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

2024-08-08高鼎淇

新农民 2024年21期

摘要:森林经营规划是森林经营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培育、森林保护与森林资源利用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辽宁省为例,开展辽宁省森林资源规划与探究工作,结合当前辽宁省森林经营规划基本情况,分析森林经营规划的重要性,并结合情况反馈,提出可行性措施方案,实现良性发展目标。

关键词:森林;经营规划;策略分析

森林经营规划是森林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内容,是实现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辽宁省森林经营规划为例,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中幼龄林偏多,成熟林较少以及林分质量参差不齐等。在此基础上,具体把握辽宁省森林经营规划情况,明确森林经营规划的重要性,从合理区划森林、适时清查资源、动态监测资源、编制经营方案等角度出发,科学合理落实森林经营规划工作,保障辽宁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辽宁省森林经营规划基本情况

文章以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为例,该林场为全民所有制林场,林场所处区域属山地丘陵地带,整体地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特点,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该林场总占地面积为26.9万km2。其中,涉及总森林蓄积量

2 128万m3,森林覆盖率在66.68%,有着多种林下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食用菌、编织植物、药材等,统计总资源储备量为17.13万t。

2 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的重要性

在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中,主要由林场和林业局组成分类经营单位,针对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进行分类经营计划制定,并开展盘点工作,实现森林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展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经营规划工作,要求各主体切实做好监控与考察,真实把握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的实际情况,指出明确可行的森林资源利用方向,并在可行性方案的指导下,一并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通过开展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规划设计,得出的最后结果能够为后续新建森林档案提供基础;另外,在对采伐警戒线进行设置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等方面,可提供林业经营指导。由此可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在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促进我国林业生产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1]。

3 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

3.1 影响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的因素

第一,中幼龄林偏多,成熟林较少。具体来看,在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中,中幼龄林占据比例较大,数值为78.2%,蓄积占森林总蓄积72.3%,森林资源龄组结构不合理。因此,这表示在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中,能够进行有效利用的森林资源十分有限,当前重点在于做好森林抚育工作。

第二,林分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中的林木资源多是在完成实验林场建设后,由相关部门进行逐步收购的,这表示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中的林分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林场经营管理的难度,影响了林分的经营效果。

3.2 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的方针、原则和目标

第一,方针。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规划设计中,始终坚持分类经营、科学实验、采育结合、多途利用的方针。在林业建设中秉承科学发展观念,树立现代化理念,科学引导森林经营实践,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在森林分类经营中,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培育,提升森林经营水平,加速完善森林经营管理体制,建设精细化森林运行机制,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发展目标,尤其关注重点保护区域,确保重点保护区域内的生态安全,同步整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原则。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规划设计中,秉承多效益整合原则,保障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针对森林资源进行分类经营、管理,制定分区政策,开展科学试验,进行科技示范,推动科技兴林目标;同时,做好森林资源培育,打造优质林业资源,落实采育结合模式,促进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森林资源的持续性增长。

第三,目标。从长远角度出发,包括森林的经营规划和措施制定与执行,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保证各项资源的良性循环,打造出完整、健全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在后续林业发展中,把握好效益平衡点,推动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建设[2]。

3.3 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的森林培育

第一,水源涵养林培育。①选择落叶松下人工林,设置林龄为41-52,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冠下更新处理。在此基础上,关注公路沿线情况,把握主要景观带,对区域内的落叶松下水源涵养林进行择伐。②选择红松人工林,设置林龄为25-40,在经营期间设置较多幼龄林,设置少量中龄林。之后,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幼龄林进行定株抚育处理,针对中龄林进行生态疏伐处理。③选择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阔叶混交林采取零散分布模式。其中,针对成熟的林分,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生长抚育处理,对大径级林木进行培育,对林下更新进行促进。对不足补植红松等针叶树种进行更新处理。在中龄林中,针对部分质量比较差的林分,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低效林改造处理,可选择应用择伐改造方式和补植改造方式,对皆伐改造进行取消。

第二,水土保持林培育。对水土保持林进行管理,选择在林场上进行镶嵌式分布,设置陡坡,其数值为35°,另安排少部分区域为沙化坡地和岩石裸露山脊。在树种选择中,主要以阔叶混交林为主,并搭配少量柞纯林。针对坡度在35°以上的区域,由项目部门和人员进行划界封育处理,严格禁止在区域内进行采伐,以及禁止出现采石、放牧等行为。在针对部分林分质量比较差的区域进行处理时,需要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3]。

4 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探究的措施

4.1 合理区划森林

第一,区划林种。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规划设计中,要求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能够做好区划林种,以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基础进行分析。辽宁省作为我国主要林业产地发展地,涉及多种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展分类管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林研究所实验林场的良性发展。实践中,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对森林类型进行管理与划分,需要坚持一定原则,保障执行方法的可行性,并落实综合性评价。之后,在进行分类操作期间,由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森林效益与要求进行考量,以及把握好森林所具备的不同功能、不同定位,同时对其水系、山势、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整合,以此来完成生态公益林和商业经营林的划分。

第二,区划三类林。现代林业资源规划设计中,要求始终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把握好社会生活与生产需求两个方面,对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整合,以及把握好森林资源中的功能取向,在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导向下,进行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个方面类型划分。具体来看,首先是要做好大区划分,对原有的行政边界进行打破,建立适当的规模标准,促进各个相似森林区的聚集,以此来提升森林保护、管理、治理的整体化程度。其次是要做好功能区划,对森林规划设计中的用途进行分析考量,然后在具体用途的导向下,进行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功能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类管理与综合管理。相关部门与人员在执行森林界限划分工作期间,应当采取自然分区方法进行划分,常见如河流界限、山脊界限等。最后进行小区域划分。小区域划分中,主要以林类、林场、林业局为基础,针对相关地区问题进行解决[4]。

4.2 适时清查资源

森林经营规划中需要切实做好资源的适时清查,具体把握调研目标和调研要求,选择以每5年为周期进行资源的连续清查。同时,安排林业局、林场等进行每10年的1次资源普查。通过开展资源清查工作,结合具体调查结果把握森林经营规划的真实情况,反映其中出现的具体变化。之后,确定好森林经营规划的分类计划,将计划内容同调查结果资料进行结合,以此来有针对性地落实森林抚育、采伐、更新等各项工作,以及指导林分改造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森林分类经营的质量和林业生产建设的成效。在森林经营规划实践中,随着天然林保护的不断加强,当地很多植被逐渐复苏,并具有了一定的生态能力,实现了森林质量的改善优化。同时,从城市周围地区来看,也逐渐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防护林。在森林经营规划经济林体系中,防护林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例如,可以进行苹果林、梨树林、枣林种植等,结合国家政策与区域特点,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构建起辽宁地区的特色农牧业体系[5]。

4.3 动态监测资源

森林经营规划中,在完成每1次的生产作业后,均需要对现场进行验收处理,并同时针对森林的资源档案进行更新改造。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数据采集与整理工作,更有利于精准掌握区域内林木资源的蓄积情况,为后续执行采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在组织开展森林经营规划验收工作期间,应当由森林资源的监管部门参与负责,重点关注其中各项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健全性,避免出现档案资料的缺陷问题。而后,同步针对其中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合理更新处理,针对资源清查成果进行整理,针对林业调查规划进行考量,从而有效促进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信息的共享。另外,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切实做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积极构建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可选择对遥感技术进行应用,通过遥感信息的方式来完成实时动态化监测。而后,在林业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有序落实好林地的调查统计工作,对森林资源的增减预测模型进行合理构建,以及导入大数据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具体分析森林面积的变化,确定导致森林面积异常变化的原因。基于此,对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最终确定,并结合规律反馈对相关策略进行制定,保障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4.4 编制经营方案

首先,当地林业局自主管理部门需积极组织开展当地3种类型的调查工作,结合调查结果编写详细森林经营规划设计文件,再经由主管部门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查批准,之后可对作业许可证进行发放。同时,由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对二类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在此前提下确定当地林地资源的利用规划方案,而后将方案递交给县级人民政府,经由县级人民政府对方案内容进行批准,在通过批准后可由省级森林资源监管部门进行许可证下发。其中,考虑到二类调查成果多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进行许可证下发和使用期间,应当保证其中各项流程和具体执行均能够符合国家要求。其次,在完成业务后,由林业局、驻场资源管理部门等主体开展认定工作和现场验收工作,结合认定的结果与现场验收的结果颁发合格证书。经认定与现场验收确定合格后,可针对符合标准的林农提供资金补助,以及提供林木树苗支持。在对作业证进行颁发时,应保证签发的认证单位符合标准,如果其未能够通过批准发证,则要禁止相关手续的申请办理;同时,如果未进行合格证书的颁发,同样需要避免后续各类工作许可证的批准。

4.5 体制人才建设

第一,管理体制建设。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尤其反映在生态效益方面,一方面能够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当地的环境质量,并保障当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对此,当前还需要切实做好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建设,为天然林保护提供支持。

第二,人才队伍建设。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针对森林经营规划工作开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要求切实做好森林经营规划中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并尤其关注当前森林经营规划中存在的人员老龄化问题,一方面是要做好新鲜血液的引入,另一方面是要做好现有人员的培训。在人才引入中,可选择同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对教育平台、教育资源进行利用,保障人才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人才培训中,具体分析当地森林经营规划的实际情况、特点和需求,并导入案例,采取案例分析方式整理森林经营规划中的常见问题、可行性方法,积累有效经验[6]。

5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经营规划是森林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内容,是森林培育、保护、资源利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高质量森林经营规划,能够建立起更高效、更精细的森林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以辽宁省森林经营规划为例,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把握好其基本情况,认识到森林经营规划的重要性,针对性制定可行性方案,实现理想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宋博,董灵波,刘兆刚.依据不同空间约束的人工林森林经营规划模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2,50(2):17-22.

[2] 蔡品迪.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关键技术环节编制探析——以贵阳市白云区为例 [J].绿色科技,2021,23(17):153-157.

[3] 陆元昌,雷相东,王宏,等.森林作业法的历史发展与面向我国森林经营规划的三级作业法体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3):1-7.

[4] 胡中洋,刘锐之,刘萍.面向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的辅助程序设计与应用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0,42(12):24-31.

[5] 杨帆,邓杨兰朵,吴梅,等.新时代森林经营规划设计体系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20,39(3):1-4.

[6] 董灵波,蔺雪莹,刘兆刚.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碳汇木材复合经营规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0,42(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