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之家阵地建设的发展、运行与实践

2024-08-06马金祥

中国共青团 2024年13期

自共青团深化改革方案启动以来,基层团组织以健全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组织体系为着力点,整合社会资源,筑牢基层团组织活动阵地,丰富基层团组织新形态。青年之家作为共青团直接领导或主导的工作平台,依托各类实体空间和“青年之家云平台”系统,成为线上线下联系团结青年的纽带、凝聚青年的中心、服务青年的公益性、专业化窗口。成立以来,青年之家在共青团改革、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共青团工作重点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青年之家作为枢纽型这一新兴的组织形态类型的典范,其培育性、整合性、联结性等正向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充分阐释,亟待深入挖掘青年之家作为基层枢纽型团组织阵地的发展阶段、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为建设好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阵地开拓新的探讨空间。

互动:青年之家发展的阶段性功能

青年之家成为全社会面向青年群体开展服务引导工作的重要载体,历经一系列自主性的发展探索,分阶段式地呈现出聚焦党建带团建引领下的培育功能、聚焦基层场域中的整合功能、聚焦专业领域的服务功能。

初创成长期。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要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为推动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各地政府高标准打造青年之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力求做到乡镇青年之家全覆盖,为青年提供精准服务。成立之初,青年之家的功能定位就是坚持“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打造思政主题学习活动新阵地,承载政府思想引领、基础团务、公益服务等工作。在党建带团建的逻辑下,青年之家的运作呈现出明显的资源依赖偏好,与党委、政府、共青团系统等互动频繁,尚未建立起一支开展青年服务的专业化队伍。青年之家负责人大多数由基层团干部担任,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往往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服务平台工作中。尽管青年之家的全覆盖有赖于党委、政府和共青团力量的积极推动,并由此获得了先赋的发展性资源,但仍然面临着开拓自主空间、发挥枢纽型功能的难题。

快速发展期。青年之家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乡镇街道青年之家提供线上活动报名、评价反馈和交流平台,充分借助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和返乡大学生等社会资源优势,在青年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打造品牌项目。青年之家在基层治理场域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尝试将服务下沉、寻求新的外部资源。青年之家发展逐渐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变。青年之家与各互动主体之间逐渐剥离单向度的依赖关系,尝试建立合作性关系,并针对党委、政府、共青团、青年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等不同主体进行同类别、同地域、同性质的资源整合,推动青年之家作为街道、乡镇团组织区域化团建的组织平台,常态化联系区域内社会单位、有效聚拢青年社会组织。由此,青年之家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社会自治功能得以初步体现,在其他主体之间发挥着中介、桥梁作用。在这一治理场域中,多个主体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日益凸显出“互依联盟”的趋势,党委和政府需要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等方面有效供给,去弥补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社会组织也需要获取资源、开展服务,进而提升组织能力和组织发展动力;社区更需要面向广大居民群体开展专业类与治理类服务。青年之家作为三方联系的中心环节,在基层治理领域中构建出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局面。

枢纽:青年之家运行的结构洞机制

作为枢纽型组织形态的典型代表,青年之家离不开结构性因素的驱动。具体到基层治理场域中,青年之家发挥整合功能,与党委、政府、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的互动越来越多,逐渐构建成一个动态的关系网络。将该关系网络置于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可以将其转型发展视作组织不断找寻结构洞的过程。

图 | 南京市江宁区“水韵”青年之家

在理论层面上,“结构洞”概念由伯特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洞理论的应用可科学理性地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摒弃经济人的原初状态假定,结构洞强调涉及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应当被囊括进理性人的行为动机与组织发展优势之中。第二,所谓结构洞就是在人际关系网络的结构中,关注关系的“非重复性”,即关系的断裂与排他性。如若通过自身在两个非重复性的主体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它就可以在结构洞中占据中心位置,从而保持信息等资源方面的优势,换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权力。第三,社会关系最终收束于主体之中,即社会关系的受动性与主动性辩证统一于实践之中——主体在社会关系中,不仅展现的是其与他者的互动形式以及行为选择受到的“结构洞本身是否存在”这一客观事实限制,更指涉主体选择占据何种结构洞的这一动作以及过程中自觉改造社会关系的能动性。结构洞理论与青年之家的枢纽型组织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耦合性。政府无法有效地为所有青年群体提供高质量服务,此时青年之家就占据了结构洞的中心位置,从而有可能积极调整与政府、街道、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主动开拓新的业务和领域。

在现实层面上,青年之家在各种主体之间尝试寻找可能存在的结构洞。就行政关系而言,政府与街道联结的关系网络非常密切,使得政府与街道的直接行政关系所涵盖的共同的信息资源冗余,从而导致青年之家处于第三方位置来促成人员、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与获取几乎不可能。与之相类似的是,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仍处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神经末梢,呈现出“类行政组织”的特征。因此青年之家的创新运行机制无法从中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青年工作模式与新兴的青年群体模式之间产生了某种意义上的“断裂”。由于缺乏结构洞,内在于政府的青年之家只能够成为重复关系中的行政性命令的最终落脚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为往往延续原有的单位制的组织化动员模式;二是难以转变原有的基层团组织架构及基层青年组织所面临的无钱、无人的几近瘫痪的尴尬境地;三是拓展团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与变革原有的“行政化”式的青年工作方式方法仍然缺乏转型动力。

图 | 2023年“服务青科会看温州”学子座谈会在温州市城市阳台青年之家旗舰店举办

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是青年之家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关键面向。街道、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比如街道、社区有引入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却找不到合适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有开展服务的需求却无法顺利进入社区,它们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因此在街道与社会组织、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分别存在结构洞。在这种关系网络下,青年之家枢纽型社会组织位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占据二者之间的结构洞位置,上接政府、下联社会组织,以专业倡导、托管服务等策略实现对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信息、资源流动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之家在承接党委、政府、街道、乡镇团组织全团重点工作时也会开展一线实务类服务,因此其互动主体还涉及接受服务的青年群体。

搭桥:青年之家建设的实践路径

青年之家是党委、政府、共青团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中心”和“转换中介”,这些资源系统正是其能够为结构洞两侧主体进行“搭桥”的优势所在。因此,为牢牢把握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深刻内涵,着力打造类似于青年之家的多数量、高质量、有分量的基层团组织阵地,应遵循“搭桥”的实践路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寻找两个或多个没有直接关联的主体,也可以在原有关系网络的基础上扩大网络规模,延伸原有的联结范围,从而制造更多的结构洞,并且采取填补不同主体间结构洞的行动策略,推动基层团组织阵地建设。

精心谋划,明确青年之家建设的两大定位。一方面,在政府与青年群众之间,将青年之家作为门店来打造。实现青年之家建设全覆盖,服务项目涉及文化学习、信息咨询、创业服务、婚恋交友、志愿服务等青年有需求的各个领域,让直接面向青年、直接服务青年的工作平台遍布城乡。另一方面,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将青年之家作为枢纽来打造。通过建设一大批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青少年警示教育平台、志愿者工作站、创客之家等特色品牌,汇聚各方资源、引入社会组织、依托各类场所,嵌入式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形成一个个实体化枢纽。青年往往借助枢纽型组织力量与当地居委会、村委会等具体的基层社会单元取得联系。这些枢纽为各级共青团及团干部聆听青年心声、培养青年才干、凝聚青年力量、发挥青年作用、实现青年梦想提供了载体,为各级共青团在青年中做好发展的“领航员”、当好政策的“宣传员”、做好青年的“服务员”创造了条件。

精益求精,强化青年之家建设的现有结构洞优势。强化党建带团建引领下的培育功能,结合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打造青少年思想教育阵地。结合各类文体场馆、公园、风景区,为青年文体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和服务,丰富广大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强化基层场域中的整合功能,推进项目化管理,减少行政层级障碍。在阵地建设上,应以需求为导向,普遍运用项目化的工作思路,即一方面加强调查摸底,了解青年需求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建立服务项目库,以服务项目菜单的形式公布在服务平台上,供青年群体自主选择。各阵地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青年的时尚和喜好,用更潮、更靓的口号和标识吸引青年。此外,“8小时外”再组织化趋势催生大量以兴趣为纽带的新型青年社群,碎片时间的线上动员组织、固定时间的线下集中活动成为网络社群的主要组织化模式。阵地建设需借助各类协会、合作社、青年沙龙等青年喜欢聚集的场所资源,开展“朋友圈”交流沟通建设。强化专业领域中的服务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精心设计服务项目,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开展时间,建立与青年作息时间相适应的延时服务机制。既要结合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青年驿站、志愿者服务岗等平台,吸引组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又要结合各地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联盟等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交流展示培训资助的舞台,组织创业青年进行电商知识、营销、宣传等方面培训,引导青年创新创业创优。

图 | 成都温江打造24小时留灯书屋青年之家,创新推动青年身边的共青团阵地建实用好

精准施策,采取社会化行动策略填补青年之家与不同主体间的结构洞,形成基层枢纽型团组织阵地建设合力。整合共青团资源,利用区域内青联、青企协、青年文明号等与共青团联系紧密的人才智力优势,按照“一室多用、配套建设、资源共享”的要求,推动镇(街)青年之家新建、改建和扩建。整合已有专业化平台,积极推进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工程、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示范工程转型升级成为青年之家。整合党政、群团资源,依托“党建工作阵地”建设青年之家,有效汇聚整合党政、群团等各方面资源,服务党政中心工作,针对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活动阵地紧张的实际情况,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员活动服务中心、企业职工之家、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等向团员青年开放,依托党员活动服务中心,建立青年之家。整合社区资源,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自有资源,保证平台活动经费与建设资金社会化,形成财政长期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和市场资源相结合的经费支持体系。发动社会力量以赞助、冠名等形式为社区开展单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依托改制企业为青年之家建设提供经费保障。整合实体阵地与网络阵地,推动动员机制社会化,增加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宣传服务项目,加强线上线下互动的参与机制,积极探索将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引入青年之家建设和业务培训,使“有形的家”无形化、“无形的家”有形化,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该成果系2023年的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研究”(批准号23JH014)〕