古树名木减少原因分析
对深圳市古树名木减少原因进行客观分析,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古树的自然衰老导致其生长活力不足,抗逆性变弱,进而出现受损和死亡的情况;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导致古树名木数量减少的情况较为普遍。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城市建设造成古树名木数量减少
城市更新、道路交通等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部分古树名木保护范围被侵占、生存空间受到胁迫、生长率逐年下降至死亡,以致古树数量减少。较为典型的是,深圳近年来的城市更新项目,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项目内古树的生长环境,造成其周边地形竖向、地下水位、光照条件、林木环境等变化,因保护措施不到位,常出现古树树势衰退或死亡[3]。
4.2 病虫害造成古树名木树量减少
部分古树名木因所处立地条件较差,周边建筑较多,存于树池中;往往树势较弱,易发病虫害,尤其受蛀干害虫(如小蠹虫)、白蚁危害严重,导致死亡。
4.3 自然灾害造成古树名木数量减少
深圳地处沿海地区,台风频发。部分处于风口和空旷区域的古树容易在强台风下受到严重破坏,出现折干或折枝现象,导致部分古树死亡。
4.4 祭拜活动造成古树名木数量减少
古树名木因其树龄较大,造型奇特,因此被当地的一些村民视为神树,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祭拜。每逢一些特定的节假日会有大量村民的烧纸和敬香活动,浓烟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侵袭部分古树,其部分树叶、韧皮部不受损,以致部分古树生长势衰弱,甚至死亡。
5 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种原因造成古树数量下降,基于以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探寻古树名木保护的方向和办法。
5.1 城市建设引发空间利用危机
总体而言,深圳市古树名木数量和种类均比较丰富,但这些古树名木大多以单株方式分布,生长位置与城市建设常常出现空间资源争夺的矛盾。在城市建设前、中、后期,需要进一步落实古树名木的管护责任,以保护古树名木。
5.2 古树名木保护方法失当
古树名木保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但因相关保护知识的缺乏,常出现保护不当的问题,未能有效保障古树名木的正常生长。一些附近居民针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往往采取根盘周边硬化或砌树池的方式,导致土壤透水透气性变差,雨水难以渗入,古树根系呼吸受阻,从而生长势衰弱致死。一些古树的病虫害防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出发,防治方法不当,缺乏针对性,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造成古树死亡[4]。
5.3 古树名木保护意识差
部分公众对古树名木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古树上经常出现树干被刻划、树枝折断、树皮剥落、周边堆物等情况。
6 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对策和建议
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需要引起城市居民、建设管理者等相关各方的高度关注,将城市的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整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护管理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大力度,以确保古树名木保护达到预期目标。
6.1 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法规及其管理体制建设
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深圳市古树名木保护要做到有法可依,才能确保保护管理得切实有效。为此,需要基于现行法规和制度,对相关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尤其是具体操作性内容,必须在管理法规和制度方面予以明确。其次,要健全管理机构。对相关管理部门的职权进行明确,同时在经费保障等方面,要按照相应需求和要求给予保证。古树名木保护必须将其落实到绿化部门的具体岗位和责任人,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才能够为保护工作形成有力支持。
6.2 城市建设中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城市建设中,涉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应秉承古树名木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应当采取有效的避让和保护措施。
古树名木的保护,应先划定古树保护范围:古树名木树冠垂直投影线外五米范围内为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严禁在古树保护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建筑、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放烟气。
以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在规划阶段就应从以下方面做到古树名木的保护:用地布局上优先将古树名木保护范围规划为绿地,做到原址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地下空间严禁开发,以此防止建设可能对古树根系带来损伤和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划后的地形竖向应有利于古树名木生长,避免低洼涝根或孤高致土体崩塌;道路交通流线应避免进入古树保护范围,严禁机动车道侵入古树保护范围;严禁地下管线进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与古树名木的距离,做好光照分析,光照条件以应满足古树名木正常生长为前提。
项目施工阶段,做足施工前、中、后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1)项目施工前:成立由建设单位所属街道和相关建设项目施工方等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领导小组,同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为监管部门,指导、监督和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古树的保护和复壮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破坏古树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进场施工的单位应签订古树保护承诺书,并明确具体的责任人;施工前需做好围蔽,围蔽板四周各悬挂一个古树保护宣传牌,起保护宣传和警示作用。(2)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求在建设施工场地采取喷雾系统、密网围挡等防尘措施阻止尘土飞扬,从源头遏制尘土及机械尾气对古树的影响;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线外应修建排水沟,避免积水及污水进入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在古树保护范围附近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禁止使用明火或电焊进行作业,并应布置专用消防栓和消防水带等消防器材。(3)项目完工后:做好定期监测,派具有古树养护复壮经验的技术人员,每周针对古树生长状况开展1~2次巡查,重点对古树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拍照留底,并及时做好巡视记录;生态环境监测,检查保护古树的围蔽措施,观察控制保护范围内的土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管养单位和主管单位;健康状况监测,重点观察古树树冠和叶片,如有叶片大规模不正常发黄等异常状况,立即向建设单位报告,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并组织专家会诊;病虫害监测,重点观察古树根系、树干和叶片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对发现病虫害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及时组织病虫害防治团队进行防治;加强养护,应加强水肥管理,根据叶片状态和天气情况进行浇水,1周至少浇水1次,每季度至少在古树根系范围内淋施1次促根剂、腐殖酸类肥料和高效液体肥[5]。
6.3 增强公众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深圳市要采取积极手段对古树名木保护进行宣传,并基于保护法规制度进行教育,进而提升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首先是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宣传,对古树名木保护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曝光,针对社会不同群体采取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提升古树名木保护质量。针对比较严重的祭拜活动等,要结合其他教育工作共同进行,以实际案例和具体处罚措施规范民众的保护古树名木行为。同时在不同阶段和特定群体,采取针对性宣传方式和内容,让公众清楚保护的意义,以及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力促增强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形成公众自觉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6.4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技术管护
古树名木管护与其他传统意义上的绿化管理有较大差异,其在专业性和细节性方面要求更高,因此不能只是按照一般性的技术手段对古树名木进行保障。具体来说,古树名木的施肥保水、防病治虫、整枝剪叶等方面,都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方法。为此,深圳市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研究,完善保护预案,落实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措施,加强日常巡查巡护,防止人为破坏和过度干预,并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及时将巡查、养护等情况纳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发现古树名木遭受危害、损害或长势不旺、濒临死亡等现象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或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理、抢救或复壮。
7 结语
综上所述,古树名木保护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深圳市而言,古树名木保护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仍然面临古树名木数量减少等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和环节入手,构建多维的保护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进而为整个保护管理提供最大保障。
参考文献
[1] 寇文瑞.洛阳市城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措施探究[J].现代园艺,2019(19):205-207.
[2] 孙文飞.宽城县古树名木保护的调查浅析[J].现代园艺,2019(19):211-212.
[3] 仇建习,吕贤良,吴彬,等.莲都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9,46(3):123-129.
[4] 王军.陇县古树名木保护现状与管理措施[J].绿色科技,2019(17):187-188.
[5] 杨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