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24-08-08罗武
摘要: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确保产量与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夏大豆选种育种基本原则作为切入点,同时,基于浅耕灭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查苗补苗、肥水施用、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等针对夏大豆配套栽培技术要求进行了阐要描述,力求提升夏大豆种植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关键词:夏大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技术推广
大豆属于豆科大豆属,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高度为30~90 cm,大豆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养分含量较高,为使夏季大豆生长期得到充分利用,相关技术人员以及种植人员要掌握夏大豆选种育种技术以及配套栽培技术,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单位面积内大豆产能与品质,减少环境因素对之带来的影响。
1 夏大豆选种育种原则
1.1 因地制宜
通常来说,夏大豆区主要涵盖了黄淮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区域等多个省份,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给夏大豆的品种选择也带来了挑战。在开展夏大豆选种育种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种植地域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筛选大豆品种。例如,泰山75主要适用于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齐豫30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等等,种植人员应充分明确不同品种的主要特性,进而确保种植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1.2 选择优良种子
优良的种子可以保障夏大豆的品质与产量。在种植前,相关人员需要结合产量数据以及试种结果,明确不同品种的品质、丰产性、抗倒伏能力、抗病害能力等等,确保夏大豆品种与种植需求的一致性,力求获取到更高的产量,同时,提升大豆百粒重与其营养成分含量,促进种植效益的不断进步[1]。
1.3 种子的预处理
在正式栽种前,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对种子进行预处理。例如,为尽可能减少病虫害对于大豆种植过程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可采用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氟环·咯·精甲种子处理悬浮剂等对豆种按要求进行拌种处理,处理完成后需要进行阴干,然后开展播种工作,从而减少大豆早衰、早死、减产、绝收等相关风险。此外,为防止根腐病给大豆种植带来的影响,还可分别采用50%多菌灵以及多福合剂等相关药剂进行拌种处理,确保其生长稳定性。
2 夏大豆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为了提升夏大豆种植的产量与品质,相关种植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还应掌握配套栽培技术。
2.1 浅耕灭茬
在播种前,针对地块进行浅耕灭茬处理有助于去除杂草对于地块的影响,减少土层中的水分蒸发,使降水能够在地块土层中得到充分蓄存,为后续夏大豆的播种与栽培提供充分的环境支持。
在耕地灭茬的同时,种植人员可针对圆盘耙等工具进行合理运用,将土层耕深控制在15~20 cm,地块处置完成后即可开展播种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块土层内部养分含量,促进夏大豆的正常生长,可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状况以及土层肥力发展情况适量施用农家肥,在消除田间杂草的同时,为大豆的种植与生长提供养分支持。通常来说,浅耕灭茬过程中,基层农家肥的施用量应控制在15~20 t/hm2。
2.2 适时播种
除浅耕灭茬相关作业外,适时播种同样也是确保夏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相对其他作物而言,夏大豆的生长过程对于播种时机的掌握与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相关种植人员应当结合大豆的品种特点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等针对播种时机进行科学调节与控制[2]。一般来说,黄淮地区夏大豆播种时间应当控制在6月上旬,最迟播种时间不应超过6月末,在播种过程中,可结合当地日照条件、土壤条件以及大豆品种针对播种密度进行调控,平均而言,黄淮地区夏大豆播种密度应当控制在18~20万株/hm2,当种植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时,可适当提升播种密度,使地块中留苗数量得到保障。
2.3 合理密植
从现阶段部分地区夏大豆的栽种与生产实践来看,受到长期以来种植理念以及田间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种植密度不足,虽然夏大豆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与水分,同时,能够具备更加良好的通风与光照条件,但对于地块中的空间利用率依然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夏大豆栽种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在进行大豆栽种时,相关人员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密植,使单位面积内的夏大豆产量得到保障与提升。
为更加准确地掌握夏大豆种植过程中的合理密植,相关人员应当基于变量对比的角度进行试验分析,进而依托统计数据制定更加可行的密植方案。
2.4 查苗补苗
播种完成后,由于种子品质问题以及播种流程等影响,可能会出现缺苗、断垄等现象,对于单位面积内夏大豆的成活率以及产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相关人员应当针对缺苗断垄等进行及时填补,有效提升单位面积内夏大豆出苗率与存活率,为后续生长与收获奠定基础。在查苗补苗过程中,应遵循适时适地原则,当断垄长度超过30 cm时则需要开展补苗工作。在补苗过程中,应保障地块的养分与含水量,同时,规避太阳直射对于大豆秧苗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升补苗成功率,使单位面积内夏大豆出苗率与存活率能够达到95%以上。
2.5 施用肥水
结合夏大豆生长状态以及生长过程及时补充相应的养分与水分,对促进其产量与品质的不断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特点,结合夏大豆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使田间肥水施用方案能够具备充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夏大豆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养分支撑。在肥料的施用过程中,可结合地块内部养分含量以及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及时调整各类肥料的比重。例如,黄淮北部地区在进行夏大豆种植过程中,可针对性提升氮肥、磷肥等所占比重,同时,在种植过程中适时施加尿素、过磷酸钙等等,进而促进大豆的正常生长。在夏大豆开花前,可针对性施加磷酸二铵复合肥,使地块中的养料供应更加充分。
在进行灌溉时,则需要考虑地块中的含水量以及当地的降水频次,当降水较为频繁时,可适当减少田间灌溉次数及灌溉水量,而当降水频次较少时,则可适当增加田间灌溉次数及灌溉水量,使地块中的含水状态符合夏大豆生长要求。
2.6 病虫害防治
在夏大豆的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类别主要包括棉铃虫、蚜虫、造桥虫、豆天蛾、大豆根腐病等等,在防治方案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当地气候环境情况、病虫害蔓延发展状况以及当前地块内部夏大豆生长状态等各项要素。在针对棉铃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分别采用30%灭铃灵乳油、40%水胺硫磷乳油等药物,在针对造桥虫、豆天蛾等进行防治的同时,可主要采用2.5%敌百虫等药剂对作物进行处理[3]。
除此之外,为更进一步提升夏大豆对于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抗倒伏能力,可做好田间培土以及排涝等相关工作,使田间地块中的栽植环境更加良好,避免对夏大豆的产量与品质造成影响。
2.7 适时收获
夏大豆栽植工作全面完成过后,相关人员要对大豆的生长进行跟踪监控,当籽粒硬度达到标准时,说明其生长达到完熟期,满足收获条件以及收获要求,决定及时组织收获与晾晒,避免种皮破裂对大豆品质造成的相关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夏大豆进行栽培与种植的过程中,良好的选种育种过程以及全方位的配套栽培技术对保障其产量与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人员应当做好夏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为实现大豆生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立功,郭茂秀.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2022(22):13-14.
[2] 王萍.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集成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2022(15):65-67.
[3] 赵建本.南阳市夏大豆丰产栽培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2(2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