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冻害的调查分析和对策措施
2024-08-08陈国政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别山茶树低温冻害进行观测,调查并综合分析2020—2023年茶叶冻害灾情资料以及地方气候资料,以此确定该时间段内茶叶低温冻害的基本发生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与地方气候特点,提出了一系列茶叶冻害的防御应对策略。
关键词:茶叶冻害;低温冻害观测;应对策略
1 研究背景
大别山的茶叶冻害主要在12月—次年3月发生。结合2020—2023年的地方天气变化情况能够了解到,在3月,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8级左右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全省平均气温下降8~10℃,同时平均风力增至4~5级,阵风8级左右。冷空气过后早晨最低气温:江北地区7~9℃;江南地区4~6℃。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根据茶叶霜冻害预报气象等级,此次降温过程可能造成部分山区平地茶园出现晚霜冻害。在近三年,大别山区和皖南部分地区茶叶霜冻害等级为轻度,局部高海拔山区为中度。与此同时,每年3月全省茶叶进入采摘期,茶叶嫩芽可能受到冻害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情况,为避免冻害对茶叶本身的产出量以及出产质量产生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应当定期开展对地方茶叶冻害的调查分析,并形成更为合适的茶叶冻害防御应对方案,体现出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有效维护。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材料
分别对低海拔茶园(166.5 m)以及高海拔茶园(450 m)两个茶园内试验区的茶树生长情况进行观测与调查分析。本研究所选取的茶叶品种为大别山的优势品种六安瓜片,5年生茶树,种植密度约5 000株/667 m2,平均株高为50 cm。在相同梯度种植,保证两茶园内选取茶树的长势基本一致。
2.2 试验方法
单个茶园内设置2个面积为20 m2的试验区。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展开对选取低海拔茶园和高海拔茶园试验区中茶树生长情况的分别观测。调查并综合分析2020—2023年的茶树低温冻害观测试验结果、茶叶冻害灾情资料以及地方气候资料,以此确定该时间段内茶叶低温冻害的基本发生情况。同时,用塑料薄膜、杂草等覆盖茶叶以实现冻害抵御。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茶树低温冻害观测试验与调查结果
选取低温强度以及低温持续时间作为判断茶叶冻害是否发生、评价茶叶冻害实际程度的指标。调查并综合分析2020—2023年的茶树低温冻害观测试验结果、茶叶冻害灾情资料以及地方气候资料,以此确定该时间段内茶叶低温冻害的基本发生情况。在本次试验与调查分析中,所得到的茶树冻害试验观测与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1)在低海拔茶园区域内,2020年12月—2021年
3月,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为-1℃;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为4 d;出现霜的日数为5 d;降温次数为3次,对应天数为5 d。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树、茶叶发生轻微冻害;茶树冠以及梢叶尖部位置稍有冻害,少数部分显现出了枯萎的现象。2021年12月—2022年3月,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为0.6℃;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为2 d;出现霜的日数为2 d;降温次数为1次,对应天数为2 d。未发生明显的冻害问题。2022年12月—2023年3月,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为-1.4℃;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为5 d;出现霜的日数为8 d;降温次数为2次,对应天数为15 d。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树在树冠位置、树梢区域均出现了大面积的冻伤,遭受较为严重的冻害;叶片受冻位置出现萎缩凋零的现象。
(2)在高海拔茶园区域内,2020年12月—2021年
3月,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为-2.1℃;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为4 d;出现霜的日数为8 d;降温次数为3次,对应天数为10 d。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树、茶叶发生轻微冻害;茶树冠以及梢叶尖部位置稍有冻害,少数部分显现出了枯萎的现象。在采取一定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的条件下,茶园中的茶树基本未受到冻害影响。2021年
12月—2022年3月,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为0.3℃;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为2 d;出现霜的日数为2 d;降温次数为1次,对应天数为2 d。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树、茶叶发生轻微冻害;茶树冠以及梢叶尖部位置稍有冻害,少数部分显现出了枯萎的现象。在采取一定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的条件下,茶园中的茶树基本未受到冻害影响。2022年12月—2023年3月,区域极端最低温度为-2.3℃;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为10 d;出现霜的日数为14 d;降温次数为2次,对应天数为15 d。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树在树冠位置、树梢区域均出现了大面积的冻伤,遭受较为严重的冻害;叶片受冻位置出现萎缩凋零的现象。在采取一定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的条件下,茶园中的茶树依然受到轻微冻害,在茶叶尖梢位置、茶树冠位置均有冻害,少数茶叶部分出现枯萎的现象。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在冷空气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无论是低于4℃的温长连续日数,还是出现霜的日数,均保持在相对较少的水平,茶树基本不会受到冻害的影响;在冷空气相对较强的情况下,茶树会受到轻微冻害影响;在冷空气强的情况下,茶树会受到严重的冻害影响。同时,与低海拔茶园相比,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更容易受到冻害的影响。
3.2 茶树冻害程度
选用茶叶的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作为评价茶树冻害程度的指标,对比分析低海拔茶园、高海拔茶园在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或是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分别显现出的茶树冻害程度。在本次试验与调查分析中,所得到的茶树冻害程度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后,低海拔与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0;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低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10%,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60%。
(2)在2021年12月—2022年3月,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后,低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0,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5%;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低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0,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20%。
(3)在2022年12月—2023年3月,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后,低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0,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15%;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低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20%,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叶面坏死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占比均为70%。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能够明确的是,与低海拔茶园相比,高海拔茶园内的茶叶更容易受到冻害的影响,且实际冻害问题的程度更为严重。期间,若是及时在茶园内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包括用塑料薄膜、杂草等覆盖茶叶,则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冻害对于茶叶的负面影响,可以减轻茶叶冻害程度65%~80%。
3.3 平均白芽重
选取平均白芽重作为本次调查分析中用于评价茶芽叶品质的一项指标,以此确定出茶树的实际长势情况[1]。在本次试验与调查分析中,所得到的基于不同防冻处理条件下的茶叶平均白芽重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第一,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叶平均白芽重约为84.88 g。第二,在2021年12月—2022年3月,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后,茶园内的茶叶平均白芽重约为109.21 g;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叶平均白芽重约为90.12 g;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使得平均白芽重提高约21.18%。第三,在2022年12月—2023年3月,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后,茶园内的茶叶平均白芽重约为103.88 g;在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条件下,茶园内的茶叶平均白芽重约为76.52 g;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使得平均白芽重提高约35.76%。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与未采取有效冻害防御应对策略的茶园相比,应用冻害防护防御应对措施的茶园能够显现出更为理想的茶树长势恢复效果,对三叶一芽的平均白芽重能够显现出较好的提升效果,普遍可以达到21%以上。
4 茶叶冻害的防御应对策略探究
4.1 气候情况分析
调查区12月—次年3月的平均气温情况如下所示。
在12月,平均温度约为13.8℃;极端最低气温约为-2.9℃;平均霜日数约为3 d;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数约为5 d;出现霜的月度平均概率为9.42%,出现霜的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概率约为53.61%。
在次年1月,平均温度约为12.5℃;极端最低气温约为-3.8℃;平均霜日数约为4 d;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数约为5 d;出现霜的月度平均概率为10.13%,出现霜的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概率约为58.27%。
在次年2月,平均温度约为13.9℃;极端最低气温约为-0.8℃;平均霜日数约为1 d;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数约为3 d;出现霜的月度平均概率为3.07%,出现霜的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概率约为39.5%。
在次年3月,平均温度约为16.6℃;极端最低气温约为-0.4℃;平均霜日数不超过1 d;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数不超过1 d;出现霜的月度平均概率为1.29%,出现霜的日最低温度不高于4℃的概率约为27.5%。
4.2 茶叶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分析
4.2.1 茶叶冻害的预防与防御
从农事生产方面来看,需要密切关注冷空气,结合茶芽生育进程,及时采摘新茶;霜冻害来临前,及时采取灌溉、熏烟等措施减轻霜冻害影响;及时开沟排水,清理疏通排水沟,做到“雨停茶园干”,防止茶树受渍害而烂根,造成茶芽迟发、减产。
同时,应当及时在茶园行间铺草。覆盖材料有:稻草、秸秆、草皮、树叶、锯木屑、厩肥、稻麦壳稃。在茶园内铺草有利于茶园土壤保水保湿和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促进茶园土壤团粒化。冬季土壤封冻前铺盖茶地,可提高地温1~2℃,降低冻土深度,保持土壤水分。铺草时,近茶树根部要厚些,行间一般10 cm左右。
另外,还要适时深耕、合理施肥。适时深耕、排除湿害,可促进细根向土壤下层伸长,以增强抗寒性。在深耕的同时,将茶树四周(丛植)或两边(条植)的泥土,向茶树根茎培土5~10 cm。茶树体内养分是茶树顺利越冬的物质基础。施肥能促进茶树叶片或枝条中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等含量增加,从而提高茶树的抗寒性。通常施肥结合深耕进行,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2]。
4.2.2 茶叶冻害的补救措施
及时清除积雪,减轻次生灾害。大雪积压较厚的茶园应及时扫落或吹落茶树上积雪,防止枝干被压断或撕裂。同时也可防止因融雪过程中气温骤降而导致茶树受冻害。对苗圃拱棚(大棚),需要根据情况清除棚面的积雪,及时修复被积雪压坏的苗圃棚架。此外,被大雪压、冻坏的茶园坎、梯、沟、路等也要进行及时修复,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灾后排水不畅而造成二次受害。
适时修剪。冬季受冻的茶园,在气温回升后、新梢萌发前,视受冻轻重采用不同程度的修剪。只有叶片边缘受冻的茶树,不用修剪;受冻害轻的,可采取轻度修剪,以剪口比冻死部位深1~2 cm为宜;受冻严重的则进行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对于幼龄茶园,如果冻死率低于40%,需要及时组织展开定型修剪处理,在此过程中剪去部分枯枝,并搭配落实缺丛的补植作业。
水肥管理。受冻茶树在修剪后,有旱情的应及时灌溉,并结合浅耕追施速效肥料,配施一定量的磷、钾肥;气温稳定在10℃以上后,要多次追施速效氮肥;进入秋季则应早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在新枝叶片成熟后还可以进行叶面施肥。春季解冻后用0.4%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根外追肥
1~2次,针对茶树的根际位置利用上述配方进行适量施肥处理,采茶前30 d左右追施尿素15~20 kg/667 m2,以利恢复树势。重度冻害的茶园修剪前沟施复合肥(15-15-15)30 kg/667 m2。
5 结语
为避免冻害对茶叶本身的产出量以及出产质量产生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应当定期开展对地方茶叶冻害的调查分析,并形成更为合适的茶叶冻害防御应对方案。实践中,可以结合及时在茶园行间铺草、适时深耕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积雪等策略的落实,防御茶叶冻害,实现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有效维护。
参考文献
[1] 刘雪寒,陈敏,李露露,等.安徽省茶叶霜冻害气象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以黄山、六安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23,35(1):123-130.
[2] 崔汗青,祝玉如,杨忠英.武夷山低温冻害对茶叶生产的危害及灾害防御策略[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