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碳”视角的辽宁省城乡规划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4-08-08王宇行
摘要:面对全人类共同遭遇的气候变化严峻挑战,随着碳排放加剧,温室效应与气候异常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冲击,使得减碳控排的任务变得尤为紧迫。辽宁省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做好省委、省政府的各项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前瞻性地思考、全局性地谋划、战略性地布局。同时,尊重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多个方面,肩负起“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补齐“四个短板”,扎实推进“六项重点工作”。以绿色低碳为引领,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探索一条集约型、内涵式的城乡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城乡规划
中国在联合国第七十五届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在2030年前实现,即“碳达峰”,并承诺在2060年前通过中和手段从而将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抵消,达成“净零排放”目标,即实现“碳中和”[1]。“双碳”目标的提出,表明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承诺,将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碳排放,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清晰阐述,相关空间规划需深入贯彻绿色发展思想,兼顾城市发展与安全保障,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科学设定开发力度,并积极倡导城市留白以增添绿意。同时,建立“宜居城市”评估机制,并开展“宜居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此外,还需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进行绿色社区建设活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为了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的绿色化进程,我们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体系的建立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更促进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低碳循环发展、智慧绿色和集约高效。
2022年3月,《辽宁省“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正式出台,到2025年,辽宁省计划初步建成城市更新机制,初步缓解“城市病”问题,广泛普及绿色低碳理念,推进十二项工作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规划》展现了几个创新之处:首先,它实现了战略指引与项目实施的紧密结合。在立足国家战略与区域战略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本省实际、发展阶段及社会期望,确保了重大战略部署在城乡建设中得到切实贯彻并取得实效。其次,它注重短板补齐与品质提升的双管齐下。以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城乡建设模式的转变,努力弥补城乡发展的短板,并提升城乡发展的整体品质。
1 “双碳”研究概况
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视角下的城乡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物流方面、双碳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双碳视角下的能源企业绿色转型等多个领域。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从优化各类用地配置、保护基本生态用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城乡空间改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例如,荀文会[2]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与“碳中和”的关联。燕杨[3]分析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以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致力于优化主体功能布局、城镇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布局、生态环境布局以及居住区域规划,从而努力塑造新型的低碳国土空间格局。王雅捷与何永[4]以北京市为样本,深入剖析了以低碳为核心的城乡规划技术手段种类。闫凤英和杨一苇[5]则从“明确碳管控主体”“核算碳排放效应”“设计碳约束方案”这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了空间规划的碳排放约束框架,为空间规划在实施碳约束功能、促进气候共同利益方面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
鉴于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与挑战,本文从“碳中和”的视角出发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深入研究,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的研究方向。从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我国在追求“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正不断探索城乡绿色发展优化路径。
2 辽宁省城乡规划现状
辽宁省在国家战略安全、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东北亚开放合作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规划整体协调不同区域的发展,旨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均衡发展,并强化沿海经济带的竞争力。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城镇集聚开放是关键,综合交通运输格局的打造是支撑发展的基石。
2.1 推进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在辽宁中部地区,注重提升水环境质量,通过实施辽浑太流域上游的水源涵养与保育、水土污染防治等工程,旨在巩固并提升中下游湿地的规模与质量,进而增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能力。同时,在辽西北地区,重点建设林草带,推动边界大林带的建设及树种优化,有效治理草原沙化问题,加快荒山绿化步伐。辽西地区则着重于生态封育,推行石质山及低质草场的封育措施,并提升医巫闾山森林的质量。在辽东地区,关注水源涵养和修复保育工作,保护天然林及生态公益林资源,精准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
2.2 推动城镇集聚开放
辽宁省将积极推动城镇集聚开放,形成“一圈一带两核两轴”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格局,以沈阳为中心,鞍山为副中心,致力于打造区域一体化产业合作圈、轨道交通圈、品质生活圈、统一市场圈,进一步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东北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依托辽东湾产业高地,成为海洋经济带,对外开放前沿带和蓝色魅力景观带。
在核心城市方面,沈阳和大连将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沈阳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而大连则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此外,沈大城镇发展轴和京沈城镇发展轴将作为重要的发展轴线,使要素的流动更加合理,集聚更加高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沈阳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致力于推动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同时,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也是规划的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开放水平,努力打造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
2.3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在2020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被严格限定在135.99万hm2之内,同时,我们适度扩大了重点开发区的建设用地规模,以有效防止土地城镇化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的情况。我们积极努力,不断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的利用水平,按照人地协调的原则,确保城镇用地的高效配置。同时,城镇工矿用地的规模也被严格控制在65.98万hm2之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也限定在181 m2内。
在保障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及“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落地的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用途管控的全过程中,应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的核心理念,迅速编制并推行以绿色发展为主导的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精心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的布局,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空间新格局。国家下达的标准必须严格遵循,国土开发强度要合理调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这些关键的控制线要合理地划定并且落实到位,从而使生态系统对双碳目标的支撑得以强化。推动城市发展的低碳化转型,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活能耗。
3 国土空间规划与“碳中和”的关联机理
城市规划有统筹与优化的能力,能够调控城市结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可以有效控制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遵循《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指导,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涵盖了制定战略目标以明确空间发展方向、对空间总体布局进行优化升级、增强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的完善性、提高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品质、加强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全工作,并推动国土整治修复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发展等关键环节。基于这些内容,本篇文章将从以下3个维度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与“碳中和”的联系。
3.1 城市规划总体布局与“碳中和”
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是在指定地域范围内展开生产活动时,需充分考量并善用各类自然资源所构筑的经济要素布局模式及总体空间结构规划。鉴于空间位置的恒定性,不同国土的毗邻利用将无可避免地引发能量的交互流动,进而对碳源和碳汇效应产生深远影响。基于自然地理格局,辽宁省为妥善处理资源与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空间优化以及邻避设施合理布局等区域协同挑战,我们致力于构建科学且合理的国土空间总体布局,旨在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实现一体化发展。从区域视角出发,这种布局旨在追求国土空间的整体碳源与碳汇效应。唯有根据碳汇的空间布局及其管控要求,有序地规划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并明确各类空间的管控边界,方能构建绿色低碳型的国土空间布局,进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3.2 土地利用结构与“碳中和”
国土资源作为绿色发展的根基和关键支撑,构成了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使其全面节约以及被高效利用。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我们致力于优化土地结构,提升其集约利用水平。在2020年,辽宁积极开展了针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专项整治工作,其处置成效显著。辽宁省坚决秉持“零容忍”立场对待耕地保护,对于新出现的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已依法采取了严厉措施,以确保被占用的耕地得以全面恢复耕种,每一寸土地都受到珍视与保护。
3.3 生态环境与“碳中和”
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部分积聚于大气,部分被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吸纳。据研究,在近几十年,我们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增长中,森林面积的扩大使人工林碳汇增量增加了六成。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林业在碳汇方面的成果,森林生态系统在吸附碳方面的作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作为仅次于森林的重要碳汇来源——湿地,对吸收温室气体、减缓全球变暖以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极大的作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虽然还没有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认可,但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等手段,增强农田的碳汇能力,进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在草原碳汇方面,我们已启动测定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省,旨在全面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汇状况。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还能实现碳汇的增长,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我们的力量。
4 辽宁省城乡规划优化路径
2020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35.99万hm2,建设用地存在集约利用程度低,空间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均等问题。在规划方面,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城乡建筑空间的绿色低碳改造。
一是以减少碳排放为核心,强化建设用地总量的监管。我们应加大力度处置尚未利用和闲置的土地,推动建设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此外,辽宁省的城市规划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展现辽宁省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魅力。二是紧抓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推动交通领域的碳减排和碳达峰。在能源消耗与排放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均占据显著地位。因此,我们需持续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增强其绿色化特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城市交通的便捷性,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原则,构建衔接紧密、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减少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推动辽宁省城市规划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三是推进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转型,能源先行。引领绿色低碳理念,将“绿色”深植于产业核心。积极推动建筑、工业等耗能高、高排放的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将绿色产业重点发展,同步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进程。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利用,不仅能有效控制能耗总量,降低能耗存量,更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点。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彦林.碳达峰与碳中和视角下供应链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4,46(2):53-56.
[2] 荀文会.“碳中和”视角下的沈阳市国土空间规划路径[J].规划师,2022,38(10):88-92.
[3] 燕杨.苏州相城区:将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J].中国土地,2022(4):53-54.
[4]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6):72-80.
[5] 闫凤英,杨一苇.空间规划的碳排放约束机制与治理框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