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建:把万里之外连接到咫尺身边

2024-08-06高振宁

中国共青团 2024年13期

从太空俯瞰中国之夜,十四亿人的灯火宛若钻石般流光溢彩。百年重塑山河,建设改变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到如今全年发电量7万多亿千瓦时,超过全球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用奋斗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铺展开一幅迈向复兴的壮丽图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座座始终贯穿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工程拔地而起,托举起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品质生态环境的支撑。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中国电建党委始终坚持党管青年的工作原则,不断深化党建带团建机制,深入实施青年创新创效“十百千万”工程。中国电建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焰章寄语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推进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为推动公司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兴企挺膺担当”。每年,近1000个青年创新团队“揭榜挂帅”创效攻坚、1600余支青年突击队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3.7万人次参与“队号手岗赛”建功行动,肩负起“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服务智慧城市”的使命担当。

“挺膺担当,铸就荣光,让青春在强国兴企新征程上绚丽绽放。”在中央企业团工委的寄语鼓励和关心支持下,中国电建团委引领8万电建青年奋进在祖国山川大地。初心路上,一声声实干的足音汇聚成对未来最深沉的表白。他们从我们身边奔赴万里之外,把人民与美好生活的距离连接到咫尺之间。

透视本质的东西,更需要用心去代替眼睛。于是,生命无法参与的峥嵘历史值得被歌颂;目光之外,沿途风光与背后的故事值得被记录;每一天,脚下澎湃的水流为何能奔腾北上值得被倾听。

目光之外

作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领域的领军者,中国电建在“十四五”重点实施工程中承担了85%以上的项目勘测设计工作。时至今天,中国电建西北院青年工程师李运龙还能不时想起那些为抽水蓄能电站踏勘选址的日子。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西北院立即着手开展西北五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水蓄能的规划选点。

“一般来说,建设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需要配套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稳压,解决这两种清洁能源受天气、季节影响,发电功率波动大的问题。可以说,抽水蓄能电站就像电网的‘充电宝’,能把风电光伏多余的电能抽到高处的水库里储存起来,在电力不足时再放水发电。”李运龙说,而他的工作就是通过实地考察,筛选出最合适建造上下库的地点。

对于李运龙和团队里的其他工程师来说,在广袤的大西北完成216个点位的逐一踏勘并非易事。他们曾在大雪封山的新疆山地里化身“推车侠”;曾在雨后陕北的黄泥道上,跋涉6公里后看见有人把鞋底粘掉了而哈哈大笑。从陡坡下来,大家一起蹲下身,手脚并用地往下探;路途远来不及吃饭,就带上大饼咸菜在车上解决。与同事李运龙一样,董闯说,自己最激动的事莫过于看着昔日纸面上的规划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他说,相比于西北院另一些同事负责的项目,譬如流域治理、南水北调西线规划等,抽水蓄能的实现周期并不算长:“规划是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基石,很荣幸我曾倾听过工程‘孕育期’的心跳。”

万里之外,5300米的雪域高原,由中国电建设计承建的西藏八宿县100兆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建成后将刷新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电场纪录。开工已一月有余,作为技术负责人,北京院新能源工程院副院长周颖每天依然都要带领团队设计验算项目难点。“项目工期十分紧张,我们采取设计与施工同步进行的模式。只要踏踏实实把手边的事一件件做好,就不信啃不下来超高海拔这块硬骨头。”周颖说,竣工日期让人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令人满怀期待:“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绿色电能约2.36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了昌都地区十分之一的电力需求,同时减排约19万吨二氧化碳。”高原“追风”的日子,他们把寒风变成绿电,点亮了这片土地更光明的明天。

图 | 电建青年在海拔4600米的柯拉乡安装光伏电池板

甘孜州雅江县西北。沿着G318国道穿梭在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山,天光与白云在雪山的怀抱里流荡。山谷间的柯拉乡草原,连绵起伏的蓝色光伏板逐光而列,仿佛一片蓝色的向阳花海,不断调整着角度,把光能送到中心的塔式电站。2023年6月,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国投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在这里正式投产。从2022年9月10日中标起到项目竣工,对于柯拉一期光伏Ⅱ标段项目经理、水电七局高级工程师李健来说,那些奋斗在雪域高原的日子,每一天都历历在目。

这是李健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也是水电七局承接的第一个光伏项目。虽然此前已有过5年在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做水电项目的经验,但是主动请缨来到柯拉乡后,李健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反:“总觉得一口气不够用,每天睡觉都相当于负重30斤。”

负重前行的日子里,为确保成都大运会用电,建设还要快马加鞭。5月还会下大暴雪的柯拉乡,入冬后,这里白天的最高气温也在零下十五度以下。高原的夜空剔透得像一块薄冰,璀璨的星星仿佛漫天冰凌。为了解决挖机油箱夜间冰冻的问题,李健和团队里的十多名技术员先后想了三个办法。

“大家先把库存的棉被都拿出来盖在挖机上,不管用,第二天油箱还是冻得结结实实;又采用轮班值守的方法,每过一个小时启动一下油机,还是不行;最后我们索性在收工前把所有的机油、润滑油都倒出来,用容器装好,第二天早上5点钟起来先给容器加热1个小时,隔夜后的挖机终于能正常启动了。”

柯拉乡的冬季几乎每天都要下雪。由于海拔过高,在这里的工作效率只有平原地区的40%。任务吃紧时,李健不得不带领工人开起夜班。漫天风雪的高原之夜,寒风吹在身上,连骨头缝里都是冰的,不到十分钟就能被覆盖成“雪人”。工人们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像穿着防弹衣。冰天雪地里,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头上冒出一团团白气。现场值守的技术员和工人们一起,解决着一个个问题。

9个月的时间,他们拼装完成了20万块光伏板。或许,你不曾看清过那些奋斗的面庞: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工作的人们大多都会戴着只露出双眼的头套,藏好晒伤和冻伤并存的皮肤。

每当入夜时分,万家灯火通明,璀璨的霓虹灯将广厦装点得好似琼楼玉宇,而在目光之外的远方,那里正响彻着发电机的轰鸣。跃动起祖国脉搏的平凡建设者,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群山之间

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与沈阳的距离并不远,开车只需3小时;但是路程又很长,足以让奋战在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建设者在妻子临产时也无法及时赶到家。

对于水电六局清原机电金属结构项目部总工于晓军来说,这是他完整参与过的第三个工程。检查采购材料、与总承包对接工期、带领大家开会解决现场的技术难题……身为项目总工,于晓军的工作可谓事无巨细。项目副经理林宇是他的老朋友,2015年两人在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项目中结识,有两三年的时间一起在黑龙江的深山里并肩奋战。2022年7月,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使用。有幸参与过祖国纬度最高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为两人的青春留下了一抹美好的印记。

这一次,他们建设的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现在,两人已在清原度过了7年。项目部尚未建成时,团队曾短暂住过清原宾馆。没有办公桌,队员们就伏在床头柜上工作。连接上下水库需要铺设穿越山道的水管。林宇还记得,在半山腰“扣”出一块平地建设钢管厂的时候,草丛里到处有蛇出没。

如今,清原项目部的钢管厂已经建设成数字化管路预制工厂。在这里,通过智能化设置参数实现组合式管道自动焊接,极大提高了焊接的精准性。在钢管的工艺设计上,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在全国输水系统中首次应用了1000兆帕级压力钢管。技术突破为项目部赢得了诸多荣誉。建设期间,项目部成立了“清原青年创新工作室”,青年占比67%,截至目前,项目部已带领团队青年取得了41项QC成果、3项技术专利,囊括了所有相关行业协会的一等奖。各类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为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随着项目建设,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也逐渐成长起来了。在林宇的鼓励和指导下,第一次担任QC小组项目带头人的工程部技术员周冬雪依旧“压力山大”:“因为我知道,团队申报的QC成果几乎都获得了一等奖!”

电缆敷设对于工程前期建设来说,向来是个难点。通过对地形的仔细观察,于晓军设计了一套主动式电缆敷设方法。拖车在前面缓缓行驶,配合配电机控制线盘运行,一根根40吨的电缆随之敷设下来,再由工人们通过肩扛的方式微调到指定位置。后来,这项成果被申请了专利。

那时,在清原的山林里总能看到一幕幕这样的场景:曲折的山路上,两列工人扛着电缆,在号子声中慢慢前行。2020年9月,在去项目部报到的路上,新入职的工程部技术员李冰透过车窗正好看到了这幅劳动图景。“他们迤逦在山间,远远的,就像一条长龙。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把它视作自己入职的第一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清原的山里,没有春天和秋天。4月还在下雪,到了5月,忽然有一天,山林里的树一下子都变绿了。目前,随着两台机组已实现投产,清原抽水蓄能项目作为东北电力系统“超级充电宝”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为确保今年年底前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现在,工程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铺设连通上下库的压力钢管时,难度最大的位置当数山体里一段倾斜55度、长约330米的斜井。深不见底的斜井里,工作人员能走的只有一阶阶窄窄的土道。斜段施工期间,技术员周冬雪和同事杨冬冬、赵有庆每天都要吊着安全绳,一级一级地下到现场。他们说,这段斜井单程就要走上42分钟,开始的几天里大家不习惯,“上来时腿都是软的。”

作为新一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39个重大项目之一,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对于优化东北电网电源结构、助力区域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为家乡贡献着青春力量的建设者们却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庭:这些年,于晓军见证了蓄能设备如何一步步基本实现国有化,家住沈阳的他却缺席了妻子的所有孕检;换房已有一年,难得探亲的林宇忘记了家里的地址,走到小区附近时还需要妻子发来定位。现在,再过不到一年,清原项目就要被完全移交给业主单位。但是,或许这个团队并不会完全解体,许多项目部的青年已经约好了在下一个工程再见,也许这就是工程人的浪漫与情怀。

就这样日复一日,群山之间的风景被汗水冲洗成回忆的照片,远方的人们却由此与更美好的生活紧紧相连。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崔庙镇,一座日均处理能力4500吨的生活垃圾发电厂正在鳌山上拔地而起,加速郑州“无废城市”建设的同时,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如今,发电厂主厂房已经封顶。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郑州(西部)环保能源工程项目生产经理王辉正带领这支青年占比60%的团队进行机电安装。为激励青年投身创新创效,项目印发了科技创新及技术管理制度和创优策划等,并成立了由总工程师为组长的青年创新团队。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每一个节点的顺利交付,都离不开创新技术的有力支持。团队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采用BIM技术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着重开展了力能布置、管线碰撞检查、管线深化设计及预制加工、工程量三算对比、大件吊装模拟等工作。对于这项自己参与的郑州市重大民生工程,王辉和整个团队都充满期待:“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生产清洁电能5.8亿度,焚烧产生的灰渣还能制成透水砖,钾盐钠盐等可作为工业原材料进行出售,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群山之间,还有许多像这样“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的工程正在建设当中。无论严寒酷暑,工程人的字典里总离不开两个词:转身与坚守。项目开工至今,王辉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临别时,小儿子总是趴在阳台上目送父亲驾车驶出小区,又飞快跑到卧室眺望着远方的汽车一点点消失在视野中。后来妻子告诉王辉时,他红了眼眶。他们一次次与亲人挥手告别,转身奔赴最需要坚守的岗位,成为了我们通向美好生活的修路人。

脚步之下

站在秦岭北麓的周至县黄池沟配水枢纽望去,四周尽是层峦叠嶂的高山,纵然大自然有意雕刻了一道坚硬的屏风,从山顶向下2012米的埋深处,每秒都有70立方米的水流正通过98.3千米的输水隧洞,从汉江穿越秦岭缓缓北上。

这便是陕西水网的骨干组成部分,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引汉济渭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和南北干线水口段组成的引汉济渭二期工程竣工后,将对支撑关中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大西安”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沿着一根根管道惠及1411万人口的水流不会凭空而来,然而身边的美好生活仿佛总会悄然而至。除了高速路上奔驰的建材车,或者当你正好路过渭河时看见施工区排列整齐的钢管和一旁覆盖着绿网的土石堆,甚至很难感受到建设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着。总有人要为美好默默地负重前行:建设黄池沟配水枢纽与黑河之间的供水连接洞时,为了不影响西安居民用水,中国电建西北院工程师连阳阳只有8天的施工时间;新的输水管道要穿过城区的老水管,而留给连阳阳项目团队的建设时间是2023年春节——只有春节期间,由于群众返乡城区的用水量最少,可以通过临时调水满足西安的用水需要。

但连阳阳说,这些都还不算辛苦:“工程建设开始,政府就与我们提前进行了沟通,留给大家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攻坚克难。我们创新了快速交叉施工法,8天就把箱涵推到了指定位置,后来,这项成果还被申请了专利。为了解决输水管道与城区老水管的线路交叉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大胆使用一种新型隔护梁,在无法锯破老水管的情况下,成功把新的输水管道嵌套在了上面。”虽然经验丰富,但是连阳阳发现每一项工程都有它的特殊之处,创新就是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可能有一天,别人施工时也会借鉴到你的这项设计,这就是工程的魅力。”对于连阳阳而言,真正的考验是遇到大自然突然的“加测题”。四年前,黄池沟配水枢纽建设伊始,渭河流域突降了一场20年不遇的暴雨,滚落的泥石流阻断了公路。为了对山体进行加固,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在电脑前翻来覆去地验算着。

图 | 电建青年工程师在检查底板过流后的结构状态

带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翻山越岭的管道里,汩汩的水流汇聚起强国复兴最磅礴的声音,将脚下的每一声流水放大,都能听到现代化建设的澎湃浪潮。漫步在长安区中央公园,光影交错间,林立的高楼和两岸成荫的绿树在翡翠似的湖面中倒影如画。这是皂河水在长安区的明渠部分,40亩的水域下,从周边4个水库对皂河源头进行的生态补水正通过8.9公里的河道在这里静水深流。“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八位一体的治水理念根治了长安区皂河水污染的顽疾,作为主要建设者,西北院工程师薛文宇对于建设期印象深刻。能在不到一年的工期内把原来加盖的臭水沟翻新成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离不开政府的系统协调,同时也为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出现的问题常常涉及多个行业、部门,薛文宇必须对每天的工程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保证即使临时通知开会,也能精准汇报出部门遇到的具体难点。”

无数新时代青年扎根一线,一项项发生在身边的建设让传统接续未来。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指出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仲景精神传播好、弘扬好、继承好。3年来,中国电建所属水电三局作为南阳市医圣文化园的承建单位,建设者们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感使命光荣。他们克服了园区地下地质复杂、建筑跨度广阔、机电安装综合性高、仿古屋面设计复杂、挑檐结构施工难度大等诸多挑战,以青年文明号创建为抓手,成立多支创新型青年突击队,推广应用10项建筑行业新技术,在打造国家精品优质工程中创造了“电建速度”。炎炎夏日挡不住游人慕名而来的脚步,今年五一试开园期间,医圣祠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前来打卡。

曲水流觞、红墙黛瓦,雕画着朱雀的汉式子母阙尽显巍峨气象,仿佛从画卷里走出来的医圣祠让美好生活可感可及;在科技加持下,一场场灯光秀、楼体投影秀点亮了这里的飞檐画栋,天地为幕,历史的光晕被现代光影唤醒,熠熠生辉——那是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碰撞交融的一刻,勾勒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比光明的前景。建设者的脚印被大地铭刻,丈量着中国梦的征程,与未来相连,生生不息,叩问着根脉,叩问着时代,叩问着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