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央企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循环 创新 融合

2024-08-08刘刚

企业文明 2024年7期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建筑央企作为建筑业发展的排头兵,在推动绿色转型、节能减排以及实现“3060”双碳目标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央企需要寻找有效方法,探索实践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

建筑央企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在规模、管理和技术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建筑央企的竞争实力日益增强,发展规模、营业收入、国际化经营水平等远超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达8.3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9%。但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质量不高,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适应能力有待增强,特别是一些建筑央企还存在“大而不强”或“强而不优”等问题。当前,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50.6%,因此,有效控制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势在必行。

推动建筑央企的绿色转型升级对实现建筑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约建筑能源和资源。现有工程建筑中,能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全球50%的电力被应用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通过规范建筑设计、材料选择、施工中节能和资源利用,可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二是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建筑垃圾、污水、废弃材料、粉尘等建筑污染物,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建筑央企通过选择环保材料、工艺、电子监控系统等,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和废弃物产生,减轻建筑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三是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拥有良好形象的企业,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有利于承接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因此,建筑央企应强化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环境性能和可持续性,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绿色发展优势。

建筑央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建筑央企面临诸多机遇。一是政策支持绿色转型升级。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任务,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二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空间很大,公共服务类民生项目、新型智慧城区建设是重点关注对象。建筑央企布局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将给市场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一带一路”海外建筑市场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常态。建筑央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和海外战略实施者,在沿线国家新签工程项目合同、完成营业额持续增长。尽管受全球经济波动、区域冲突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但亚洲和环太平洋沿岸、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建筑需求仍然巨大。四是建筑施工数字化技术提高成为新契机。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智慧工地”等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施工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以物联网、BIM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将深刻改变建筑业生产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等,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新时代,建筑央企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企业之间业务重叠,同质化竞争严重。目前,建筑央企有49家,存在战略布局、业务领域重叠等问题,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二是国际经营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逐步上涨,由于国际经营风险管控不足,造成建筑项目投资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完全适应国际经营的外部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机制,提高抵御国际化经营风险能的能力。三是掌握智能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出现,BIM技术、智能建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建筑工人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现有建筑工人信息技术能力掌握程度普遍较低、老龄化日益加剧、技能素质跟不上当前需要、高技能人才短缺等制约着建筑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

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第一步

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来看,对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或加工成可再生材料,如混凝土废弃物可采用碎化、筛分、水洗等方法,得到可重复使用的骨料、钢筋等,用以制作为地基加固碎石、空心环保砖、地板垫层等,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从建筑物材料的保留利用角度来看,一些建筑物或建筑材料虽达到了一定使用年限,但其材料性能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的,可在不拆除条件下,进行重复利用和再次研发设计,以达到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减少建筑垃圾的效果。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循环模式角度来看,循环经济之路的实现不能从建筑施工阶段开始,而要从设计阶段开始,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的寿命进行充分考虑。从设计、建造、生产等环节实现各类资源、能源的循环使用,以达到减少建筑材料使用、降低能耗的目的。

创新驱动之路——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核心

一是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其中太阳能技术研发与应用至关重要,包括太阳能供暖系统、热水系统等技术。新型隔热材料、复合膜建筑材料、再生混凝土等绿色基础材料的研发,将进一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水平。二是绿色施工技术科技攻关。绿色施工技术科技攻关是推进绿色施工、实践建筑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绿色施工技术包括低水化热混凝土混合比研发、承插型键槽式管件合一脚手架研发、施工现场标准化技术等。建筑央企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收国内外绿色施工技术精髓,推行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绿色建筑。三是绿色施工理念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绿色施工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建筑央企要转变理念,发挥绿色施工优势,从生产组织方式、运营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变革创新,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四是商业模式和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主要在于打通价值链,通过提供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一条龙服务,从附加值较低的施工阶段向附加值较高的建设、设计、运营等方面扩展。建筑央企应积极探寻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施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并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工业化、低碳化、数字化。

产业融合之路——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

一是建筑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建筑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涉及各个环节:于企业层面,BIM、物联网等技术应用能助力勘测企业提升建筑设计质量与管理水平;于行业层面,信息化技术运用可完善建筑领域能耗等监管,提升重点项目智慧化水平。从专项信息技术应用来看,3D打印、智能检测设备等技术应用,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二是建筑业与工业化融合。在工业产业链中,勘测单位对工业化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设计,设计单位打造配套标准产品与技术,施工企业借助机械化施工装配建筑构件,下游企业负责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分类及再利用。二者融合能提升施工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建筑业与环保节能融合。建筑上游企业应大力发展建筑科技服务业,涵盖绿色建筑设计、新技术研发等。中游制造业要把生产设备、零部件、生产厂房等纳入全产业链,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节约成本。下游配套服务业需要逐步完善,包括绿色建筑运营、宣传、能源服务、工业化产品安装、材料回收再利用等,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实现建筑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王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