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2024-08-08张鑫

新农民 2024年21期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结合,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类型、理论基础、典型案例及其经济效益,揭示其优势与不足。为提升经济效益,提出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市场营销等对策。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现代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概念起源于

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步推广。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到农业综合体,再到现代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成本,还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此外,农业产业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升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并增强了农村的抗风险能力。因此,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其经济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通过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概念解析上,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产业链条的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即在某一农业生产领域内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二是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通过建立加工企业,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三是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通过市场导向,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农业产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模化生产、产业链延伸、技术集成和市场导向[1]。规模化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产业链延伸则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技术集成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向高效、环保方向发展;市场导向则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增强农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分类

2.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指以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形式,将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整合到产业链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市场开拓、技术推广、生产组织等多重作用,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共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保证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稳定,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与此同时,龙头企业还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等服务,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2 农民合作社模式

农民合作社模式是以农民自愿联合为基础,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成立合作组织,共同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模式。合作社通过集体购买农资、集中销售农产品、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农民合作社不仅在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上实现了规模效应,还通过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使成员共享经营成果,增加了农民收入[2]。合作社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此外,合作社还可以承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农业项目,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3 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农业企业与农户通过契约关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市场等支持,农户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生产,最终产品由企业回收的一种经营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企业和农户的优势互补,实现了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既保证了农户的生产收入,又满足了企业的生产原料需求。公司+农户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农户则能够通过稳定的订单和价格保障,减少市场风险,增加收入。同时,这种模式还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技能提升。

2.4 农业园区模式

农业园区模式是通过规划建设特定的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发展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实现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农业园区通常集聚了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示范基地等资源,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和示范,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农业园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集聚区,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核心区。园区内的企业和农户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园区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提升。

2.5 其他创新模式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模式外,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包括一些新兴的创新模式,如互联网+农业模式、农业观光旅游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等。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农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通过发展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增加农业的多元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指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从而显著增加了收入和利润。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减少了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单位土地的产出量,从而增加了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收入。通过加工环节的延伸,初级农产品经过深加工成为高附加值产品,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酱,将粮食加工成方便食品等,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了利润。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市场需求导向,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策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价格[3]。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增加了收入和利润,还在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方面表现出色。规模化经营通过集中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等手段,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大规模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可以享受批量折扣,降低农资成本。同时,统一的技术服务和农机共享,减少了农民单独购买和维护农机的费用,降低了机械使用成本。通过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种植,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和损失。

3.2 社会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在经济效益上取得显著成效,在社会效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农民收入的增加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模式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确保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稳定,减少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和收入波动。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化还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农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公司和农业服务公司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其次,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农机操作、农技推广等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增加,为农村青年和返乡务工人员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此外,农业园区模式的发展,通过集中发展农业生产、加工和观光旅游,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4]。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通过合作和订单农业,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质量。

3.3 生态效益

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集约化经营可以通过轮作、套种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精准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可以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科学施肥、灌溉和植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肥料和水资源的浪费。此外,通过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农业产业化有效减少了农产品在采摘、储运和销售过程中的损失,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污处理等,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产业化通过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土壤和水源环境。农业产业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恢复等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农业产业化还推动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污处理等,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经济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4.1 政策支持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首先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政府应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补贴支持、土地政策等,激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此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至关重要。当前,农业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农民和农业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应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等,降低农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应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帮助农民和企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4.2 管理优化

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农业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培训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其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解决产权不清和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通过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各方在产业化经营中受益。此外,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管理,规范合作社的运作,提升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4.3 技术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其次,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提升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推广精准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绿色农业技术等,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此外,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现代农业装备和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4.4 市场拓展

强化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应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开展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活动,如参加农业展览会、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等,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5]。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在国内市场,农业企业应积极拓展电商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农业企业应加强对外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提升农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价值。此外,政府应提供市场信息和政策支持,帮助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5 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多种模式的实践,如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公司+农户、农业园区等,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为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管理、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市场。通过综合施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向雄,熊明.联农带农“双绑”机制领着农户增收[N].云南日报,2024-06-20.

[2] 王建华,赵勐.农业产业化与农业高质量安全发展:基于大食物观的视角[J/OL].宏观质量研究,1-14[2024-06-23].

[3] 陶其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新农民,2024(14):1-3.

[4] 戚虹鸿.一季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N].上饶日报,2024-04-30(001).

[5] 何柏苇,麦强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路径研究——以第三方风险信息披露视角[J].当代农村财经,2024(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