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产丰收理念下金秀瑶族自治县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

2024-08-08黄林坤

新农民 2024年21期

摘要:水稻种植是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领域人员需要了解水稻种植相关技术。本文以水稻种植技术为主题,介绍了金秀瑶族自治县水稻种植情况,包括种植条件、种植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播种育秧、水肥管理、收获贮藏等等,提出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旨在为相关领域读者提供参考,以实现水稻稳产丰收目标。

关键词:水稻;科学种植;种植技术;技术推广

稳产丰收是从事水稻种植企业和农民的目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种植经验,归纳总结出当地水稻种植技术和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水稻生产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1 金秀瑶族自治县水稻种植条件

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县内多山、海拔较高,所以,当地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269 h,年平均气温约为17℃,年平均降雨量为1 648 mm。又因为当地蒸发量小于降雨量,所以,空气较为湿润。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与金秀瑶族自治县气候条件有较高的匹配性,水稻种植条件良好。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统计局数据统计,

2023年,全县稻谷产量为1.9×107 kg,在全县粮食产量占比为52.63%,可以表明,水稻种植在当地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地位。

2 水稻种植技术简介

2.1 种植地选择

在选择水稻种植地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种植地是否拥有便利的灌溉条件,能否通过密布的水网结构,为水稻种植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给,科学调节种植地的湿度。其次,种植地需要考虑土壤肥力。土壤肥力良好,可以为水稻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供应,促进根系发育与干物质积累。如果种植地肥力偏低,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补充土壤肥力。可以考虑通过翻耕沤冬的方式,提升水稻种植地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水稻种植人员需要在秋季收获水稻后,对水稻种植地进行50 cm的翻耕处理,将稻桩、杂草进行掩埋。再对水稻种植地进行灌水,确保水完全淹没土层,加快杂草腐烂效率,灭杀虫卵。在冬季,仅保留少量的坑洼水,排放杂草腐烂生成的有害气体。在春季种植水稻之前,对水稻种植地做第二次翻耕,翻耕深度控制在30 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即可[1]。

2.2 品种选择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部偏东位置,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稻作区的桂中区。因为桂中区拥有‌气候条件适中,所以,品种选择可以考虑选择中熟的水稻品种。‌同时,需要考虑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水稻种植条件,确保水稻植株拥有发达根系发达,成穗率高,茎秆粗壮分蘖水平适中。可以考虑选择圆头粳、Y两优087等中熟水稻品种,或是考虑种植高产量的巨型稻品种。水稻种植人员在采购水稻品种时,需要到当地正规单位采购规范品种,为实现水稻种植的稳产丰收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2.3 播种育秧

在每年的2月中下旬—3月下旬,当地开始早稻的播种育秧作业。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准备晚稻的播种育秧作业。确认水稻品种并采购完成后,需要先进行初步筛选,保留颗粒饱满、种皮完好的种子,再使用清水淘洗种子,配制25%咪鲜胺乳油的2 500倍液,对种子浸泡8 h,最后,选择苗床需要以向阳背风,保证土壤肥沃、中性偏酸。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20 kg/667 m2细土作为盖种子土,使用80 kg/667 m2细土作为底土。以100 kg底土∶1 kg壮秧剂的比例,制作营养土,在苗床上铺厚度为2.2 cm的营养土,通过木尺刮平、灌水润土操作,保证底土沉实。根据2.5粒/cm2的规模育秧,保证成苗为2株/cm2。再向种子均匀施撒3 mm的盖籽土,保证种子不外露,再灌平沟水处理,并使用麦秸秆、无纺布覆盖在苗床,为种子提供发育条件。在水稻秧苗长出3叶1心或4叶1心,准备移栽处理,对于水稻植株的早发多发分蘖有较大帮助,促进水稻的稳产丰收。在移栽前1 d,需要使用二胺肥料,以100 kg/667 m2的用量对苗床进行施肥,提升水稻秧苗的抗病害水平。在水稻秧苗移栽时,需要将深度控制在1.5 cm左右,有效降低倒苗、漂苗概率,促进水稻秧苗发根。对于水稻秧苗的移栽密度,建议控制在125~200株/m2左右。如果水稻品种分蘖能力强、水稻秧苗质量高,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移栽密度。如果水稻品种分蘖能力弱、水稻秧苗质量低,则要增加移栽密度[2]。

2.4 水肥管理

水稻的水肥管理要根据水稻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案:

第一,幼苗期。在播种育秧环节中,除移栽前施加肥料外,还需要通过三期培肥,为水稻秧苗发育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在冬季将秸秆埋在土层下,通过秸秆腐烂补充苗床肥力。在春季,使用腐熟的有机肥,通过耕翻土层的方式,将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在播种前20~30 d,向苗床施加10~13.3 kg/667 m2的尿素。在种子种植前,需要对苗床浇足清水。在水稻秧苗长出3叶或4叶,做好严格控水,可以考虑在傍晚喷洒少量的水。

第二,分蘖期。分蘖期是水稻植物生长分蘖、叶片发育,积累干物质的重要时期,需要保证肥水的稳定供应。在分蘖期的水分管理中,需要做到浅水勤灌,可以稳定提升土壤温度,加快水稻植株的分蘖。可以在水稻秧苗移栽后4~5 d,将种植地的灌水厚度保持在2~4 cm,或是使用湿润灌溉模式。在分蘖期的其他时间,需要使用间歇灌溉模式在分蘖期的肥料管理中,需要适时施加分蘖肥。可以在水稻秧苗移栽后一周,以6~8 kg/667 m2的用量施加尿素。在第一次施加分蘖肥后的7~10 d,以3~4 kg/667 m2的用量再次施加尿素[3]。

第三,拔节长穗期。水稻植株在拔节长穗期会快速成长,增加根系生长量,快速积累干物质,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合理提升水稻植株的结实率、粒重。在拔节长穗期的水分管理中,需要在水稻植株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保持2~4 cm的灌水厚度,提升水稻植株的穗分化效果,提高结实粒数。对于拔节长穗期的其他时期,则采用干湿交替、以湿为主的给水模式,合理提高水稻植株的抗倒性能。在拔节长穗期的肥料管理中,需要做到巧施穗肥。可以在水稻植株叶龄余数在3.1~3.5时,施加10~12 kg/667 m2的尿素。在水稻植株叶龄余数在1~1.5时,施加4~6 kg/667 m2的尿素,补充适量的磷肥与钾肥。

第四,结实期。在结实期,水稻积累的营养物质会向稻粒输送,对于水稻的结实率、粒重具有重要意义。在拔节长穗期的水分管理中,需要根据水稻植株是否抽穗进行科学管理。在抽穗开花阶段,需要采用水层灌溉模式。在抽穗后,则要使用浅水间歇灌模式。在蜡熟期,可以考虑使用边灌溉边排水的方式进行灌溉,禁止使用大水灌溉模式。在水稻准备收获的前5~7 d,终止灌溉工作。在拔节长穗期的肥料管理中,需要观察水稻植株长势是否正常。如果长势正常,可以不施加肥料。如果水稻植株出现早衰情况,需要使用3~4 kg/667 m2的尿素进行追肥,提升水稻植株的根系活力,提高灌浆物质转化效率。

2.5 收获贮藏

水稻成熟后,水稻种植及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组织收获,合理规避因天气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选择在晴天组织水稻收获活动,并在水稻收获后,做好脱粒、晾晒工作。如果缺少晾晒环节,含水量较高的稻谷容易出现生芽、发霉情况。建议选择在专用的晒场上,通过间歇晒干、阴干处理,科学提升整精米率。需要注意,稻谷不具备耐高温性能,在晾晒时需要避免高温暴晒情况。如果选择在日光下暴晒,需要增加稻谷的摊晒厚度。如果在水泥地上进行晾晒,需要水稻种植人员勤翻动稻谷,避免局部稻谷温度过高,降低稻谷品质。将稻谷水分降低至13%~14%,可以进行贮藏处理。在稻谷贮藏时,需要避免使用木柜、竹囤等器具,科学防鼠。贮藏仓房需要拥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贮藏环境的干燥、低温,合理预防结露情况[4]。

3 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

3.1 病害防治方法

稻瘟病作为一种在水稻生育期均可以发展的典型病害,可以感染秧苗、叶片、穗等位置。感染秧苗,秧苗颜色从绿色转变成褐色,无法正常光合作用,直至枯死。感染叶片,会从初期的水溃状褐色斑点,发展成圆形褐斑,叶片呈现枯焦状态,根系腐烂枯死。感染稻穗,会从初期的暗褐色病斑,发展成水渍状黑褐色病斑,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可以在水稻秧苗的3~4叶期,或是在水稻秧苗移栽之前,使用三环唑与清水配制成500倍液,进行浸秧处理,合理预防秧苗时期的稻瘟病。在水稻植株进入分蘖期,需要观察水稻叶片是否出现病斑,可以使用稻可宁与清水配制1 000倍液,对叶片进行均匀喷洒,有效期可达15 d。因为稻可宁容易附着在叶片上,所以,在喷洒药液后的2 h内遇到自然降水,不需要做补喷处理。在水稻植株破口率处于5%~10%,需要使用三环唑的500倍液进行喷施处理。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需要在水稻植株破口的初次稻瘟病防治处理后5~7 d,再进行一次喷施处理。

纹枯病主要在水稻植物的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靠近水面的叶鞘会生出水侵状暗绿色斑点,发展成椭圆形纹状褐色病斑,并不断向水稻植株上部发展。在感染位置,可以观察到由菌丝形成的菌核。针对纹枯病,需要在灌水整田栽培作业之前,对种植地进行充分清理,将残渣转移至种植地以外的区域,进行集中烧毁,即可消灭大量菌核。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肥料管理工作,提升水稻植株的抗病性能。同时,在水分管理方面,需要采用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湿润长穗的方式,破坏纹枯病感染水稻植株的路径。对于纹枯病感染情况较为一般的种植地,需要在拔节期到孕穗期,确认水稻植株感染率达到20%,使用20%望佳多可湿性粉剂与清水配制成1 000倍液,对水稻植株进行充分喷洒。如果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的种植地,需要在分蘖末期,确认水稻植株感染率达到10%,立刻使用药剂进行防治[5]。

3.2 虫害防治方法

稻飞虱的成虫、若虫会吸食水稻植株汁液,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而且,稻飞虱的唾液腺会向水稻植株注射有毒物质,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传输,引起水稻植株萎缩。稻飞虱的排泄物也容易引起霉菌滋生,对于水稻植株的呼吸作用造成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稻飞虱成虫羽化后3~5 d即可产卵,一生产卵数量在200~600粒。对于稻飞虱的农业防治,可以采用连片种植方式,避免稻飞虱的来回迁移,对水稻造成持续性影响。在水稻灌溉时,要做到浅水勤灌,视情况做晒田处理,合理控制种植地的湿度。在冬季,可以通过清除、焚烧杂草的方式,灭杀越冬虫源。也可以采用生物方式,比如向种植地投放适量的草把,为蜘蛛提供成长发育条件,合理控制稻飞虱的成虫数量。或向种植地投放鸭群,依靠鸭群的啄食降低稻飞虱整体数量。当水稻植株处于分蘖期,可以使用轻柴油,以0.5 kg/667 m2的用量混合40 kg的潮沙,均匀播撒到种植地中。等待轻柴油在水面上扩散,使用扫帚震动水稻植株,将稻飞虱震落到水面,使其触油而死。需要注意,在使用滴油方法前,需要将种植地的水深控制在3~5 cm,并在次日更换清水。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药剂防治方法,比如在抽穗期,使用25%吡虫·辛硫磷乳油与清水配制成500倍液,对2~3龄若虫进行灭杀。或是在抽穗末期,使用45%马拉硫磷乳油与清水配制成100倍液,对成虫、若虫进行防治。

二化螟会选择在水稻植株靠近叶鞘的叶片基部产卵,在幼虫孵化后,会取食叶鞘,在幼虫2龄后,取食蛀食稻茎,导致水稻植株出现枯鞘、枯心等情况。在幼虫成熟后,会在茎秆、叶鞘等位置化蛹。在防治二化螟时,需要以农业防治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可以在早春对种植地进行翻耕灌水,消灭越冬虫卵。在化蛹高峰到蛾始盛期,以淹没稻桩的标准进行灌水,维持3~5 d,降低老熟幼虫、蛹的数量。对于水源充足的种植地,可以在一代化蛹初期,排干种植地的积水,维持2~5 d,让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更低位置化蛹。再灌水,保持7~10 cm的水深,维持3~4 d,通过水的密封性,使得蛹窒息死亡。对于二代二化螟的1~2龄期,则要以淹没叶鞘的标准进行灌水,维持2~3 d,也可以灭杀二化螟。对于药剂防治,可以在二化螟虫卵盛孵期后的15~20 d,使用25%杀虫双水剂与清水配制500倍液,通过泼浇方式进行防治[6]。

4 结语

水稻种植需要详细了解当地种植条件,品种选择、播种育秧、水肥管理等要做到科学合理,在实践中理性观察作物生产情况,发现病虫害适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当水稻成熟后科学收获,不断提升水稻品质与产量,提升水稻种植的收益,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志荣.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水稻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3,41(23):136-138.

[2] 潘雪梅.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水稻种植效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232-234.

[3] 许莉莉.探索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3(10):97-98.

[4] 张顺贵.水稻种植技术应用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9):11-12.

[5] 张明全.水稻种植技术与施肥管理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9):160-161.

[6] 王爱明,柏廷钰,朱自芬,等.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J].河北农机,2023(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